论点

    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的要坚持,错的要改正。

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小错误抹杀他的成绩。

判断对错要有一定的标准。

有时失误也能带来成功的机会。

要勇于承认错误。

要善于改正错误。

即使没有人理解,也要坚持对的。

对和错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过犹不及,要把握对错之间的度。



 名言

    假如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之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李政道

干了错事的人,总想通过另一件错事补回损失,这样下去只会错上加错,一次次把错垛得跟草垛似的高高的。直到有一天,这些错突然全变成了对,这个人便大丰收了。——刘亮程

假如我们想证明“什么是对的”,而不是“谁是对的”,那么生活的纷争就会少很多,生活也会变简单很多。——斯宾塞

所有人类的错误都是无耐心,过于匆忙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弗兰茨·卡夫卡

说假话的人会得到这样的下场:他说真话,也没人相信。——伊索

一时强弱在于利,千秋胜负在于理。——曹禺

真理是永远蒙蔽不了的。——莎士比亚

谬误和真理如同睡眠和觉醒一样是相反相成的。我曾注意到有人一旦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就像睡醒一样又精神焕发地转向真理。——歌德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狄德罗

最令人痛苦的真理胜过最令人惬意的谬误。——别林斯基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

我们今天所唾弃的谬误,很久以前却是真理。——惠蒂尔

人的一生中可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经常担心犯错误。——哈伯德


 典型论据

季羡林闻过必改

——犯错要承认

1998 年冬季,季羡林在《新民晚报》发表《漫谈皇帝》一文说:“生长于高墙宫院之内,养于宫女宦官之手,对外面的社会和老百姓的情况,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产生陈叔宝 ' 何不食肉糜 ' 的笑话。”

1998 年 11 月 17 日,著名学者钟叔河在《新民晚报》发表《陈叔宝和司马衷》一文指出季羡林文章的错误:“老百姓断了粮,却怪他们为什么不吃清蒸狮子头,的确荒唐可笑……但笑语的主角却是司马衷而非陈叔宝。这两个皇帝年代相差多年,中间还隔了东晋、宋、齐、梁、陈。”

钟叔河还在文章中说:“写随笔不必查书,误记一两人名是难怪的。我自己在《记成都》文中,即曾把刘长卿的一首诗误以为是刘禹锡作。写这则小文,只是对陈叔宝司马衷的事感兴趣,借此谈上几句,凑凑热闹。” 1998 年 12 月 28 日,季羡林接受采访时说:“我错了。”

可以说,这件事,钟叔河认真纠错而没有嘲讽,季羡林诚恳认错而没有辩解,由此演绎出一段文坛佳话。

 

王安养鸟

——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要当机立断

电脑名人王安博士声称,影响他一生的最大教训发生在他 6 岁时。

有一天,王安走在树下,突然有个鸟巢掉在他的头上,从里面滚出来一只小麻雀。他很喜欢它,于是连同鸟巢一起带回了家。他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他只好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到门后,然后急步走进屋内,请求妈妈的允许。

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后,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一只黑猫正意犹未尽地擦拭着嘴巴。

从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训。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不能作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史蒂芬·葛雷的故事

——错误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

史蒂芬·葛雷是个曾经有过重要的医学成就的科学家。有个报社记者采访他,为什么他会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是什么因素让他超乎凡人?

他回答:这都与他两岁时他母亲给他的经验有关。

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失手让瓶子掉在地上,溅得满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一样!

他的母亲到厨房来,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他或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几乎没看过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损害已经造成了,在我们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的确这么做了。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你还是得把它清理干净,让物归原处。所以,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他选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他的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实验。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小男孩学到了,如果他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这堂课真棒!

这个知名的科学家说,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名医公开误诊病例

——不掩饰自己的错误

近 90 岁的宁波名医钟一棠,在刚刚荣获中华医学会成就奖并荣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的时候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公开行医 68 年来的百例误诊病例。业内人士感叹此举开创了我国医学界的先河。

像钟老名医那样,“医生临床,成败得失在所难免,个人荣辱也不足挂齿,重要的是纠误识真,少走弯路”,此即常人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主观上积极客观上消极的态度是,将失误掩蔽得好好的,并像模像样地总结,逐字逐句地分析,下决心整改,但往往一边整改,一边出事故,就如那些再怎么禁也禁不了的常要压死人的小煤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验总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失误,就不会有成功。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少有人会将失误公开,何况是功成名就的名医?

