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历届高考试卷 >>福建卷(2015后改用全国卷) >>
200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逐题详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0-31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逐题详解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项的解说将原文中的“有人估计”看作定论,与原文有出入。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没有混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只是因为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导致认识不够。C项、D项都属于正确的认识,不是偏见。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中的原核生物只是“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而不是像题干中所说“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的主语表达应该是“生物圈的分布范围”。D项的表述有误,不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而是对“海水层”进行探测。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项中两者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推不出来。D项推断有误,原文说“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而不是主要途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用法。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 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为”,介词,由于,因为/介词,被;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C项“而”,连词,都表示转折,可是;D项“焉”,代词,代“志”/语气词,无义。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他人蜀的原因;⑥与山水无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有财富”,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条件。 
第Ⅱ卷(共126分) 
三、(20分) 
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分) 
(1) 【答案】: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王”和“亡”。王,名词动用,可译为“称王”;亡,身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3分) 
(2) 【答案】: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3分) 
(3) 【答案】: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1)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旬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2) 【参考答案】: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蒙陇中的幻景。 
11.默写。(6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③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①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③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根据下面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只选一小题)(2分) 
    ④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答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⑤在《谏太宗十恩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答案】: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相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āng qiàn(    ) 
(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2.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1)一dié(      )    (2)xiāng qiàn(      )(      ) 
【答案】:(1)叠(2)镶嵌 
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题中的三句话,可以分成两层意思:一层谈人生现状,一层谈对待人生的态度。两个方面答全,才算完整。 
14.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 (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道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考生可以从文章的第二至五自然段中筛选出来。 
15.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门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 
(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能够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文章由喜欢日历谈起,从中感知生命的意义。后半部分侧重对待日历的态度,进一步阐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涵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语言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它包括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语言有什么风格等。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五、(16分) 
17.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邰丽华领舞、21名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让观众惊叹不已。在精湛的舞台灯光与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表演,使台下数千观众如痴如醉。这些聋哑人不仅以优美的舞姿,更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人生追求深深地震撼了人们。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 
错误 
改正示例 
第一处是“精湛的舞台灯光与背景音乐”  改为“绚丽的舞台灯光与美妙的背景音乐” 
第二处是“绘声绘色的表演”  改为“精妙绝伦的表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文中出现的两处语病都属于搭配不当。难度不大。 
18.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40字)(3分) 
                                                                              。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导语:                                           
【参考答案】:(示例)欧洲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相信自己第一次拍到了另一个太阳系的行星照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段压缩的能力。导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对信息高度概括的开头。往往采用一个单句或复句将时间、地点、事件的发生者、起因、影响等交代清楚。 
19.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横批:                       
【参考答案】:下联示例: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示例:振兴中华 
