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历届高考试卷 >>
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详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0-31


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详解

一、(本大题共5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 D[A项中“舷梯”的“舷”、“娴熟”的“娴”和“弦外之音”的“弦”,都读“xián”, “悬崖勒马”的“悬”读“xuán”。B项中“按捺”的“捺”和“纳税”的“纳”读“nà”,“刚毅木讷”的“讷”读“nè”,“方凿圆枘”的“枘”读“ruì”。C项中“静谧”的“谧”读“mì”,“猕猴”的“猕”与“弥天盖地”的“弥”都读“mí”,“所向披靡”的“靡”系多音字,一音“mí”,浪费的意思,如“靡费”、“奢靡”,一音“mǐ”,一是顺风到下的意思,如“风靡”、“披靡”,二是美好的意思,如“靡丽” ,读“mǐ”音,还表无、没有的意思,如“靡日不思” ,这里读“mǐ”。D项词语中的四个字的都“jiǎo”。但要注意:“缴”除读“jiǎo”外,还有一音读“zhuó”,意为射鸟时系在箭上便于收回的生丝绳。“矫”字也有两个读音,一读“jiáo”,矫情的意思;一读“jiǎo”,有“矫正”、“强壮、勇武”、“假托”的意思。者都具有迷惑性。] 
2. B[A项中的“既便”的“既”应为“即”。C项中的“义气相投”的“义”应为“意”。D项中“禁止赌搏”的“搏”应为“博”。] 
3.A [迷醉:迷恋,陶醉;沉迷。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不止: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不管: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边常有“都、也”等副词与它呼应。如果:连词,表示假设。 还是:①还,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②还,表示早已如此;③表示希望,含有“这么办比较好” 的意思;④用在疑问句里,表示选择,放在每一个选择的项目的前面,不过第一项之前也可以不用“还是”。或者:①或许;②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解答本题,一是要理解近义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二是要凭借一定的语感。] 
4.D[A项“咄咄逼人”:咄咄,感叹声。指使人惊怪的声音。一是形容出言尖刻伤人,令人难堪。后也用来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的言行。二是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这里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中的后来义,故使用正确。 B项“偃旗息鼓”:偃,放倒。放倒军旗,停击战鼓。一是形容军中肃静,以隐蔽目标,迷惑敌人。二指休军罢战。三是比喻停止某种带攻击性的行动。这里用的是本义,故使用正确。 C项“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规划。原制作画下笔之前,精心构思,计划布局。后多形容煞费苦心地谋划某项事业或事情。这里用的是后来义,故使用正确。 D项“鲜为人知”的“鲜”,读“xiǎn”,“少”的意思。“鲜为人知”即很少被世人所知道。?] 
5.C[A项 B项 C项 D项]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C [“诛”,讨伐] 
7.A [A项中加点的“更”,都是“又、另”的意思。 B项中加点的“之”,前者是代词,第三人称,指庆封,译为“他”;后者为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中加点的“以”,前者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可译为“用”或“把” “以为”即“以(之)为”,意为“把(这种做法)当作”;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项中加点的“相”,前者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做相”;后者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互相”。] 
8.A[A项“(齐人)”应为“(楚灵王)” ] 

9.B[A项 B项 C项 D项] 
10.B[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景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12.(7分) 
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3.(6分) 
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③江娥啼竹素女愁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④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14.(3分)D 
15.(3分)A 
16.(4分) 
故事、歌曲(歌、诗歌),乐舞、技艺(杂技) 
17.(2分) 
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形神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8.(4分)A C 
19.(4分)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20.(4分)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是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21.(6分) 
要点: 
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优势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2.(3分)②③① 
23.(4分) 
参考示例: 
(又如,)(1)“妇女顶起半边天”,既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2)“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意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离不开配角和他人。 
(再如,)(1)“对孩子藏起一半爱”,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2)“做事有决心等于成功了一半”,则道出了“意”和“行”的辩证法。 
24.(5分) 
参考示例: 
有人说,当好影星得了,何必去抢戴“教授”帽? 
有人说,它既然能“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总多的小人物”,那它就是一位喜剧大师,做艺术系教授绝对够格! 
有人说,学校当自强,别老想靠明星扩大影响。 
有人说,艺术也要结合实践,这位著名影星就是实践专家。 
有人说,乱送“教授”帽子,反而显得太廉价。 
有人说,球队要有单项教练,大学也不妨请“明星老师”。 
有人说,这是学风的堕落,以后可能会自取其辱。 
(本题答案比较开放,能体现“不同看法”,言之成理纪珂)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60分)(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崔杼和庆封合谋杀死了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君,由崔杼给他做相。庆封又想杀掉崔杼,自己代他为相。 
于是就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崔杼的儿子们私自争斗起来。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杼说:“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了卢满逼鸨去诛杀他们。卢满卑汛掼痰钠薅老小以及宗族亲属全部杀光,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我已经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已经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乘机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庆封率领自己的家丁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到鲁国。齐国就这件事责怪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去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楚灵王听说了,就率领诸侯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占了它。吴王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她喊道:“不要像气国庆封那样,杀害他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死了他。黄帝那样尊贵,最后也要死亡;尧舜那样圣贤,最后也要死亡;孟贲那样勇武,最后也要死亡;人本来都要死亡,但像庆封这样的人,受尽凌辱而死,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己被杀,宗族亲属不能保全,这是嫉妒别人的缘故。 
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始的时候互相帮忙,到后来一定互相憎恶。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越长越互相信任,最后更是互相亲近。后代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2007年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逐题详解
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湖北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山东卷)
2001-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1997-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2005年全国卷(1)逐题详解
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辽宁卷)详解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III (川、云、黔、陕卷)详解
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2(黑、吉、桂卷)详解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江苏卷)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