 

哥白尼“日心说”

——要坚持真理不动摇

16 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人类在认识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他的新学说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因此受到教会势力的反对,宣布他的学说为“邪说”,他的书是“禁书”,他本人则是“疯子”。在如此重压之下,哥白尼还是坚持真理,毕生不悔。

他的《天体运行》一书,以他给教皇的一封信开头,他在信中说:“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预备答复他们,而且还要轻视这样的无知的见解。”表达了哥白尼对真理的坚持和向宗教挑战的决心。

 

李政道误读古诗

——大人物也会犯错

1996 年,著名画家吴冠中为中国国际学术会议作了一幅题为“简单与复杂”的画,上有题词云“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政道在致吴冠中的信中称赞该画“不但有深刻的艺术造诣,而且具有尖锐的科学含义”。李政道还认为题词是一首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后来朱镕基总理接见李政道时,李政道谈起此事,朱总理认为题词不是现代诗。事后,朱镕基告诉李政道,这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蒋捷。 1998 年 2 月 9 日,李政道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并送上《关于控制中国酸雨的紧急呼吁》,封面上又用了吴冠中的那幅画。信中说:“原题经您指正后,才知道是宋代蒋捷的名词(《再过吴江》)……现或可略改几个字(《雨下祖国》):‘硫雨,硫雨容易使人伤,酸了樱桃,黑了芭蕉。'”这封信就收在了《李政道文录》里。李政道作为诺贝尔奖得主,误把古诗当成现代诗,不应该吧?但偏偏成就了一段佳话。

 

马寅初的人口论

——时间会证明正确的结论

马寅初虽然专长是经济学,但是他对人口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在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研究之后,在 1957 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口多是我们的致命伤”,并且建议政府一定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但是,马寅初却因此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但是他一直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总是气宇轩昂地回答:坚决不做检查。为此,他不得不在快 80 岁的年纪,离开了北大校长的位置和喧闹的政坛。

中国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马寅初的正确,他是如此准确地看到了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后来,马老在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马老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系于心间,为了这种爱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妥协。他这种维护学术尊严的风骨永远受后人敬仰。

 

总理道歉

——要勇于承认错误

有一次,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在一家商场和一位 74 岁的平民贝尔对话。话题是关于官员薪酬和养老金问题。当贝尔要求他解释政界人物薪酬和养老金之间的差距问题时,霍克由于激动而失言,竟称贝尔是“愚蠢的老家伙”。事后,冷静下来的霍克总理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向贝尔致歉:“我诚恳地为我的发言道歉,我当时对他否认已对老人减税,以及指责我和政界其他人物通过给自己加薪而自肥后,感到非常苦恼。不过,这样并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而我希望贝尔会接纳我道歉的心意。”

 

失误与发明

——失误也可以带来成功

1896 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熊旁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时未找到抹布,他赶紧出去拿来了妻子的一条棉布围裙来抹桌子。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见后责怪,就到厨房去把围裙烘干。没料到靠近火炉时,只听到“噗”的一声,围裙被烧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烟,没有一点灰,他大吃一惊。事后,他仔细回忆了经过,顿时高兴万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合成了可以用来做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为此,他多次重复实验,肯定了结果无误,遂将其命名为“火棉”,后人称之为硝化纤维素。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

1838 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于是,他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他不小心打破了一支温度计,遗下的水银让影像留在了胶片上,摄影技术从此诞生了。

 

周处的故事

——改错不嫌迟

周处年轻时“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乡里人把他与山中的白额虎,义兴河中的蛟称为“三害”,有人劝周处去杀虎斩蛟,周处立即杀了老虎,然后跳进河里斩蛟。过了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周处死了而为之庆贺。周处斩杀了蛟回乡,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于是决心改过,又担心年岁已大,恶习难改。大文学家陆云告诉他:“朝闻道,夕死可矣。”周处从此改过。《晋书》中记载了他在晋朝任御史中丞,朝廷派他到边境作战后又英勇殉国的事迹。