解析:对联是2004年备受欢迎的题目。对联的种类较多,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旬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0.“五四”青年节,希望中学邀请校友高明同学回母校演讲。根据以下材料,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把他介绍给同学们。(不超过80字)(5分) 
材料:高明,男,1985年5月1日出生于干部家庭。父亲,46岁,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机关工作人员。母亲,45岁,大专毕业,小学教师。高明2004年毕业于希望中学,现为福建大学外语学院一年级学生。身高175厘米,圆脸,小眼。从小喜欢文学,爱好书法、体育等。小学时获得校“优秀班干部”称号和“故事大王”比赛一等奖,初中时获得县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高二时获得市演讲比赛一等奖,大学时获得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为了这次回校演讲,他阅读了《演讲与口才》、《大众幽默》等刊物,写了一大本读书笔记,精心准备了演讲稿《放飞青春》。 
【参考答案】:(示例)高明同学是我校2004届校友,现在是福建大学学生,他爱好广泛,曾荣获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作《放飞青春》的演讲。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衔接、得体能力。对于高明的信息既要简明准确,又要符合主持人的口吻,语言简洁而又亲切大方。前后衔接恰当,给人以连贯感。 
六、(70分) 
21.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70分)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一个大圆,规范,稳定,面积大;一个多角圆,新颖,多变,面积小。由此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 
(1)人生既要稳定,又应多变。 
(2)圆有不同的形状,人生也是如此,具有不同的人生轨迹。 
(3)“和而不同”。不管怎么说,两者的圆心是一样的,可能方式方法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心地,都是为了圆满;所以,不管呈现的形式如何,其核心是一致的。“和而不同”是古人的说法,意思是为了“和”,可以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方式。“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如此。那么可以联想到香港、澳门、台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前提下的回归、繁荣与努力。 
(4)新颖,多变很好,很新潮,但它不如稳定、规范更实际。犹如现代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存在着追新潮而忽视本质的现象。 
(5)人们往往看中的是新,但本质的面积大的,往往还是更原始的那一种,所以回归本源也是一条出路。 
(6)但愿两者结合起来,既要稳定,又要新颖;既要规范,又要多变,这也是人生应该汲取的。 
(7)圆,是核心,不管怎么多变,叶落归根;洋装虽然穿在身,都有一颗中国心。 
(8)圆的多变,太阳在落山之时,看见的大,犹如第一幅;正午之时,光线散开,强烈,看见核心少。犹如第二幅。实际是一个物体,不同的时空呈现不同的方式,人生也应如此。 
【满分作文】 
坐看流星划空时
日月经行,江河行地。天地苍苍,君不见明明皓月,灼灼红日,日日东升西落,夜夜以其稳定的形状固定于苍穹之一隅。坤乾以其稳定的形态沉浮于闪光的地平线,因而他们能以其宏大之德泽布洒于万世,使万物生辉。君不见闪闪流星,时而骜傲不驯地划破黑夜孤寂的旧貌,时而成群如雨般,刷新我们仰望天际的视野。流星以其多变的形态旋舞于苍穹,虽不能以其孱弱之驱约束生灵以永世不竭光芒,也没有固定永恒的生活轨迹,但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顿悟觉醒之灵光……
且夫人俯仰一世,是循规蹈矩作个容之于方圆的宝钗姑娘,还是当个独立“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的妹妹,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出统一志趣的话题。
先秦诸子,谁不想升迁授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然而偏偏有一个槁顷黄馘的庄子,不蹈世俗渴望“威福”之途,坚守心中追求之“闲福”,淡淡地告诉楚国的使者:“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交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且到了那久积沉疴的清朝,文人士族莫不埋首于故纸堆,绝口不谈政事,不闻政事,腐败贪污亦仍旧戴你的乌纱帽,封你的万亩田。为何你――谭嗣同,偏偏不坐看这戴着罂粟花的老人寿终正寝呢?“望门投止思张俭,忍顾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那“无有死者无以图将来”的忧愤之心,是那“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气魂,让他把生命轻轻托于菜市口之中,以流星的逝去,唤起沉睡的臣民。
循规蹈矩,固然能换得一夕或是一生之安寝,但是有流星之璀璨――战国之时多了一门争鸣之学说;当涣涣千年的古诗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容于世俗韵的锦心绣口之学士;中华民国,在先者之流血中萌芽生长。
看那流星划破夜空之美吧!虽无纵横捭阖之利,虽无“好好先生”之美名;虽无被大多数人所追奉之荣耀,但“流星”总有被历史记住的那一天的。
【满分作文】
谁是英雄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
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客瞠目结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的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万里荒原了。
自古以来,圣人们便将中庸之道奉为安身立命的底线,中庸之精义,便是一个存在于世人心中的圆,稳定,规范,面积大,所以周旋的余地也大。一切棱角都被磨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也格。“士无求用于世,但求无愧于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些众多的隐者和中庸之徒,一起构建了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
而所有的判逆者一律被打入十八层地获,永世不得超生。世界需要秩序,正如历史上的王安石,范仲淹,康有为,戊戌六君子。挑战权威与中庸的下场,是被贬到荒野之地,眼睁睁地看着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或者更为惨烈,为着一生的梦想血染大地。
谁是英雄?
四季轮回,春秋变幻,那些宗庙祠堂里文武将的石像,失却了当年文质彬彬或威严勇猛;在改朝换代的时光中一脸漠然。历史风化了他们颜容,却将那些“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影像雕刻得愈发清新。我们赞颂着他们“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自由,称许他们热颈抗暴政的铁血人格,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葬身何处,捧着鲜花却不知道如何吊唁,但这些英雄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时间会记得他们,他们与这时光同在。这些人构成了人类前进的先驱。
我想,我们的生命需要开发出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一个四平八稳的圆圈固然规整而有序,但那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同黑夜中闪烁的光芒,他们的辉煌足以将我们暗淡的人生照亮。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努力地生存。新的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为断进步的保障。因循守旧,使中华民族在160年前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无法摆脱多灾多难的宿命,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平衡这历史不公殚精竭虑,他们试图冲破旧制的樊篱,创造一个大同的世界,面对这一幕幕创新的历史和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们,我们将如何告慰?
总是万水千山,总是收不回的目光,苏格拉底有云:“人不可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虽然生命无法复制,我们绝对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让生命更加丰富,也更加美丽。静观世界求一是,诚对苍生不二心。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面对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躲躲闪闪呢?
