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综合练习 >>
《读者》美文训练
作者:lyphm001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09


                   《读者》美文训练
(一)生 命 的 补 丁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黑白)
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比较第①②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题2分,计4分)
(1)第①段写的是                                                                                                                                      ,第②段写的是                                                                                                                                     
(2)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
3、品读第③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
(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
(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
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
(二)优 美 的 琴 声
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
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于作润)
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3分)
(1)问题:                                                                                                                                                                    
(2)解答: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6分)
(1)璐丝:通过写璐丝                                                                                                                              ,表现了她                                                                                                               的性格。
(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                                                                                                      ,表现了他                                                                                                               的性格。
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3分)
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
(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
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3分)
 
(三)隔 壁 的 字 条
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
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
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
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
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
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
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
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
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
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
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
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
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
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洗白不洗。”
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
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
接下来的几天,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删节 作者:因恩)
一、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
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3分)
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
二、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
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
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
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
(四)大 地 的 耳 朵
(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作者:佚名)
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1)                                                                   ,(2)                                                                                       。(2分)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1)                              ,(2)                                            。(2分)
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
4、冬菇如此美味,但在第11段中作者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这是为什么?(3分)
5、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3分)
6、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4分)
答:(1)比喻句:                                                                                                                                                          
(2)妙处:                                                                                                                                                                    
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
B、第10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
C、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五)礼    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
C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美]杰瑞·沃曼)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2分)
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6分)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4分)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2分)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
(一)生命的补丁
1、不好。因为本文中“补丁”的含义除了指皮鞋和衬衫上的补丁外,还指生命的伤害、残疾、病痛等等这样的伤口,而且作者的本意侧重于后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酌情给分)2、(1)将有长长口子的皮鞋修补得更独特更有趣 将衬衫上的大口子补得像艺术品一样完美 (2)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每小题2分,计4分)3、(1)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2)(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即可) (2)如:海伦·凯勒、张海迪、居里夫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所举人物与事迹真实一致即可)(每小题2分,计6分)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举例确凿,言之有理即可。)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能扣住文本,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优美的琴声
1、(前一题1分,后一题2分,计3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因此答案不唯一,请根据学生提问与解答的质量来酌情给分)2、(1)对老乞丐“亲切地问”,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  真诚而善良,富于同情心  (2)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每天都来给璐丝抄乐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  十分严谨(每小题3分,计6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不仅琴弹得好,人品也要好)。因为学艺先要做人,只有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乐于献身艺术,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1)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2分。意符即可) (2)(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共计5分)5、(3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扣住“故事情节安排”来评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隔 壁 的 字 条
1、交电费时与“我”较真儿地实收;帮“我”买煤;“我”想为“他”洗衣服,“他”却“不能成人之美”;下雪天叮嘱“我”小心路滑……(4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能概述情节即可)
2、细心认真、乐观豁达、善解人意(3分。意符即可)
3、(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回答符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
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语言简明,符合所设想的故事并能揭示其主旨即可)
(四)大 地 的 耳 朵
1、(1)嫌冬菇的样子丑  (2)不喜欢吃(每小题1分,计2分。意符即可)
2、a.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c.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 d.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服务(每空1分,2分。任选其二,意符即可)3、母亲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这样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也喜欢吃冬菇。(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4、因为“我”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和叫人恶心的言谈。(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5、a.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和赞美 b.对温馨的伦常亲情的怀念 c.对快乐、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念(3分。不求文字统一,任选其一即可)6、(4分。答案不唯一,句子必须是比喻句,分析要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7、B(3分)
(五)礼  物
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  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每空1分,计2分。意符即可)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  a.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 b.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3、C  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前空1分,后空3分,计4分。意符即可,按要点计分。)4、(1)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 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意符即可)   (2)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2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6分)5、(围绕“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之意来谈理解,并言之有理即可)(2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
(一)生 命 的 补 丁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黑白)
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比较第①②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题2分,计4分)
(1)第①段写的是                                                                                                                                      ,第②段写的是                                                                                                                                     
(2)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
3、品读第③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
(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
(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
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
(二)优 美 的 琴 声
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
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于作润)
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3分)
(1)问题:                                                                                                                                                                    
(2)解答: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6分)
(1)璐丝:通过写璐丝                                                                                                                              ,表现了她                                                                                                               的性格。
(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                                                                                                      ,表现了他                                                                                                               的性格。
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3分)
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
(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
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3分)
 
(三)隔 壁 的 字 条
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
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
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
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
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
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
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
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
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
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
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
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
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
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洗白不洗。”
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
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
接下来的几天,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删节 作者:因恩)
一、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
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3分)
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
二、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
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
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
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
(四)大 地 的 耳 朵
(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作者:佚名)
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1)                                                                   ,(2)                                                                                       。(2分)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1)                              ,(2)                                            。(2分)
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
4、冬菇如此美味,但在第11段中作者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这是为什么?(3分)
5、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3分)
6、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4分)
答:(1)比喻句:                                                                                                                                                          
(2)妙处:                                                                                                                                                                    
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
B、第10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
C、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五)礼    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
C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美]杰瑞·沃曼)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2分)
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6分)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4分)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2分)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
(一)生命的补丁
1、不好。因为本文中“补丁”的含义除了指皮鞋和衬衫上的补丁外,还指生命的伤害、残疾、病痛等等这样的伤口,而且作者的本意侧重于后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酌情给分)2、(1)将有长长口子的皮鞋修补得更独特更有趣 将衬衫上的大口子补得像艺术品一样完美 (2)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每小题2分,计4分)3、(1)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2)(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即可) (2)如:海伦·凯勒、张海迪、居里夫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所举人物与事迹真实一致即可)(每小题2分,计6分)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举例确凿,言之有理即可。)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能扣住文本,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优美的琴声
1、(前一题1分,后一题2分,计3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因此答案不唯一,请根据学生提问与解答的质量来酌情给分)2、(1)对老乞丐“亲切地问”,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  真诚而善良,富于同情心  (2)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每天都来给璐丝抄乐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  十分严谨(每小题3分,计6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不仅琴弹得好,人品也要好)。因为学艺先要做人,只有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乐于献身艺术,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1)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2分。意符即可) (2)(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共计5分)5、(3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扣住“故事情节安排”来评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隔 壁 的 字 条
1、交电费时与“我”较真儿地实收;帮“我”买煤;“我”想为“他”洗衣服,“他”却“不能成人之美”;下雪天叮嘱“我”小心路滑……(4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能概述情节即可)
2、细心认真、乐观豁达、善解人意(3分。意符即可)
3、(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回答符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
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语言简明,符合所设想的故事并能揭示其主旨即可)
(四)大 地 的 耳 朵
1、(1)嫌冬菇的样子丑  (2)不喜欢吃(每小题1分,计2分。意符即可)
2、a.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c.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 d.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服务(每空1分,2分。任选其二,意符即可)3、母亲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这样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也喜欢吃冬菇。(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4、因为“我”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和叫人恶心的言谈。(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5、a.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和赞美 b.对温馨的伦常亲情的怀念 c.对快乐、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念(3分。不求文字统一,任选其一即可)6、(4分。答案不唯一,句子必须是比喻句,分析要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7、B(3分)
(五)礼  物
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  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每空1分,计2分。意符即可)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  a.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 b.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3、C  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前空1分,后空3分,计4分。意符即可,按要点计分。)4、(1)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 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意符即可)   (2)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2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6分)5、(围绕“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之意来谈理解,并言之有理即可)(2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
(一)一诺千金
①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②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
③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
④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⑤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
⑥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⑦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
⑧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
(选自《读者》2005年第17期,有改动 作者:吟秋)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4分。)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                                                                                                 
2、本文第①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本文许多地方都十分催人泪下,你读到第                                  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                                                                                                而感动的。(3分)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里最为合适?为什么?(4分)
  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
答:应归位于第                   段与第                段之间,因为                                                                                       
 5、如果“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如果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3分)
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3分)
 