 

画蛇添足

——过犹不及,要适可而止

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楚王不可能设两个令尹!听我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 ' 这酒,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 ' 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 ' 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 ' 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 ' 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 ' 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日本小职员错出一个诺贝尔奖

——将错就错的意外成功

2002 年,日本一位既不是科学界泰斗,也非学术界精英的小职员荣获了 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开,世人瞩目——小职员居然也能获得如此殊荣?

不错,他叫田中,是日本一家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员工。他是那样的普通,获奖前,他曾因面试未通过而被索尼公司拒之门外,后经老师的极力推荐才有机会走进现在的这家单位,甚至这家公司的许多人都不知道有田中这个人。当田中接到获奖通知时,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以为是谁在跟他开玩笑呢。面对众多记者的追问,田中笑着说:“说来惭愧,一次失败让我创造了这个让世界震惊的发明……”

事实的确如此。当时,田中的工作是利用各种材料检测蛋白质的质量。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丙三醇倒入钴中,他没有立即推翻重来,而是将错就错对其进行观察,于是意外地发现了可以异常吸收激光的物质,正是这次失败,为其以后震惊世界的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哲理材料

真理和谬误

一个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砰!砰!砰!”不久,门开了。“你找谁?”门里的人问。“我找真理。”路人回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趟过很多河,翻过很多座山,可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既然真理和谬误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里。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在找他呢!”说完又关上了门。路人不死心,转悠一圈后又继续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留给他的却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谬误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声吵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一声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这不是真理吗?原来,真理就在谬误的隔壁。

真理和谬误仅仅一步之遥,就像画蛇添足的那个人,本来已经画的好好的蛇,非要添上本来就没有的蛇足,结果反倒输了。真理就是真理,多一点点就可能成了谬误,所以,不能为了贪图成绩而加上多余的东西,不然,得到的就可能不再是正确的结论。

 

名医的错误

病人的子宫长了瘤子,给她开刀的是一位名医。可偏偏名医也有误诊的时候,下刀以后,豆大的汗珠就冒上了他的额头: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是个胎儿。

名医陷入了痛苦的挣扎:要么继续下刀,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要么立刻把肚子缝上,然后告诉病人,看了几十年的病,这回他居然看走了眼。

三秒钟的内心挣扎,名医浑身湿透。三十分钟后他从手术室回到了办公室,静待病人的苏醒。“对不起。”只见他站在病人的床前说,“太太,请原谅,是我看错了眼,你只是怀孕,并没有长瘤子,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你一定能生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病人和家属全惊呆了。然后,病人家属突然冲了上去,抓住名医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什么东西!”

有朋友笑这位名医:“为什么当时你不将错就错?说它是个肿瘤,又有谁知道!”

名医淡淡一笑:“可是我知道!”

为自己的身家名誉去拼命的人算不得大勇,不顾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维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不敢承认。若不会有什么坏影响也罢,万一因为这个没有被纠正的错误而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到时候再后悔也是无用。所以,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只有知错认错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者。

 

用赞美“教训”你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这是个善良的部落,用赞美来帮助犯错的人。其实,人非完人,岂能无过,犯过错并不是什么缺点,最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认,并把错误改正。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犯过错就孤立他、看不起他,要原谅他、帮助他、关心他,要记得那个人的优点和善行,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大错误与小错误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经营技巧高超,管理方法先进,被誉为“经营之神”。

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惶恐;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 ! ”

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严厉的斥责。这种作风可以说是松下管人的秘诀。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没有受到惩罚,后滕自然会心怀愧疚,对松下也会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误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不必要再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

小错误与大错误,不同之处就在于小错误多是粗心大意所致,所以犯错之后也就可能不在意,有时需要别人提醒才会注意;而大错误因为造成的后果严重,犯错人自己就会去注意要改正。但是“百密一疏”,不在意的小错误也有可能要酿成大祸,不管小错误大错误都要注意改正,所以要善意地原谅别人的大错误,而要谨慎地留意自己的小错误。