【满分作文】
棱角
浩浩历史长河,多少英雄豪杰;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多少帝王将相,稳坐龙椅,指挥江山社稷。有的人挥剑沙场,战功赫赫,却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圄; 有人垂拱而治,良言谏诫,广施良田,播仁惠于百姓,却能位及人王。
犹如棱角多变的星形与浑厚稳实的圆形,新颖多变的却面积小,规范稳定的空间却大。古今对贤能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无非是星与圆的极端之杰。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中放浪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得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理,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拢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力气拨山兮气盖世”?
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
汉家族在其基业初定时便谨记历史的训诫,堂而皇之地“休养生息”,分封良田,轻役减赋。大汉天下物阜民丰,刘氏家族便稳坐高堂,他自身力量的弱小却也使刘邦忧心忡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正突显了他对怀柔政策下的忧患。“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后人欧阳修肯綮地揭示了这一自然之理。在这一圆滑的蜜罐中或许正蕴育着种种危机,只要凿开这道弧线,沉溺于安详的汉氏子孙是无力反抗也只能沦为他人刀下俎下的鱼肉……
历史在我们的前方总会摆道岔口,虽然人性的弱点总让我们去追寻安逸的生活,让自己游弋于蜜罐中乐不思蜀,让自己圆滑地为人处世,无憾地“行走”。虽然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何等逍遥自在,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此轻逸无谓,但风华正茂的我宁愿如锋芒毕露的苏东坡饮酒赋诗,大放厥词,尽管早生华发,却也乐得自在,深居高堂又几度罢黜,人生的酸甜苦辣依依尽染,如此才子方能让后人在其名言佳句中醒悟真谛。无独有偶的岳飞,以他“精忠报国”之志,将铁蹄踏遍敌穴,“靖康耻,犹未雪”,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仍挥剑勇猛,果收决然,虽死于小人之手,却也换来西子湖畔后人的景仰。
别让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别让现实消融了你的斗志,圆滑谨慎之辈只能获取片刻的安逸,让你的光芒更耀眼些,更夺目些。历史便会在你的脚下铺开。“古来对贤皆寂寞,吸有‘勇’者留其名。”
【满分作文】

我把周长比作我们的信仰,把面积看成我们几年来物质需求的增长。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崛起,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个圆一样,当它从星状逐渐变成圆时,周长一点点被吞噬,正如我们的信仰在一点点地缺失。
周国平说:“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失。”是的,人们带着冷漠的表情像游魂一样行走;网络上的刀光剑影,舞厅里的灯红酒绿; 我们绵里藏针,笑里带刀,勾心斗角……沉湎迷失像尘埃一样迷蒙于各个角落。舒婷的诗写到:“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困惑了,难道刚从对神话的顶礼膜拜中倏然醒悟,我们就立即堕入黑与白的另一个极端,一如逻辑上的排中律?
当王朔骂骂咧咧掘鲁迅的坟茔时,一位支持者(好像还是们作家)说:“什么年代了,还搞伟人崇拜!”此人有非凡之觉悟(徜若人人有此觉悟,则大同世界可计日程功),我建议他把郁达夫也否定一下。郁达夫说:“有了伟大的人物的出现,而不知崇仰、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若伟人尚且不能崇拜,是否信仰之跫音已渐行渐远?我困惑了。
阿Q临死前有句豪言壮语;“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的忘却精神得他的祖传宝贝。我疑心灵魂的缺是因为忘却精神已进化的淋漓尽致。
几十年的光阴磨灭了许多。
当影星穿着印有日本海军旗图案的服装的纽约街头作秀时,我们能仅仅责备她吗?她的无知不正是我们的无知吗?
我在另一些事中坚定了我的想法。
日本至今不愿忏悔,冈森正宏公然为东条英机等甲等战犯辨护,小泉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并得到半数民从的支持。而同在欧亚大陆,在以色列犹太受难者纪念碑前,德国总理毅然下跪,德国民众带着小孩进行教育。
在对比中我感到荒凉。日本竟能在谴责的口水流淌成的河流中泅渡!是否我们该想想自身的问题?为何庞中华无法显示出令人振慑的魄力。
我在作家张抗抗的《沙之聚》中找到了答案:当风渗透沙子,风的需要在为沙子的需要,沙子便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终完成了它(鸣沙山)的屹立。
人心之聚正如这沙之聚,信仰就是那渗透沙子的风。一盘散沙,何以有威慑力?
看着那规范、稳定、大面积却短周长的圆,我又想起了红柯所说的:“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长个子。”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让灵魂在场,让民族重塑血气?我依旧困惑。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1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历届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2004--2010年)
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0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及答案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福建卷)及答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