(二)一个老人的问题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迈进门来。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看上去,他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面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伙计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伙计闹懵了,忙说:“没有啊!”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   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杯酒来,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慢慢饮完酒。随后,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酒店。伙计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伙计几乎忘记了那位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伙计不安地答道:“没有!”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   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一天夜里——
“有人问起我吗?”
几年过去了,伙计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
老人   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
伙计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
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伙计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子跌在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伙计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穆·阿里)
1、通读全文,比较老人三次到酒店来的经过,你认为他是一位                                                                                      的老人。(2分)
2、揣摩老人请求伙计拿酒来时的神态,请将a.“受了伤似的喃喃”、b.“凄惨”、c.“伤感”这三个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处,依次应为                                          。(只填序号,3分)
3、揣摩文章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你认为“伙计”是“老人”的儿子吗?为什么?(3分)
(2)“伙计”为什么要哭着说这么一句话?(2分)
4、本文很注重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列举1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1)细节:                                                                                                                                                              
(2)分析:                                                                                                                                                                    
5、请你分别对文中的老人和伙计说一句你最想说的心里话。(4分)
(1)对老人:                                                                                                                                                      
(2)对伙计:                                                                                                                                                      
6、假如你是“老人”的儿子或女儿,你打算怎样来对待“老人”?(3分)
 
(三)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作者:邢汶)
1、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4分)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答:选                         项。因为                                                                                                                                    
2、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例如:(1)用“                                        ”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                                                 ;(2)用“                                      ”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                                                       等等。(6分)
3、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                                                               的精神面貌。(2分)
4、第⑨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                                                                                           ,“生命的质量”是指                                                                                                               。(2分)
5、第⑤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3分)
6、对于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健康的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疏忽”它们的存在。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它们?为什么?(3分)
 
(四)飘向天堂的琴声
去年暑假,我应邀去一所老年大学代授琴课,一个星期后,一位瘦削、白皙,长着两道剑眉的七十岁左右的长者要插班学二胡。他斜挎着琴盒站在教室门口,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但他执意说想学琴,能跟上。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那个空位曾是一位六十多岁女学员的座位,一个月前她因为晚期肝癌去世了。老人的头发雪白,还鬈鬈的,像电影演员秦怡。她学了两年二胡,拉得已经很专业了。据说她喜欢二胡已经到了一天不拉心里不安,一晚不拉无法安枕的地步,老伴戏称她是“琴痴”。
说也奇怪,自从这位“插班生”来了以后,我常常在他身上看到“琴痴”的影子。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从执琴到运弓,不懂就问。除此之外,他还央求我每周给他多加一小时的“小课”。“我交补课费。”他一再央求。在这儿学琴的老人大多很执著,有时像个孩子。
就这样,每周两次四个小时的大课后,别的学员放学回家,他留下来继续学。半年后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拉《雪绒花》了,而且我发现每次他都要在我离开教室后很认真、很投入地从头至尾拉一遍《雪绒花》。他拉的节奏流畅,音色优美,但不知为什么,节奏总是比平时处理得慢半拍,绵长而低沉,像是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倾诉,深深浅浅地低回在我的心头。
有一次,我从办公室出来想回家,教室里又响起《雪绒花》缓缓的琴声。我翘首从门上的玻璃往里看,发现老先生端坐着,面朝外,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琴声从他的弦上汩汩地流出。飘向窗外,而窗外已是暮色渐浓,几片云悄悄地隐去,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忽然,琴声戛然止住了,我看见老先生抱住琴杆,双肩抖动,既而,我听到嘤嘤的啜泣。
我推门进去,老先生端坐未动。当我低声询问他时,他突然抱住我,一阵大哭,他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我太想老伴了!我天天练琴拉琴,就是想让她听见,让她高兴,让她知道我想她……她去了天国……”后来我知道,他的老伴就是那位头发雪白还鬈鬈的“琴痴”。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舒 琴)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2、文中多处暗示“老先生”对老伴“琴痴”的思念之情。请找出几处来(不少于2处),将原话写在下面。(4分)
(1)                                                                                                                                                                                
(2)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飘向天堂的琴声”这个标题的含义。(3分)
4、如果你是文中的“琴痴”,你在天国听到了“老先生”的琴声,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6分)
答:(1)想的:                                                                                                                                                              
(2)说的:                                                                                                                                                                    
5、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一位老人说一说心里话?请将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4分)
答:我想对                                             说:                                                                                                                
 
(五)最爱的人最先放手
她刚刚从国外回来。回家的感觉真好,可惜心中总有那么一丝疼痛。事情虽然过去两年了,虽然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她还是去找那个负心的他。
“在国外习惯吗?”
“还好。你呢?”
“嗯——也还好。”
淡淡地,两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开口。
他是她的前夫,相爱的日子,波澜不惊,却十分温馨。两人是大学同学,毕了业就结婚,没有特别的成就,无忧无虑。日子一天天过去,当两人都以为生活就这样不会有什么改变的时候,一件事情发生了。
他被查出患有绝症,一下子好像什么都改变了。他停止了工作,住院治疗。她一下子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兼了好几份工作,陀螺似的旋转,每天还得去医院照顾他。
就在她拼命赚钱为他治病的时候。医院却传出他的“桃色新闻”:他与一个同病相怜的女病人好上了。这怎么可能呢?结婚这么多年,他虽然不是特别优秀,却也风度翩翩,喜欢他的人一直不少,可他从未做过对不起她的事,现在更是不可能的。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那个女绝症病人确实痴狂地喜欢他,并很快和自己的丈夫离了婚。而他也向她提出了离婚……事后,她接受了公司的派遣,去国外分公司工作。
“这……是送给你太太的?”她指了指他手边的一束百合花。
他点了点头:“她就是喜欢百合花。”
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幸福的微笑。
她的心,突然感到一阵刺痛。
那句在心里憋了两年的话就从她嘴里冲了出来:“知道当初我为什么同意和你离婚吗?因为那个故事——你住院的时候跟我讲过的那个故事:从前有两位母亲争一个孩子,县官让她们抢,孩子被拉得痛哭了,亲生母亲心一软,便放弃了……”
他迎着她直视的目光,两人的眼角都有泪光在闪动……
送走了她,他捧着百合花独自去墓地看望另一个女人——那个被她称做他“太太”的、喜欢百合花的女人。
两年来,他很少出门,头上的头发也掉光了。
“我的日子不多了,我的朋友,今天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谢谢你当初对我讲的那个故事……”他对墓中的女人喃喃自语。
那个故事,其实是他进医院后不久,这个女人讲给他听的,当时他们都知道自己患的是绝症,女人不想拖累深爱的丈夫,他不想拖累深爱的妻子,于是,他们决定先放手。
(选自《读者》2005年第15期 作者:张隽)
1、文中共有3个人物:A.患有绝症的男人 B.患有绝症的女人 C.患有绝症的男人的前妻。请你读懂本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请分别指出文中加点的人称代词具体指代的是谁。(只填代号。4分)
①她刚刚从国外回来度假。(  )      ②事后,她接受了公司的派遣……。(  )
③他点了点头:“她就是喜欢百合花。”(  ) ④于是,他们决定先放手。(  )
(2)“最爱的人最先放手”在文中所指的一是A与B因为                                                           而选择“最先放手”;二是C与A因为                                                                                              而选择“最先放手”。从这些故事中,体现了A、B、C之间那种                                                          。(6分)
2、读了文中的母亲争孩子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
3、你最想对A、B、C中的哪一位说说你的心里话?将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3分)
答:我想对                           说:                                                                                                                                   
4、有人曾将“love(爱)”中的每个字母联想到一个单词,并借以诠释“爱”的意义:
字 母
单 词
中 文
诠       释
L
livelong
毕生的
爱需要用毕生的情感专注地来爱对方
O
obligate
感恩
对于对方的真诚与友善,你要有一个感恩的心态
V
valued
尊重
爱就是展现你的尊重,表达温柔的体贴、真诚的赞美
E
excuse
宽恕
爱就是仁慈地对待并宽恕对方的缺点和错误
读了本文后,也许你对“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下面请你也模仿着上述诠释的办法(已有的除外),将你对“爱”的意义也加以诠释。(任选2个字母。每个2分,计4分)
字 母
单 词
中 文
诠       释
L
 
 
 
O
 
 
 
V
 
 
 
