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 >>
《石钟山记》教案3(内含模拟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26


《石钟山记》 

  

    课文说明: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当时,苏轼已经47岁,仕途之路几经波折。文中寥寥数语对环境描绘得诡谲阴森,正与《后赤壁赋》与神人相遇幻境的神秘空旷相谐,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点滴记录却让我们感受到他心灵的颤动和气息。 

    这篇特别的游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执著的赤子情怀,而这只属于精神无比丰厚的人。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 

俗话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四、课文分为三段,逐段研习。  

(一)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以为:认为  

    临:接  

    微风鼓浪:鼓,激荡  

    常:一直,时间副词  

    钟磬:(磬,qì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偏义复词:偏在“钟”) 

    访:探寻  

    双石:两块石壁  

    腾:传扬  

    徐:慢慢  

    歇:消失  

  1、指导朗读第一段  

    我觉得得重视诵读,这一段整散结合读起来很有韵致。(我喜欢把散文也按读诗的语调来读,有点唱的意味)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每句最后的字,四声基本都全了,读起来很有顿挫感,“胡”还是轻声。  

    还须注意,作者质疑的反问句也要读出反问语气!  

  

  2、质疑 

    (1)石钟山的地理位置(背答)  

    a原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位置,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的。  

    (自圆其说即可)  

    (3)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有哪两种解释?提出这两种解释的人各持什么依据?人们对此持何种态度?作者对这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  

    a依据事实  

    b人们的态度  

    c质疑理由  

    郦说  

    a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b人常疑之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说  

    a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b余尤疑之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齐背第一段。  

  

(二)研度读第二段  

<一>1、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舟:名作状 

    适:去(“之”、“诣”,也有到……去的意思)  

    因:因此  

    元封:年号,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日,古人用干支纪日  

    固:通“姑”,姑且  

    莫:“暮”的本字  

    独:副,仅  搏:击  

    且……且……:也……也……  

    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察:细看  

    浅深:同义复词,偏在深  

    涵澹:形容水波荡漾  

    澎湃:形容波浪冲刷  

    与风水相吞吐:相,指示性副词,代风水。  

    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因笑谓:因,副,于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就是古之人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条件:一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二是代词作宾语。  

  

  2、指导诵读:  

    “余固笑而不答”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作者为什么笑?笑寺僧和小童,也笑李渤);那段景物描写也要读出作者恐怖惊惧的心理,有如临其境感。作者“因笑谓迈曰……”想想该怎样读出感情?(愉快自得的笑,反映出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和自豪) 

  

<二>探疑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  

    用原文的话回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板书背诵要点)  

  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之法做了演示(为什么要插这一笔?答曰:以讹传讹,可叹李渤谬论流毒之广。)  

    文中哪几句话: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3、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听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是水上的声音)  

    (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作者的心情怎样:余方心动欲还  

    (动:惊。害怕、恐惧,精神紧张,周围的环境诡谲阴森,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作者能不顾艰险到这样的地方,足见他的勇气和胆量。现在不是流行探险这一运动吗?攀登珠穆朗玛,穿越荒滩戈壁,探险原始森林,不仅为了科学研究,更为了挑战自身。)  

    好,大家来读这一段,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4、作者没有离开这种恐怖的环境,他怎么做了,发现声音从哪里来的?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背答)  

  5、“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么?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背答)  

    这是另一种声音“窾坎镗鞳之声”,形成原因:“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所以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就是这种“窾坎镗鞳之声”和“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无射”“歌钟”做喻呢?  

    (1)为了说明山有钟声,因为“无射”“歌钟”都是钟名。 

    (2)“无射”本来是古代很好听的乐曲的名字,那么以无射命名的大钟演奏的音乐必定也十分悦耳了,这里作者也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 

    (3)衬出作者经过一番探究得到原因的喜悦和兴奋,真的那么好听吗?心理作用。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对郦道元的侧面肯定。古之人,暗指郦道元。 

     这一段写夜间实地考察,发现了钟声和山形水势的关系,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三>背诵指导: 

    路经石钟山——小童证明以声得名——山中恐怖景象——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声音来源——大石中的窾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三)研读第三段  

<一>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事不目见:事,名词状语  

    殆与余同:殆,副词,差不多  

    终不肯:副,始终  

    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陋者:不会思考的人  

    乃:竟  

    实:真实的原因  

    是以:因此  

  

<二>解疑  

  1、在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作者用反问句发表肯定的论断  

    (1)第一句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语气强烈,突出全文的主旨  

  

  2、那么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  

    第一言之不详,人常疑之 (郦道元)  

    第二“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士大夫为什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第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第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斧斤考击,以讹传讹(李渤、小童) 

  

  3、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作者为什么“叹郦元”而“笑李渤”?  