 

佛桌上的花朵

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门外跪着一个人请求师父的原谅。

他是某城风流的浪子, 20 年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 20 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自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没有什么人不可饶恕,要善于原谅,要给犯错的人回头的机会,要相信他们有从头来过的决心。

 

 创新论证

不要讨论对错

爱迪生发明镍铁碱电池时,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一个春天过去了,又一个春天过去了,苦战了 3 年,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 4 万多次的实验,可依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他袭来,可爱迪生并不理会。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向他问道:“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 3 年时间,做了 4 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 ? ”

爱迪生笑了笑说:“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蓄电池。”

生活中,我们把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对,反之则为错。但在达到目的这之前所做的一切我们怎么知道是对是错?所以世上没有对与错,只有做与不做。做是一个过程,是对达到目的的一种证明。对与错只是对所做的行为结果是否达到目的的一种区分,不代表没有能力,只要不放弃,前面所做的都是对的。爱迪生做实验也是,最开始的任何一种材料在实验之前谁都不知道是合适的还是不能用的,做过实验才发现不能用,这就是做了之后才证明对还是错。

昨天已经过去,今天的正在发生,而明天会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只有尽力的在今天去做,而留待明天来说对与错。不做永远不知道对与错,只有做了才知道。所以人生在世,不要讨论对与错,而是现在就去做,只有这样才不会错。

 

张允和的幸福人生

在京城,有位 88 岁高龄的老太太,用那略带合肥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做到这么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多么朴素的心语啊!道出这“人生幸福三诀”的老太太名叫张允和。她的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有人说:“周有光的平和宁静与广阔深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她的妹夫是由她玉成美满婚姻的大文豪沈从文。对于沈从文,史家更有斩钉截铁的定评:“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胜似仙!”而张允和本人,也曾颠沛流离,也曾死里逃生,是人生的苦难与艰辛使她大彻大悟道出了“幸福三诀”。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人间有多少烦恼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目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这样浅显的道理谁都明了,但知易行难。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少人痛悔归痛悔受伤的虚荣心却还要疯狂地寻找能够掩饰伤口的更大虚荣,于是,他就情不自禁地要去惩罚别人;而那些无辜地受到惩罚的“替罪羊”,或迟或早势必都要奋起自卫。这样“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人生岂能不累 ? 因此,“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气量。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许多人也许骄傲地说,这不是对我的写照,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果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怎么会不时发生出这样的一些邪念:他都敢见死不救,我又何必见义勇为;他都敢贪污受贿,我又何必清廉自守;他都敢男盗女娼,我又何必故作清高 ? 芸芸众生们,谁也不要嘴硬,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呀 ! 正是这种惩罚,使我们感到活得很累。

 

一个人的对与错

西汉时期,朝廷重用外戚,王莽之姑姑王政君贵为皇后、而皇太后、而太皇太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几乎人人都骄奢淫逸,独这个王莽,粗布陋衣,淡茶糙饭,“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广被称赞。王莽后来位极人臣,然其谦恭、俭朴、忠诚、克己等种种美德未曾稍减。以后,王莽“翅膀”逐渐丰满,终于在朝野一片称颂声中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他毒杀了十四岁的平帝,挑选了两岁的刘婴做儿皇帝,自己当起摄政王,还嫌不够,最后干脆自己篡汉,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周公的故事却正好相反,在他尽职尽责为成王着想,当摄政王平乱的时候,却满天下流言,说他欲取而代之,不过他对流言泰然处之,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等待成王长大成才把权力都交回去。为此,白居易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用当时人的眼光,没有篡权前的王莽、做摄政王时的周公,一个是颂扬声一片,一个是流言蜚语满天,可是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一个是乱臣,一个是忠臣,可以见对与错是具有时间相对性的。比如日心说,在地心说流行的时候被视为邪端异说,后来才被证明是科学的真理,一个人的行为有时相当具有隐蔽性,因此不能单凭一个人暂时的表现而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或者说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只有长期的稳定的表现,才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

对与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