E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二)
(一)一诺千金
1、(1)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 (2)一句小小的诺言会有千金的价值(每小题2分,计4分。意符即可)2、不能。这段文字之所以交代“我”行路的困难,是为下文写山村的闭塞贫穷、孩子们渴望知识及孩子们在山路上背书籍的艰难等作铺垫的。(3分。意符即可)3、⑤  为贫穷山村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或:⑥ 为山村人们质朴、真诚的品格)(前空1分,后空2分,计3分。)4、⑥ ⑦ 它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与第⑥段相照应;其中“我”的自责又为后文写“我”后来“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作铺垫。(“归位”1分,“理由”3分,计4分。“理由”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5、可能会有两种理解:a.善意的理解:可能是北京的姐姐工作忙了,暂时忘记了吧,我相信她会记起来的;b.恶意的:哼,城里人,说话就是不算数!……(3分。只要合情合理即可)6、如:a.山村的孩子们,我为你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 b.山村的孩子们,只要你们好好学习,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c.山村的孩子们,不仅是北京的姐姐关心着你们,还有我也会从此关心着你们,更有国家、社会都在关心着你们。……(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说话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个老人的问题
1、孤苦无依的、企盼有人来过问的(2分。意符即可)  2、c a b(每空1分,计3分)
3、(1)不是。因为文中开头已经交代“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说明伙计当初并非认识老人。(3分) (2)因为伙计被老人孤苦无依的处境和企盼有人来过问的心情所感动,因此他谎称“爸爸”来安慰老人。(2分)(本题共计5分,言之有理即可)
4、如:a.老人要求伙计倒酒从“一杯”、“两杯”到“一瓶”,说明老人内心的愁苦、孤独之情越来越沉重 b.老人由“拄着”、“支着”到“撑起身”,说明老人身体状况越来越衰弱 c.伙计由“闹懵了”、“不安地答道”到“奔过来,涌着泪水,哭着说”,说明了伙计对老人的态度和感情的变化……(3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1)(说出安慰的话即可,此略) (2)(说出赞赏的话即可,此略)(每小题2分,计4分)6、(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
1、C 本文作者从姑娘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虽然生命重要,但“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的道理,引导人们去“珍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单纯地说“生命”或“阳光”一个方面。(“选择”1分,“理由”3分,计4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2、(1)苍白 姑娘身患绝症,身体虚弱  (2)明媚(或:鲜红) 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每小题3分,计6分)3、有强烈的爱美之心,更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2分。意符即可)4、人坚强的意志  人崇高的精神(每空1分,计2分)5、可赞成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顽强的精神来感受阳光等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不赞成,因为她也应该珍爱生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3分。无论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6、(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飘向天堂的琴声
1、一位70岁左右的长者坚持插班学二胡,以他的琴声来让去世的老伴高兴,来表达他对老伴的思念之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2、如:a.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 b.执意说想学琴 c.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d.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 e.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倾诉 f.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每小题2分,计4分。任选其二)3、有两层含义:实指“老先生”对去世的老伴所拉的二胡琴声,虚指“老先生”对老伴的思念之情(3分。意符即可)4、(每小题3分,计6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表达她对老先生的感激与思念之情即可)5、(4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简明得体即可)
(五)最爱的人最先放手
1、(1)①C ②C ③B ④AB(每空1分,计4分) (2)因为自己身患绝症,不想拖累深爱着的配偶 C想成全A对B的爱 时刻为对方考虑的、宽容的爱(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10分)
2、(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能扣住故事意义与文本内容来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3、(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4、(每个2分,计4分。任选2个字母,答案为开放性,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并能表达自己对“爱”的点滴感受即可)
(一)生死跳伞
汤姆有一架自己的小型飞机。一天,汤姆和好友库尔及另外5个人乘飞机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飞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个小时,就可到达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已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将这个消息传达后,飞机上的人一阵惊慌,汤姆安慰他们:“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汤姆给每个人发了一个降落伞后,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袋。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带着5个人先跳,你开好飞机,在适当的时候再跳吧!”说完,他带领5个人跳了下去。
飞机上就剩库尔一个人了。这时,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靠滑翔无力地向前飞。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降落伞,是一包汤姆的旧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浑身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往前能开多远算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飞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一片海滩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
他拎着那个装着旧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出卖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并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他没想到我没死,真是老天保佑!”
汤姆的妻子说了声“他一直没有回来”,就认真翻看那个包。旧衣服被倒出来后,她从包底拿出一张纸片。但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有两行极潦草的字,是汤姆的笔迹,写的是:“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必死无疑。不跳,没油的飞机不堪重负,会很快坠海。我带他们跳下后,飞机减轻了重量就肯定能滑翔过去……你就大胆地向前开吧,祝你成功!”
(选自《读者》2005年第18期,作者苏景义)
1、通读全文,说说文题“生死跳伞”的含义,应该是                                                                                        。(2分)
2、按情节结构,分别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内容。(4分)
(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3、从汤姆身上,你看到了他                                                                                           的可贵品质。(2分)
4、你是怎样来看待库尔这个人的?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3分)
5、假如你的库尔,在看了汤姆留下的纸条后,你会怎么想?你对汤姆的妻子会怎么说?(6分)
(1)想的:                                                                                                                                                                      
(2)说的:                                                                                                                                                                      
6、你认为汤姆以牺牲6个人的代价而保全库尔一个人的做法值得吗?为什么?(3分)
 (二)真正的慷慨
1一场龙卷风袭击了我们家附近的一座小城,那里的许多家庭损失惨重,报纸上一张特别的照片触动了我的心。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女人站在一座完全被毁坏的房屋前面,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低垂着眼站在她的身边,旁边还有一个小女孩用手抓着妈妈的裙裾,眼睛盯着镜头,目光里充满了慌乱和恐惧。在相关的文章中,作者给出了照片上每个人的衣服尺寸。我注意到他们衣服的尺寸与我和孩子衣服的尺寸很接近。这是教育我的孩子帮助那些比他们不幸的人的好机会。
2我将照片贴在冰箱上,把他们的困境向我的一对7岁的双胞胎儿子——布兰德和布雷特以及3岁的小女儿梅格安作了解释:“我们有这么多东西,这些可怜的人现在却什么也没有。我们应该把我们的东西和他们分享。”我从阁楼上拿下3只大盒子放在地板上。当男孩子们和我一起把一些罐装食品和其他一些不易腐坏的食物、肥皂等装进其中一只大盒子的时候,梅格安怀里抱着鲁西——她爱极的布娃娃来到我们面前。她紧紧地将它搂在胸前,把她圆圆的小脸贴在鲁西扁平的、被涂上颜色的脸上,给了它最后一个吻,然后,将它轻轻地放在其他玩具的上面。“噢,亲爱的,”我说,“你不必把鲁西捐出来,你是那么喜欢它。”
3梅格安严肃地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烁着被她强忍着没有流出来的眼泪:“鲁西给我带来了快乐,妈妈。也许,它也会给那个小女孩带去快乐的。”
4我突然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捐赠给别人,而真正的慷慨却是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给予别人。诚挚的仁爱,是一个3岁的孩子希望把一个虽然破旧却是她最珍爱的布娃娃送给那个小女孩的行为。而我,本来是想教育孩子的,结果却从孩子那儿受到了教育。
5男孩子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布兰德什么也没说,走进房间拿着他最喜欢的圣斗士出来了。他稍稍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梅格安,把它放在鲁西的旁边。布雷特的脸上露出了温和的微笑,眼睛里闪着光,跑回房间拿来了他的宝贝火柴盒汽车,郑重地放到盒子里。
6我把我的那件袖口已经磨损得非常厉害的棕褐色夹克衫从那个放着衣服的盒子里拿出来,然后把上个星期刚买的一件绿色的夹克衫放了进去。我希望照片上那个年轻女人会像我一样喜欢它。
(选自读者2005年第18期,作者[美]伊丽莎白·考伯)
1、通读全文,文题“真正的慷慨”的含义是“                                                              ”(用文中原文概括填空)。(2分)
2、文中哪些事件体现了人物“真正的慷慨”?试举例说明。(3分)
答:譬如:                                                                                                                                                                             
3、联系文中每个人物在捐出自己东西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举例分析其内在的思想感情。(6分)
(1)例如:                                                                                                                                                                    
(2)分析:                                                                                                                                                                    
4、品味文中第⑤、⑥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3分,计6分)
(1)第⑤段中男孩们之所以“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是因为                                                               
(2)第6段中“我”之所以将旧夹克衫换成了新的夹克衫,是因为                                                 
5、从文中他们“真正的慷慨”的举动中,你联想到了什么?(3分)
 (三)与困难掰腕子
1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2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本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3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4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5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6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6期,作者马德)
1、通读全文,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3分,计6分)
(1)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从全文来看,第1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结合具体的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2分)
4、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请你猜想一下,父亲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3分)
5、第6段父亲“意味深长”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为什么?(3分)
6、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遭遇过困难?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3分)
 (四)没有人拒绝微笑
1单位位于闹市区,上班时间经常有小商小贩趁门卫不注意,偷偷溜进办公大楼,推销商品。有时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工作时突然有商贩敲门,有的甚至不敲门直接推门进来推销商品,打扰我们的工作,让沉浸在材料中动脑筋的我们头疼不已,十分反感。
2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敲门走进我们办公室,用格式化的语言礼貌地说道:“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某某某公司的驻本地代表,请问你们是否需要电脑清洁纸巾?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给你们优惠。”见多了形形色色上门推销的商贩,专心工作的我们对此并不感冒。一位同事说:“我们不需要你的产品,不要扰乱我们的工作秩序,上班时间不容许推销商品,请你离开好吗?”深受其扰的我们一脸不悦,给了他一些冷冰冰的脸色。
3他并没有沮丧,带着微笑温和地说:“不买也可以啊,允许我给你试一下产品好吗?”还没等我们同意,他很快拿出一包纸巾擦试我们电脑有污垢的部位,动作十分投入、认真、娴熟,但埋头工作的我们并没有买他的帐。见状后他还是礼貌地说了声:“对不起,打扰了,再见!”
4片刻,他又来了,他说:“你们领导说了,需要这种产品,请你考虑考虑好吗?”一个同事开玩笑地说:“领导需要就让领导买去,我们不需要,请你还是走吧!”同事的话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他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放弃可能赢得的希望,努力详细地介绍他所推销的产品的性能和好处。最终,忙于工作的我们谁也没有理睬他,在我们看来,他很自讨没趣。他使出浑身解数推销,但是,无论他怎么游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动心。最后,他还是微笑着离开了。
5第二天早上一上班,他又来了。还是一样的诚恳、一样的期待,我们仍然一样的冷漠、一样的脸色,很坚决地拒绝了,并明确告诉他:如果再来打扰我们工作,我们就不客气了。让我纳闷的是,不论我们对他有多么讨厌、冷漠、拒绝,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没有一点不悦的表情,微笑着进来,微笑着离开。我在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早已放弃了。
6第三天他还是来了,但得到的还是同样的待遇。我们以为吃了几次闭门羹的他会放弃,第四天不会再来了。没想到的是第四天他又出现在办公楼内。考虑到单位电脑较多,我们答应买他300多元的产品,前提是他必须拿出正规有效的发票,否则不予购买。他的发票是外地的,尽管有水印,可财务人员不在,我们不能确定发票真伪。最终我们明确告诉他不要了,请他到别处去推销。他眼里闪出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声说谢谢,微笑着告退。
7第五天他仍然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带了价值300元的产品,还带了税务部门的发票鉴定证明!我们买下了他的产品。他临走时,我一改往日的冷淡,热情地问:“我真的服了你,难道你就没想到过放弃?有何秘诀?”他一脸阳光,给我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谢谢,我走了。”
8我愣住了,想想也是,我们给他太多冷漠冰霜,但是最终被他的执著融化了。
9没有人拒绝微笑,且这种执著的微笑精神,往往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马国福)
1、比较“我们”与“小伙子”的态度,“我们”常常是                                    ,而“小伙子”常常是                                                                                 。这反映了“小伙子”具有                                                     的品格。(6分)
2、联系上下文,在第7段横线处为“小伙子”补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写在下面。3分)
3、联系全文,体会第9段。为什么说“这种执着的微笑精神,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说说你的理解。(3分)
4、“小伙子”的性格在他的言行举止中都有所体现,请你举例说明(不少于2个方面)。(4分)
(1)例如:                                                                                                                                                                      ,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征。
(2)例如:                                                                                                                                                                      ,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征。
5、如果你是文中的“小伙子”,你对别人的冷漠与不理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4分)
(1)想的:                                                                                                                                                                    
(2)做的:                                                                                                                                                                    
 
