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下 >>回延安 >>
苏教版《毛泽东词二首》《古代诗词三首》备课资料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01


苏教版七下《毛泽东词二首》《古代诗词三首》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喜欢诗词作品,在课后学习中能主动阅读自己喜爱的诗人的其它作品。
2、能熟练地使用古汉语词典,掌握古诗词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能有感情的诵读诗词作品。
3、能初步掌握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简单了解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诗词拔萃”,《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学习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本单元所选诗歌从古到今,纵横上下,皆为名家名篇:传统诗词五首,现代诗两首,歌词三首。
什么是诗歌?诗歌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一般具有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诗歌如何分类?按体裁可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又分为古体体和近体诗(古体体格律较宽;近体诗格律严谨,如绝句、律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用写景感怀等直接抒发感情;叙事诗有完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按作者可分为文人创作的诗和民歌。从文学角度看,诗词曲都属于诗歌。诗歌发展最高峰是唐朝。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对中学生来说,学好诗词,懂些诗词尤为重要。鉴赏诗歌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同学们对诗词的学习应定位于诵读这个根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再借助视听等媒体我们可以进入到诗人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我们要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律、节奏,也就自然感悟了诗词所蕴涵的感情基调。 
 
2、炼字品句感知诗词图画美
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间的佳词丽句,更是诗词作者的匠心独运,颇见功夫。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重点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致,这个过程是由艺术直觉到艺术体验的过程,将艺术美转化成自然美,再加工又转化成新的艺术形式。 
 
3、简介背景来理解诗情
不同时代的诗人,同一时代各个诗人之间,同一诗人身处各种不同遭遇之时,都会创造出不同的诗境。要进一步了解作者当时赋诗的真情实感,光从字里行间去了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进一步考察和探讨。这样我们就能从诗词的字里行间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寻找诗词感情的突破口,领略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风格。 
 
4、培养想象思维,是诗词鉴赏教学的阶梯
诗词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炼性,所以越是成功的诗词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词形成整齐划一的鉴赏结果,只有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
 
二、掌握基础知识。
1、积累字词
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今朝(zhāo)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鸣啾啾(jiū)
戎(róng)机 著(zhuó)我旧时裳 金柝(tuò) 阿姊(zǐ)
刈(yì) 荷箪(hè dān) 童稚(zhì) 饷(xiǎng)田 
灼(zhuó) 秉(bǐng) 穗(suì) 吏禄(lì lù)
岁晏(yàn) 挑(tiǎo)灯 的(dì)卢
麾(huī)下炙(zhì) 霹雳(pī lì) 弦(xián)惊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ìmò):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2、文学常识
①《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破阵子》都是词。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②《沁园春•雪》《卜算子 咏梅》是毛泽东写的词(课文中附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破阵子》由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
③《木兰诗》是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④《观刈麦》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写。
 
三、学习重点篇目。
(一)《沁园春•雪》
本文重点: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能简要分析词的意象。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课文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1、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应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放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节奏。
同学们在朗读时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各写什么?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3、学习上阕 
①上阕描写的是北国雪景,用哪些语句描写北国雪景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这些描写语句中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望”字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③上阕在景物描写,是以动静、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来的,你能找出来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实写的是望到的“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写出地域的辽阔。而虚写的是“须晴日”后红装素裹的壮丽景色。“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④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除了以上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你找一找。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达到绝妙的意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的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结: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学习下阕 
①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显然,“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也有不足,“惜”字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的欠缺。当然,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这里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③那么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
真正的英雄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自身。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⑤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5、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
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二)《卜算子 咏梅》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哪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梅花生活在寒冷艰险的环境里;
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没有花盛开,而梅是怎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表现出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这就是美化的形象。
 
3、下阕里“俏”“不争”“只”“笑”等词表现了什么?
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这些词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板书设计: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梅)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她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①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②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③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①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表现了抗金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三)《木兰诗》
本文重点:
①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②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1、默读课文,理解大意。用4——8字概括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还朝辞官; 
第六节:还乡团聚;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秘。
 
2、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3、下面是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 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B. 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 歌颂尚武精神。
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不仅在她的“奇”和“英雄”,还在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所以选C就错了。
 
4、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详略要依据主题需要安排,本文重点写了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正因为略写了残酷的战争场面,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和木兰美好心灵的,所以此部分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则一笔带过。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
 
5、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喜不自禁)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者急切  木兰内心不平静)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催促急  父亲必须应征)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  岁月漫长)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欣喜若狂)
顶针手法: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反衬木兰机智谨慎 喜剧高潮)
比喻手法: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设计:
一、传奇美    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独特的语言风格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一、给划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   还看今朝   花枝俏   饷田   荷箪食   麾下 
 
二、解释划线词。
惟余莽莽: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犹有花枝俏:
妇姑荷箪食:                      
岁晏有余粮:                      马作的卢飞快: 
 
三、默写诗词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作品。
须晴日,                ,                   。(毛泽东《             》)
                        ,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
妇姑荷箪食,            ,           ,           。(       《观刈麦》)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选自《         》)

 
【试题答案】
一、给划线字注音。
fèn   ráo   hán   zhāo   qiào   xiǎng   hè   dān   huī  
 
二、解释划线词。
只剩                      等到
数得着,称得上            仍然,还

年底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三、默写诗词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作品。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沁园春  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   卜算子  咏梅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白居易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回延安》表格式教案7
《回延安》课堂实录
《回延安》知识点汇编
《回延安》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回延安》导学案6(2课时)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教学反思(2篇)
《回延安》读读写写
《回延安》导学案5
《回延安》教案6
《回延安》导学案4
《回延安》导学案3
《回延安》教案5
《回延安》教学设计4
《回延安》教学案
《回延安》教学实录片段
《回延安》导学案及达标练习
苏教版《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破阵子,回延安)教案1
《回延安》教案3
《回延安》教案2
《回延安》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