    引申:你认为作者笑郦元李渤可取吗?  

    苏轼只说对了一部分原因。  

    A命名与声音有关。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苏轼的实地考察印证了这一点。  

    B与它的山形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不过,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他一个外行人能做到如此执著已经不错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品格和精神,不能太苛求。)  

  

(四)齐背全文。(搞各种形式的背诵活动)  

  

(五)讨论:《石钟山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还要尊重事实。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还有布鲁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提出空气阻力学说。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因为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培养这种精神。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枹(bāo) 

    B. 铿然(kēng)  硿硿(kōng)   莫夜(mù)   栖鹘(hú)  

    C. 磔磔(zhé)   鹳鹤(guàn)    穴罅(xià)    噌吰(chéng hóng) 

    D. 窾坎(kuǎn) 镗鞳(tāng tà) 识之(zhì)    澎湃(pài) 

  

  2.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始访其遗踪 访,寻访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尤,更加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坐船  适,到 

    C.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莫,暮  汝识之乎 识,记得 

    D. 殆与余同   殆,几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本来 

  

  3. 找出下面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 

A.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吾有一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凡六百一十言 

B. 自以为得其实/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赵王以为贤大夫/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 故莫能知/至莫夜月明/莫不响震失色/遣之慎莫留 

D. 臆断其有无,可乎/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可留意矣 

  

4. 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 

A.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B.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C. 至莫夜月明               D. 汝识之乎 

  

5.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 

A. 虽然大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B. 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C. 即使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D. 虽然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6. 下列语句是判断句的有(    )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有碑仆道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余之所得也 

  

7. 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的得名各有什么说法? 

(1)郦道元:(2)李渤: 

  

8. 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由此推出一个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说明。 

  

9. 作者分析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三个方面内容的顺序安排的根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10—11题 

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0、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 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 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 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 “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11、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原文填写括号里所空缺的内容。 

    (1)呜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苏洵《六国论》] 

    (2)(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号)记。 

  13、解释加点的词。 

(1)山涵其英(  ) 

(2)山仍石名(  ) 

(3)安能产兹奇石乎(  ) 

(4)濒流庶峰(  ) 

  

  14、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仙则名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名微而众寡          D. 而此独以钟名 

  

  15、“询诸水滨”的意思是(    ) 

A. 问那个住水滨的人。             B. 问众多水滨的人。 

C. 在各个水滨处询问。             D. 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16、“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的意思是(  ) 

A. 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B. 姑且刊载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后来人。 

C. 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后来人。 

D. 姑且刊载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17、翻译“有铜铁之异焉”。 

  

18、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连标点不超过35个字) 

  

19、苏轼在《石钟山记》里说:“而笑李渤之陋也。”这里的“笑”含有讥讽的意思。你认为苏轼“笑李渤之陋”的态度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C 2、C  3、B  4、B  5、C  6、D 

  7、(1)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9、郦元是“言之不详”,士大夫是“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是“虽知而不能言”,其顺序安排是以课文先后出现的郦元、李渤和舟人为根据。 

  10、A、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且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11、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12、(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13、(1)蕴含(2)因袭(3)这(4)众多 

14、D 15、D 16、C 17、有像铜铁那样特别的声音。 

18、“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知山仍石名,旧矣”。 

19、不正确。李渤虽然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他敢于对前人的观点持怀疑的态度,而且到了实地考察,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况且,苏轼的结论也并非正确,他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石钟山记》基础练习
《石钟山记》pptx课件(38页)
《石钟山记》ppt课件(18页)
《石钟山记》ppt课件(36页)
《石钟山记》ppt课件(12页)
《河中石兽》《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石钟山记》知识点汇编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
《石钟山记》导学案2
《石钟山记》预习学案
《小石潭记》《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题)
《石钟山记》mp3音频朗读
《石钟山记》ppt课件12
《石钟山记》说课稿2
《石钟山记》说课稿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译文
教《石钟山记》心得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课件11
《石钟山记》教案10
《石钟山记》ppt课件10
苏轼《石钟山记》rm音频课文朗读
苏轼《石钟山记》mp3音频课文朗读
《石钟山记》flash课件2
《石钟山记》flash课件1
《石钟山记》阅读练习
《石钟山记》教案9
《石钟山记》教案8
《石钟山记》教案7
《石钟山记》教案6
《石钟山记》教案5
《石钟山记》教案4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案
《石钟山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石钟山记》练习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石钟山记》教案2
《石钟山记》译文
《石钟山记》ppt课件7
《石钟山记》ppt课件1
《石钟山记》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