(五)吊在井桶里的菜果
有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特别疼女儿。那讲的应该是女儿家小时候的事。
我小时,也亲父亲。不但亲,还瞎崇拜。把父亲当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着。那个时候的口头禅是“我爸怎样怎样”。因拥有了那个爸,一下子就很了不得似的。
母亲还曾嫉妒过我对父亲的那种亲。一日,下雨,一家人坐着,父亲在修整二胡,母亲在纳鞋底。就闲聊到我长大后的事。母亲问,长大了有钱了买好东西给谁吃?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爸吃。母亲又问,那妈妈呢?我指着在一旁玩的小弟弟对母亲说,让他给你买去。哪知小弟弟是跟着我走的,也嚷着说要买给爸吃。母亲的脸就挂不住了,继而竟抹起泪来,说白养了我这个女儿。父亲在一边讪笑,说孩子懂啥。语气里却透着说不出的得意。
待得我真的长大了,却与父亲疏远了。每次回家,跟母亲有唠不完的家长里短,一些私密的话,也只愿跟母亲说。而跟父亲,却是三言两语就冷了场。他不善于表达,我亦不耐烦去问他什么。什么事情,问问母亲就可以了。
也有礼物带回,都是买给母亲的,衣服或者吃的,却少有父亲的。感觉上,父亲是不要装扮的,永远的一身灰色的或白色的衬衫,蓝色的裤子。偶尔有那么一次,我的学校里开运动会,每个老师发一件白色T恤。因我极少穿T恤,就挑一件男式的,本想给爱人穿的,但爱人嫌大,也不喜欢那质地。回母亲家时,我就随手把它塞进包里面,带给父亲。
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接衣时的惊喜,那是猝然间遭遇的意外啊。他脸上先是惊愕,而后拿着衣的手开始颤抖,不知怎样摆弄才好,傻笑半天才平静下来,问,怎么想到给爸买衣裳的?
A、原来父亲一直是落寞的啊,我们却忽略他太久太久。
这之后,父亲的话明显多起来,乐呵呵的,穿着我带给他的那件T恤。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闲闲地说些话,然后好像是不经意地说一句,有空多回家看看啊。
暑假到来时,又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很兴奋地说,家里的苹果树结很多苹果了,你最喜欢吃苹果的,回家吃吧,保你吃个够。我当时正接了一批杂志约稿在手上写,心不在焉地回他,好啊,有空我会回去的。父亲“哦”一声,兴奋的语调立即低了下去,是失望了。父亲说,那,记得早点回来啊。我“嗯啊”地答应着,把电话挂了。
一晃近半个月过去了,我完全忘了答应父亲回家的事。一日深夜,姐姐突然来电话。聊两句,姐姐问,爸说你回家的,怎么一直没回来?我问,有什么事吗?姐姐说,也没什么事,就是爸一直在等你回家吃苹果呢。我在电话里就笑了,我说爸也真是的,街上不是有苹果卖吗?姐姐说,那不一样,爸特地挑了几十个大苹果,留给你;怕坏掉,就用井桶吊着,天天放井里面给凉着呢。
B、心被什么猛地撞击了一下,只重复说,爸也真是的,就再也说不出其他话来。井桶里吊着的何止是苹果?那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啊。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紫色梅子)
1、文中写“我”小时候“最亲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文中写了父亲两次不同的笑(见方框中)。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父亲“讪笑”的是                                                                        ,“傻笑”的是                            。(4分)
3、揣摩文中画波浪线的A、B句和其中加点的词,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4分)
(1)A句中“忽略”的含义是                                                                                                                               
(2)B句中,你认为“什么”指的是                                                                                                          
4、本文十分感人。当读到什么情节(或细节)时你最为感动?为什么?(3分)
5、当“我”听到“姐姐”说“父亲”将苹果放在井里凉着盼“我”回来吃时,请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她”补写“我”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等文字。(3分)
6、你是否也感受过你父爱(或母爱),说说你当时的感受。(3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三)
记叙类之三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
1、汤姆与另外5个人为了保全飞机和库尔的生命,跳伞坠入大海而亡(2分) 2、(1)汤姆飞机飞海峡 (2)油料不多去跳伞 (3)库尔驾机骂汤姆 (4)一看纸片知汤姆(每小题1分,计4分) 3、顾全大局、舍己为人(2分) 4、库尔是一个性情急躁、心胸狭隘的的人。因为他发现汤姆跳伞后留给他的不是降落伞而是一包旧衣服,在还没有搞清楚汤姆的真实用意之前,对汤姆是“咬牙大骂”、“狮子般的怒吼”。(3分) 5、(6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6、(3分。无论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
1、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给予别人(2分) 2、1梅格安将自己最喜欢的布娃娃捐出来 2布兰德拿出来最喜欢的圣斗士 3布雷德拿出他的宝贝火柴盒汽车 4“我”将旧夹克衫换成了新夹克衫捐出来……(3分。任选其二) 3、(1)梅格安严肃地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烁着被她强忍着没有流出来的眼泪 (2)说明梅格安虽然珍爱自己心爱的布娃娃,但为了那个小女孩快乐,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捐出来了。反映了她无私的爱心(每小题3分,计6分。也可以举其它人的例子) 4、(1)他们被梅格安无私的举动和爱心深深的触动和启发 (2)“我”被孩子们“诚挚的仁爱”所感动,“我”希望“那个年轻女人”也如“我”一样生活得幸福美好(每小题3分,计6分)     5、比如:1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愫 2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精彩……(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心理即可)
(三)
1、(1)1骡子病,耽误了行期 2天黑迷路 3天冷难耐 (2)医好骡子,拼命赶路,即使车掉进了雪窟窿也不停息,也不放弃,与困难战斗到底,终于走出困境(每小题3分,计6分)    2、不能。因为本段文字点明了父亲去换粮车队的背景,也为后文写父亲不放弃车和粮食,与困难战斗到底作了铺垫(3分。意符即可) 3、不屈服于困难,与困难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2分) 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5、(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
(四)
1、一脸不悦、冷冰的脸色、有时甚至是拒绝  礼貌地微笑着来,微笑着去  礼貌、热情、坚定、执著(每空2分,计6分) 2、没有一块冰不被阳光融化!没有人拒绝微笑,就这么简单(3分。意符即可) 3、因为执著,所以不曾放弃;因为微笑,所以热情。而且这种执着的微笑精神可以融化一切冷漠,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可能变成了现实,他成功了!(3分。意符即可)   4、(4分。答案不唯一,此略) 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五)
1、不能。因为这些内容为后文写“我”长大后与父亲疏远了和父亲一直牵挂着女儿等内容作铺垫(3分) 2、讥笑母亲竟为了小孩子天真的话而嫉妒 为女儿能给自己“买衣裳”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 3、(1)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关爱,疏忽了父亲的情感需求 (2)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女之情、自己对父亲感情的疏忽……(每小题2分,计4分。意符即可) 4、读到父亲将几十个大苹果吊在井桶里凉着盼“我”回来时最为感动。因为这几十个大苹果饱含着父亲对女儿快快回来的企盼,是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这种爱,有着质朴的感人的力量(3分) 5、(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6、(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一)平和的心是金
①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预言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便作出了这种预言。
②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
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们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们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来预知那个结果的。
④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自己的钟表误差低于1/100秒。
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⑥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在塔·布克的文字记录中发现了这么两段话:
⑦“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⑧“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批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
⑨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对宗教统治流亡瑞士的钟表匠,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据说,瑞士到目前仍然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⑩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选自《读者》2005年第16期,作者:刘燕敏)
1、通读全文,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回答四处加点的文字所指代的含义。(每空2分,计8分)
(1)第③段中“这个问题”指的是“                                                                                                               ”;“那个结果”指的是“                                                                                      ”(均用原文语句填空)。
(2)第⑤段中塔·布克所认为的“制作钟表的心情”指的是                                           ;第⑨段中所说的塔·布克的“制表理念”指的是                                          (均用自己的话概括)。
2、作者通过讲述                                                                                  的事件,阐述了“                                                      ”的观点。(每空2分,计4分)
3、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这一观点?为什么?(4分)
4、目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弊端。请你根据本文,说说怎样才能克服和消除这种弊端。(4分)
 
