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三年级上 >>课文练习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训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10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试题。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我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提出的。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东篱”,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人急于想归去,心情并不悠闲。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不相同。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当时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当然也是诗人所本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构成缘情写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到贬谪,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他看到的是孤馆锁闭,又是在春寒袭人的季节,更是冷寂凄切;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斜阳暮”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节选自《“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根据文章第一二段的内容,指出下列说法中与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解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以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人在对外界的直觉中与“万物无异”,因此说“无我”。
   C.所谓“无我之境”是指外界景物刺激了作者原本平静的心而激起感情,这种感情似有外物传来,达到“物我合一”。
   D.所谓“无我之境”就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原本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只是由于外物的刺激被唤起来而已。
   2.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下列对王国维“有我之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由于心情的不同,诗的内容和感情色彩也不同。
   B.“有我之境”即由于心情的不同,则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带上了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C.“有我之境”即缘情写景,诗中景物所表现出的悲喜缘于诗人的悲喜。
   D.“有我之境”即作者在前文所提到的“触景生情”说。
   3.文章第二、三段为什么要分别引述陶渊明《饮酒》和元好问《颍亭留别》的例子。
   4.作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说的看法有何不同?试加以分析。
   5.“中国舞台表演方式……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的”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不相同的两项(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E.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流。
   参考答案与分析
   1.D(句中“原本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与第二段中“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句意相悖)
   2.B(A忽视了内容与感情色彩的不一致性;C景与情的“悲喜”不是对应的关系;D忽视了“触景生情”中“生”与“缘”的区别)
   3.答:第二引述陶渊明的《饮酒》一例旨在证明“无我之境”中有“我”的观点;第三段引述元好问的《颍亭留别》一例是为了阐述“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的观点,此段与前两段一起都是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说的补正。
   4.答:作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说的看法是不同的。对前者作者持基本同意的态度,认为不应该是绝对的“无我”,感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对后者是持同意的态度。
   5.B、E(A化虚为实,缘情写景,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C化实为虚,两句诗中的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D化实为虚,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B、E均为实写,无虚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38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7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2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50页)
论述文选读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9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导学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及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8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5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4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设计3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研究性学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随堂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mp3音频朗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同步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7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5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解题指导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能力训练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4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笔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解题指导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3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1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1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