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6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25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3、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三、轻松学习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三)、内容形式
1、思路结构: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2、人物性格与写法:
(1)、人物性格:
本文是《论语》中文学色彩较浓的一章,通过师生言志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性格。
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写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晰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孔子为什么赞叹曾晰的志向?
曾晰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孔子的赞叹既赞许了曾晰,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词语辨析: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
     A .因此    B .因为 
     C. 用、拿   D .按照   提示:B
  (2)“何伤乎” 中的“伤”字应解释为:
     A.伤害    B.伤感 
     C.防碍    D.伤心  提示:C
  (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为: 
     A.连词    B.动词 
     C.介词    D.助词  提示:B
  (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方形      B、纵横
          C、正要      D、是非准则     提示:D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C、代词,相当于“你”
         D、代词,相当于“你的”    提示:B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B、莫春者……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异乎三子者之撰。提示:(4)
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提示:(4)
4、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列名句,选择三至五则翻译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从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冉有、公西华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与子路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态度要谦虚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至于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孔子的形象刻画得最鲜明、生动。首先,此章中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他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愿出士从政,治国安民,想干一番大事,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谈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外之意是:凭公西华的才能应该去做大事,若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孔子所渴望和追求的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态度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其次,文章中还写出了孔子是一位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启发诱导学生的可敬可亲的师长形象。 
 
此篇的教育性突出体现在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曾皙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两方面。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高度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他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这一章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上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谈人生理想,在这次讨论中,孔子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促使曾皙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曾皙,的确是一位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学生。当孔子问及他的理想时,他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述志非常高明,所以深得老师的赞同。这体现他可贵的创新意识。然而,他并未因得到老师的称赞而沾沾自喜,相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探究问题的意识,“三子者出”之后,他便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生曰:“亦各言其志矣!”当孔子回答以后,他也并未善罢甘休,进一步向老师追根究底,曰:“夫子何哂由也?”直到先生给他一个圆满的答案才罢休。他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对一个学子来说显得多么重要啊!
 
[类文赏读]
口头翻译下列文章,并选出著名的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参考答案:
1、辨析:BCBDB
2、 通假字:D 
3、词类活用:D
4、翻译句子(略)
 
[类文赏读]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3、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三、轻松学习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三)、内容形式
1、思路结构: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2、人物性格与写法:
(1)、人物性格:
本文是《论语》中文学色彩较浓的一章,通过师生言志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性格。
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写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晰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孔子为什么赞叹曾晰的志向?
曾晰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孔子的赞叹既赞许了曾晰,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词语辨析: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
     A .因此    B .因为 
     C. 用、拿   D .按照   提示:B
  (2)“何伤乎” 中的“伤”字应解释为:
     A.伤害    B.伤感 
     C.防碍    D.伤心  提示:C
  (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为: 
     A.连词    B.动词 
     C.介词    D.助词  提示:B
  (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方形      B、纵横
          C、正要      D、是非准则     提示:D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C、代词,相当于“你”
         D、代词,相当于“你的”    提示:B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B、莫春者……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异乎三子者之撰。提示:(4)
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提示:(4)
4、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列名句,选择三至五则翻译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从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冉有、公西华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与子路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态度要谦虚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至于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孔子的形象刻画得最鲜明、生动。首先,此章中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他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愿出士从政,治国安民,想干一番大事,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谈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外之意是:凭公西华的才能应该去做大事,若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孔子所渴望和追求的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态度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其次,文章中还写出了孔子是一位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启发诱导学生的可敬可亲的师长形象。 
 
此篇的教育性突出体现在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曾皙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两方面。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高度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他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这一章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上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谈人生理想,在这次讨论中,孔子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促使曾皙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曾皙,的确是一位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学生。当孔子问及他的理想时,他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述志非常高明,所以深得老师的赞同。这体现他可贵的创新意识。然而,他并未因得到老师的称赞而沾沾自喜,相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探究问题的意识,“三子者出”之后,他便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生曰:“亦各言其志矣!”当孔子回答以后,他也并未善罢甘休,进一步向老师追根究底,曰:“夫子何哂由也?”直到先生给他一个圆满的答案才罢休。他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对一个学子来说显得多么重要啊!
 
[类文赏读]
口头翻译下列文章,并选出著名的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参考答案:
1、辨析:BCBDB
2、 通假字:D 
3、词类活用:D
4、翻译句子(略)
 
[类文赏读]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x课件(3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5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4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梳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5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55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情景式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外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4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30页)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x课件(28页)
统编版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x课件(3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格式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13
论语两则《孔子世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3
《孔子世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孔子世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22页)
《孔子世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孔子世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预习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30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实录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