(二)拒绝句号
1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2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3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话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4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5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6                                                                                                                                                                                
(选自《读者》2004年第11期,作者:冯骥才)
1、联系全文看第②段,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段中加点的两个“句号”,前者是指“                                                                ”,后者是指“                                                                                                           ”(均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2)由上题可以看出,本段在全文结构是起                                                              的作用。(2分)
2、作者之所以要“拒绝句号”,是因为                                                                                    。(2分)
3、请根据文中有关内容概括回答:作者是怎样“拒绝句号”的?(3分)
4、揣摩文意,在结尾第⑥段空缺的横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句子来作为全文的结尾。(3分)
5、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一定有过与“句号”作斗争的经历,请你列举1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分)
6、作者说要“拒绝句号”,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这一观点?为什么?(请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回答。3分)
 
(三)母    亲
①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母亲使用深情和挚爱全力养育我们。她们传授给我们全部的知识与智慧,给予我们最大的呵护和关爱。
②随着我们长大,咿呀学语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叫着妈妈,喊着母亲,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主宰宇宙的真正主人。因此,高兴时,悲伤时,愉快时,痛苦或心力交瘁时……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是呼喊着母亲成长起来的。
③母亲是我们坚强的保护神。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我们人人都是勇敢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母亲的博大胸怀里,永远蕴藏着明亮的灯塔、和煦的春风、美好的理想、动听的歌声……
④提到母亲,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三种母亲的形象。
⑤第一种是希腊神话中尼奥比的形象。这个王妃,她认为惟独自己享尽了人世间的所有荣华富贵,故而高傲无比,目空一切。这激怒了太阳神阿波罗,他让王妃先后失去了十四个儿女。虽然王妃高高在上,一掷千金,然而一旦变成丧失儿女的母亲,她便掉进痛苦的万丈深渊,万念俱灰,悲恸欲绝。王妃深刻认识到世界上最珍贵的是对儿女的母爱。于是她懊悔不迭,整日以泪洗面。“尼奥比之醒悟”也成为一个千古的传说。
⑥第二种是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耶稣基督替人类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一位朴实的母亲,悲痛地凝视着安详地躺在自己膝上的儿子。她这时只是喟叹,而未能意识到儿子还能复活,以及儿子为救助人类做出神圣业绩所生存的意义,她很可怜儿子生前一贫如洗,没过上一天安逸的日子,却遭受极刑。没有任何人慰藉她,此时,她的孤独与不幸旷古难寻。但是,玛利亚绝不孤独和不幸!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图》,将静静地躺在母亲身上的耶稣的形象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母子之间沉默无语,但是母亲在心灵深处向儿子倾诉着千言万语!跨越生与死,在令人敬仰的圣洁殿堂,圣母玛利亚那神圣的母爱永放光芒。
⑦第三种是把自己年轻儿子送进监狱去接受严惩的韩国的一位贫穷母亲的形象。儿子入狱后,冒着从北岳山咆哮刮来的刺骨寒风,她满怀怜悯和矛盾的心情每天都去探望。儿子是母亲奶大的,但现因年迈,不能再哺乳。一天,她从怀里掏出装满牛奶的瓶子递给儿子,奶瓶被母亲的爱心和体温焐得暖烘烘的。母亲至高无上的关爱,令儿子痛哭流涕,终于写下事实手记。我读着手记,百感交集,嗓子哽咽。
⑧并非所有的母亲都是不幸的,但是为数不少的母亲为儿女甘愿承受着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各种厄运、苦难、鄙夷、屈辱——她们为儿女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的母亲,我的母亲,都是这样做的。她们有的溘然长逝离开了我们,而她们对我们却一无所求……沉思着,感慨着,倏然,我情不自禁地浑身打颤:因为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长相极为一般,满脸皱纹,还略带麻斑,但是心灵非常美丽。我的母亲一辈子生活艰辛,常常苦于怀念亲人,现在已经撒手人寰。
⑨我们必须为伟大的母亲们创造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各种条件,让她们心情少一些忧伤,多一些舒畅。我们还应当尽力报答母亲们给予我们的无限关爱,让她们笑口常开,欢乐开怀,生活美满,幸福常在。
⑩让母亲们用温暖的大手永远抚摸我们的头吧。
(选自《读者》2005年第15期,作者:[韩]李宪求)
1、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以“母亲”为题是否恰当?为什么?如果你认为不恰当,请你为本文再拟一个恰当的文题。(3分)
2、文章第⑤-⑦段简述了三位母亲的形象和三种不同的母爱细节:“尼奥比”的母爱体现在                                                       ,“圣母玛利亚”的母爱体现在                                             “韩国的一位贫穷母亲”的母爱体现在                                                                                 。(每空2分,计6分)
3、作者在表现母亲的“母爱”时,用了许多富有感情的成语(四字短语),请你列举出不少于4个这样的词语来。(2分)
(1)                             (2)                      (3)                             (4)                    
4、有人曾将“mother”中的每个字母联想到一个单词,并对它分别进行了诠释:
字 母
单 词
中 文
诠           释
M
many
很多
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
old
老的
妈妈为我操心,白发已经爬上了您的头
T
tears
眼泪
您为我流过不少的眼泪
H
heart
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E
eyes
目光
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R
right
正确
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下面也请你结合本文,模仿着上述诠释的办法,将你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诠释出来(任选3个字母即可,每个2分,计6分。)
字 母
单 词
中 文
诠           释
M
 
 
 
O
 
 
 
T
 
 
 
H
 
 
 
E
 
 
 
R
 
 
 
5、第⑨段是作者对我们的呼吁,希望我们能“创造各种条件”来“报答母亲的关爱”。你打算怎样来响应这一呼吁呢?将你的想法写在下面。(3分)
 
(四)破 碎 的 美 丽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了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默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非常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作者:乔  叶)
1、全文层次清楚,作者是从                                                                                                                  两个方面来阐述“破碎的美丽”的。(每空2分,计4分)
2、品读文章第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3分)
3、品读第⑥段,根据语境在空缺处再补写一个名人的事例。(要求:句式一致,富于哲理。写在下面。4分)
4、如果从下面两项中选择一项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项?为什么?(5分)
A、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B、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它是残损的;人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呢?即使它是破碎的。
答:选择                     ,因为                                                                                                                                        
5、从语言特色或思想意义方面,说说你对本文最深切的感受。(4分)
答:从                                                               方面来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                                                           
 
(五)
①在国外看到汉字是亲切的,宛若在异乡看到熟人。澳大利亚也有很多汉字,其中两处,我看了,心里却至今不舒服。
②墨尔本市至菲利普岛的途中有个小动物园,园子萧条而且破败。汉字先是出现在一扇小门前,歪歪扭扭地写着:厕所。与之并列的还有英文与日文。但踏进小门,前行几步,进入女厕后,英文与日文都不见了,只剩下中文:“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真是再普通不过的几个字了,小学生都认得。主人把它写好,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不仅一处,小小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女厕内竟贴了三处,都在最显眼的地方。
③这是个文明程度并不高的厕所,我指的是它的内外部建设:低矮、潮湿、幽暗、简陋、微臭,与我们国内都市稍像样点的公厕都没有可比性。然而,就是它,居然还有了嫌弃谁的资格,还如此毫不客气地反复提醒前来的人“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只用中文提醒。
④无独有偶,悉尼湾的轮船厕所内,也有中文,也写着类似的字。
⑤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日本人和其他洋人都懂得上厕所有什么规矩,他们不需要提醒,而中国人却是需要的。我的第一个反应跟自尊心有关,觉得我们被歧视与侮辱了。但是后来,导游跟我们讲了一个相关的例子。墨尔本一家宾馆大堂里立着垃圾桶,桶分两层,下面扔废物,上面一层铺着细沙,用来掐灭烟蒂。中国人现在来澳大利亚旅游的很多,到处可见黄皮肤。但中国人进出宾馆,路过垃圾桶时,习惯地一“呸”,就将痰吐到那一层细沙上了,而且吐得东一处西一处,黏糊糊地挂在桶的边沿。主人于是写了字,汉字,赫然贴到墙上:“请不要往里面吐痰。”
⑥如同厕所人人都要上一样,外国人不是不吐痰,但他们吐在纸上,再把纸揉好,扔进桶的下面一层,如此而已。这样的举动并不需要多么高难度的理解力,更无需任何技巧,却被我们忽视了。导游也是中国人,来澳多年,普通话仍然说得字正腔圆。他说:真是不好意思。
还有谁不好意思呢?我看到餐馆里有同胞举杯对饮,脸红脖子粗,嗓门都开放到极点,显得比任何人都开心与兴奋——莫不是也要在一旁的墙上贴起“请勿大声喧哗”的汉字?我还看到红灯之下,仍有同胞在众目睽睽下悠悠过马路,脸上是旁若无人、理所当然的表情——难道要在路边墙上也出示“请勿闯红灯”的汉字?
⑧国内这样的提醒比比皆是:公交车上的“请给老人、孕妇让座”,银行里的“请在黄线外等候”,马路边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不要随地大小便”——就在写这篇文章时,电视正直播着在株洲举行的中国与比利时的乒乓球对抗赛。女广播员用清脆的声音告诉赛场内的观众:“请不要用闪光灯,请不要吸烟。”只有中国人需要提醒,且提醒也往往毫无用处,所以,的确应该感到不好意思。很显然,只有感到不好意思的人越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写在墙上的那些字才会越来越少。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作者:北北)
1、通读全文,为全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说你这样拟题的理由。(3分)
(1)文题:                                                                                                                                                                    
(2)理由:                                                                                                                                                                    
2、第①段中,作者看到“亲切的”汉字,为什么“心里却至今不舒服”?(3分)
3、第⑤段导游讲的那个“相关的例子”说明了                                                                                      。(2分)
4、第⑦段画线句说“还有谁不好意思呢”,请你结合语境和自己的理解,从下面备选项中选择你认为究竟应该是“谁”不好意思的一项,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3分)
【备选项:A.“我”  B.“我”所看到的那些同胞  C.中国人】
答:指代的是                                ,因为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每小题3分,计6分)
(1)原句:然而,就是它,居然还有了嫌弃谁的资格……
改句:然而它还有了嫌弃的资格……
答:           句好,因为                                                                                                                                                   
(2)原句:主人于是写了字,汉字,赫然贴到墙上……
改句:主人于是写了字贴到墙上……
答:           句好,因为                                                                                                                                                   
6、读了本文后,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请写在下面。(3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四)
议论类之一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
1、(1)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2)没有不满和愤懑,没有对抗和憎恨的虔诚之心 只有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才能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瑞士手表(每空2分,计8分)  2、塔·布克制造瑞士钟表的心情和制表理念(或:探寻“金字塔的建造者是自由人而非奴隶”这一结论的过程) 平和的心是金(或: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在过分指导和监管严格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每空2分,计4分) 3、(4分。答案为开放性,无论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可以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来提建议,策略具体可行,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
1、(1)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  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2)承上启下(过渡)(每空2分,计6分) 2、句号往往代表着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它意味着对艺术、对人生的追求的终止和懈怠(2分。意符即可) 3、要点:a.用生命的活力来进行奋争,与自身的惰性与保守对抗 b.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 c.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永远走着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每个要点1分,计3分) 4、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3分。答案为开放性,意符即可) 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事例确凿,感受深切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无论是否同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
1、(3分。答案不唯一,无论认为恰当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丧失儿女,便掉进痛苦的万丈深渊 可怜儿子(或:在内心深处向儿子倾诉着千言万语) 用爱心和体温将送给儿子的牛奶瓶子焐得暖烘烘的(每空2分,计6分) 3、(2分。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4、(任选3个字母,每个2分,计6分。答案不唯一,酌情给分) 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想法合情合理即可)
(四)
1、自然风物 人生灵魂(每空2分,计4分。意符即可) 2、因为由“月缺”可联想到“月圆”的美丽(或:由“花残”可联想到“繁花似锦”的美丽),而在它们“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所蕴含的“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同样让人感动,所以这也是一种美丽。(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如张海迪、居里夫人等) 4、A:它借助花的美就在于破碎的事例,巧妙地点明了中心,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B:它连用两个反问句,告诉人们要体会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心存感激,这深化了文章的中心。(5分。无论选择哪一项均可,关键在于言之有理。答案仅供参考,酌情给分) 5、语言特色:用整齐的句式构成排比,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不同的事物来阐述观点;富于哲理性的话语,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思想意义:我们无论是“圆满”还是“破碎”,无论是“繁盛”还是“落寞”,我们都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4分。任选其一,不求文字统一,但必须符合文本特点,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
1、(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文题涉及“素质”、“文明”等字眼即可;理由符合文本,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因为“我”在澳大利亚两处厕所里看到用汉字写的提醒语“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后,觉得他们只是在提醒中国人,“觉得我们被歧视与侮辱了”(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 3、中国人确实存在着素质低下,不文明的行为(2分) 4、A 为同胞们素质低下,不文明的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或:B 应该为自己素质低下,不文明的行为而感到羞耻)(3分) 5、(1)原 原句用短促的语句强调“就是它”,将对“它”的鄙夷不屑之情和民族自尊心表达了出来。 (2)原 原句突出强调了是“汉字”,说明“主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与侮辱,也暗示作者的民族尊严是不容侵犯的(每小题3分,计6分。意符即可) 6、(3分。只要能围绕如“
(一)与你无关吗
1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与你无关!”这是我不喜欢的一句话,是一句粗鲁、冷漠的话。
2也许有些夸大,但我还是要说,世上所有的人可能都与你有关。我还在念小学时,听到一则难忘的故事:一位富家小姐在车内吃香蕉,发现香蕉腐烂不能吃,便随手扔到车窗外面。某穷人家的孩子经过那里,拾起那香蕉来吃,结果这孩子吃坏了肚子,发烧了。当天晚上,富家小姐父亲的工厂发生火灾,物品全部被烧毁。因为当夜值班的警卫临时离开,他离开是因为他的孩子吃了捡的香蕉发烧了。
3这则故事使当时的我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密切,这当然是为少男少女写的故事,因果关系明显。A、但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不都是如此紧密吗?
4媒体经常报道车祸发生的消息。车祸的原因很多,与妻子吵架,在气头上开快车,待紧急刹车时,幼童已成了轮下的牺牲者……孩子与生身父母关系密切,但与夺取其性命的陌生人又何尝不是密切到可怕的程度?想到这些,我们就不能认为自己与这人不相干、与那人没有关系了吧?
5那年应邀到台湾演讲、旅行三周。中途,我的父亲突然发病,我不得不取消台湾之行。在取消台湾之行后没几天,有人来找我倾吐心事。我极为同情地倾听对方的叙述,尽我所能地予以开导、规劝、安慰。对方情绪终于渐渐稳定下来,最后他说:“假使今天没有和你倾谈,我本来已经打算带着孩子,开车从悬崖上冲向山谷……”我不由得不寒而栗。假使我的父亲身体健康,这时候我正在台湾,这人或许已带着两个孩子开车冲向山谷了。此人和我的父亲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父亲发病救了他一家三口的性命。
6这件事再度使我感受人与人的关系是何等紧密。我们绝不能断言“我是独自活下来的”,“我绝不会麻烦别人”,“我不需要人们的帮忙”……不论对任何人,我们都该保持谦和诚恳的态度。完全陌生的人也可能突然变成关系密切的人,更何况亲人、师友,关系更加深刻、复杂,不是我们所能预知的。B、个人虽微小,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选自《读者》2005年第18期,作者:[日]三浦绫子)
1、解释第5段中加点的成语。(2分)
不寒而栗:                                                                                                                                             
2、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4分)
(1)粗鲁(    )(2)冷漠(    )(3)密切(    )(4)微小(    )
3、文中第2、5段分别讲述了两件事,其作用是                                                        。(3分)
4、“与你无关吗?”这句话可以用作者的观点:“                            ”来回答。(2分)
5、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你是否有同感?请你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6分)
(1)对A句:                                                                                                                                                               
(2)对B句: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才好?写出你的建议(不少于3个方面)。(3分)
答:(1)                                                                                                                                                       
(2)                                                                                                                                                                      
(3)                                                                                                                                                                
 
(二)狮子育儿法
1去一位韩国朋友家做客,谈笑间,朋友向我说起韩国国内正在流行的“狮子育儿法”:狮子是“森林之王”,尽管如此,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它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被公狮推下石崖,再让小狮子自己寻找出路,自己想办法爬上来。而公狮和母狮只是站在一旁,保持一种相对安全的距离,只要幼狮没有生命危险,决不伸出援助之手。
2我故意取笑朋友说,你们韩国人学狮子,都把孩子从楼梯上故意推下来,然后再让他自己爬起来,摔伤了也不管,也不许哭?朋友说,是否摔伤了,他起来后一走路你就看出来了。他摔痛了也不哭,不是你不让他哭,是因为他知道哭了也没用,没人能帮他,他需要自己来解决问题。韩国小学的大门口,没有中国学校那么多的接送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路途远的有校车接送;路途近的,教他遵守交通规则,自己走回家去。在游乐场,即使是空中缆车这种大型的、危险刺激的项目,也要让他自己去玩、去感受,决不容许大人陪伴。如果你觉得孩子还小,还难以独自面对这种惊险和刺激,那就等他长大一些,再让他去冒险。
3朋友的话,让我想起在国内的儿童医院,一个宝宝病了,即使是流鼻涕咳两声的普通感冒,也时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深更半夜地忙前忙后,这个削苹果,那个买饮料,这个抱一抱,那个摸摸后脑勺,一遍一遍地问烧不烧,渴不渴,六个大人都有活干,都关心备至,都忙活不开。结果是大人越关注,孩子就越感到病痛的厉害,就越发哭闹,本来就不宽敞的病房就越加热闹、越加拥挤。有的医院只好贴出告示:家长陪护只限两人!
4我还亲眼看到一个高中学生,在餐桌上把一个鸡蛋递给他母亲,母亲把鸡蛋剥好了皮放回到他碗里,而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中完成的!经了解,这个学生竟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我们的家庭,还有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5狮子是群居的动物,每只幼狮都受到族群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无忧无虑的幼狮整天玩耍、打闹,正是这种玩耍、打闹,还有争斗,锻炼了它们坚强的体魄、灵活发达的四肢,同时也学会了群体间的相互忍耐、谦让,相互间的欣赏和帮助。韩国人崇尚“狮子育儿法”,是认为孩子也像幼狮一样,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之下生存,他们必然要走进社会,走向竞争,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家长也未曾碰到和解决过的。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障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先决条件,面对障碍,我们不能回避,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抱着孩子代替他跨越障碍。
6韩国人认为:养育孩子其实并不复杂,非常简单,就像大狮子养育小狮子一样。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欲望、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孩子所面对的一切,即使面临生命的危险。
7请把紧攥孩子的手松开,再松开,让孩子自己去走。摇摇晃晃走在今天,结结实实走向未来。要清醒地知道,松手并不容易。而此时此地松手,又会在彼时彼地无意识地把孩子的手拉得更紧。
8“狮子育儿法”体现在事事处处、点点滴滴之中,也体现在观念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之中。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的改变开始吧!
(选自《读者》2005年第15期,有改动。作者荒岛)
1、通读全文,作者所说的“狮子育儿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孩子                                             的方法。(3分)
2、第4段列举高中生的例子,其作用是                                                             。(3分)
3、第5段引用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这是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
4、你怎么看待第3段中所谈到的现象?为什么这么看待?(4分)
5、你认为“我们有家庭,还有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了?”谈谈你的看法。(3分)
6、自然界还有其它一些动物(如鹰、狼……)也有类似教育、训练幼仔的传闻,你知道吗?请写在下面。(4分)
 
 (三)活着真是难事
1我做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会交际,能多认识上几个人就已经很不容易,却又常常把所认识的人看不清。
2我爷说,做人要善良,能宽容。我老记着这话,所以谁在诽谤我,我不回应,还想着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可以没有朋友却一定得找个敌人,魔是法之侣嘛。
3谁向我借钱,狮子大张口,明知道他借了就不会再还,便耍小聪明,不借他,偏送他三分之一或半数,过后又后悔了:我凭什么给他呀?便自己安慰自己,权当做好事了,做好事利于健康,要不,就是前世欠了人家的吧?谁在戏谑我,戏谑就戏谑吧,惹得大伙乐一乐也好。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啊,算我养活他人,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社会上有关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A、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受到伤害,这不关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
4我老婆骂我傻,说:“怎么着,活到半百了,该你吃的时候,碗被别人先端了;该你睡的时候,枕头被别人抽走了?”但我死不承认我是傻子,因为我爱我的写作,生怕谁坏了我写作的环境,一心做自己的转化,B、想把虫子变成蝴蝶,想把种子变成树林。柳青当年为了成全他写作的环境,就曾说过他是C、挑着鸡蛋筐子过街,不怕他撞了别人,就怕别人撞了他。
5柳青怕别人撞了他,到底还是别人撞了他,虽还留下了《创业史》,人却在悲苦中死了。古书上有一个故事,说一只兔子在前边跑,后面又有成百人追逐,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为百只,而是名分未定。想想我自己,也是在追兔之列,没有跑得最快,跑得最快了后边的人就会停止,还会给你鼓掌,既然仍在队列之中,那就必然地允许被拉被扯被伸出的脚勾绊。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
6一、有一位熟人,见我言必称老师,好话给我说过几箩筐,动不动还给我送吃货;在他挪了个地方后,突然开始攻击我。他是以“杀”我引人注意。或许他“杀”得太突然,虽一时博得“好汉”的名声,但不足几年,世人倒怀疑我在炒作,雇了他做托儿。可能是他也不适应了吧,据有人告诉我,他现在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7二、有一位熟人,形状宽厚,我们曾经很友好,他甚至把我的照片放大挂在他的房子里。当时社会上到处有我的盗版书、假字假画,我也就信任了他,托他办理书画用的纸张、笔墨和书画袋。但我没有想到他也做我的假字画。他做假字画容易骗人,也最伤我心。我现在只好不用专用纸了,也换了专用袋,在字画上按起指印了。
8三、有一位熟人,他贫困时我资助过他,他艰难时我力撑过他,处处为他执言仗义,但他稍一好过,则不容我之长。偏行事又面有君子态,能掩人耳目,让我有苦竟不能说。
9唉,我现在才明白,活着真是难事。怎么办呢?既不可能当个大官,又不可能遁入寺院,更非身有大翮,还要活着,还想做自己的事,我思前想后,自闭桃源称太古那是不行的,只要心境浩渺无涯,人境再逼仄,还得在人境里走,那就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怪了吧。
(选自《读者》2003年第18期,作者贾平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A、B、C三个画线句的言外之意。(每句2分,6分)
(1)A句:                                                                                                                                                                             
(2)B句:                                                                                                                                                                             
(3)C句:                                                                                                                                                                              
2、作者所说的“活着真是难事”,他的“难”体现在                                                                         。(2分)
3、品读第6至8段中的三个例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对待“熟人”的?而“熟人”又是怎样对待作者的?(4分)
(2)由此可见,贾平凹是一个                                                                   的人。(2分)
4、你认为作者的做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为什么?(3分)
5、本文许多语句都体现了贾平凹幽默诙谐的文风和豁达大度的人格。请你列举一例,并加以品析。(3分)
(1)例句:                                                                                                                                                                             
(2)品析:                                                                                                                                                                             
 
(四)简单的意义
1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不自由。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2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更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成了你惟一的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3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它的和你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隙,否则会消化不良;多么勤奋的登徒子,他的床第之乐也必然要节制,否则会肾亏。每一种生理欲望都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及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是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4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让你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5因此,我已经会开汽车,却仍然喜欢步行、骑车(倘若路途不太远的话),或者搭乘公共汽车(倘若不太挤的话),觉得那样是更加自由自在的,可以不必过于注意交通状况,让头脑继续享受沉思和遐想的快乐。
(选自《读者》2005年第18期,有改动。作者周国平)
1、通读全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
(1)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2)作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                                                                            ”。
(3)作者认为只有“                                                                                     ”才能算“活得简单”、“活得自由”。
2、第3段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它阐明了                           。(4分)
3、第5段作者讲述自己的生活,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你对文中哪一句话感触最为深切?写出来并说说你的感悟。(4分)
(1)句子:                                                                                                                                                                             
(2)感悟:                                                                                                                                                                             
5、读了本文后,你对“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有了哪些打算?(3分)
 
(五)心灵四重奏
乐观而积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阳光的,他还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感染他人;
乐观而消极的人,内心独白也是阳光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而是一人独享;
悲观而积极的人,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而选择独自承受;
悲观而消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他还要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散布四周。
第一种人乐观而积极,是比较受欢迎的员工;是勇往直前、富有煽动性的领袖;是教父般予取予求、对你倾囊相助的朋友;是一个不太真实的幻影。
第二种人乐观而消极,是知足常乐的主妇;是偷闲外出喝咖啡的白领;是小富则安的商人;是辛苦了一年而要不回工钱,第二年又为同一雇主打工的农民工。
第三种人悲观而积极,是一部分艺术家;是平民百姓中的真性情者;是妙手仁心的医生;是我希望成为的人。
第四种人悲观而消极,是另一部分艺术家;是一部分老年人、病弱者;是吸毒者、自杀的人;是全部的孬种。
我的爱人,我希望他是个积极的人。如果他乐观而积极,那就再好不过,可以像一台永动机,一直发光发热,永不气馁。如果他悲观而积极,这样很好啊,会比较像我。我们会有很多共同的心境和情怀,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心有灵犀的默默相守。
我的孩子,我希望他乐观的时候,可以有一点点消极;积极的时候,可以有一点点悲观。十全十美的人物不是我的孩子,这种人不是太假,就是太累。
我的朋友,我希望她是个乐观的人。一个乐观的朋友,无论积极、消极我都接受。如果她乐观而积极,首先我很放心,其次还可以感染我。如果她乐观而消极,即便穿着睡衣向我痛声哭诉又何妨?反正破涕为笑是她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我的老板,我当然希望他乐观而积极,这样才像个办大事的,拿得起放得下,不会因为悲观而自怨自艾,殃及他人,也不会因为消极而举棋不定,坐失良机。
还有一条没说,悲观而消极。我特别不希望自己的亲友沾染上哪怕半点这样的习气,不,我连自己的敌人和对手,都不希望他们是这样的人——想想看,一个与悲观和消极的人角力的人,是不是自己也是个极其无聊的可怜虫?
但是坦率地说,这第四种人其实最需要救助。谁能保证自己一生没有什么闪失,不遭遇丝毫困厄?谁又能永远乐观、积极,不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的深渊?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也宛如四种旋律,忽强忽弱,交迭弹奏。如果有人不幸悲观又消极,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一步登天,变得乐观又积极,而是接受悲观的现实,哪怕积极一点;或者,姑且先留着消极,不妨乐观一点。就像一个遭受打击的拳击手,痛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先抬头。
(选自《读者》2005年第17期,作者沙地黑米)
1、从第一段至第四段中搜集相关信息,分别概括下面四种人的特点。(4分)
(1)乐观的人:                                                                                                                                                    
(2)悲观的人:                                                                                                                                                    
(3)积极的人:                                                                                                                                                    
(4)消极的人:                                                                                                                                                    
2、仿照第九段至第十二段,说说你希望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8分)
(1)你的父母:                                                                                                                                                                     
(2)你的同学:                                                                                                                                                                     
(3)你的老师:                                                                                                                                                                     
(4)你自己:                                                                                                                                                                         
3、为什么说“悲观而消极”的人是“最需要救助”的人?你打算怎样救助这类人?(4分)
4、文中“                                  ”点明了“心灵四重奏”的含义。(2分)
5、读了本文后,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2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五)
议论类之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
1、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吃惊和害怕(2分) 2、(1)温柔 (2)热情 (3)疏远 (4)伟大(每个1分,计4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可不拘泥于此) 3、作为论据,证明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3分。意符即可) 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密切(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等紧密)(2分) 5、(每小题3分,计6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举例详实,说明有理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
(二)
1、要独立自主地适应生存环境,学会克服困难来生存(2分) 2、与韩国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问题(3分) 3、道理论证 说明障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从而很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让孩子自主独立地跨越障碍”(前空1分,后空3分,计4分) 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3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6、(4分。要求围绕文本内容来讲述事例)
(三)
1、(1)写作的人给“我”很多流言,盼着“我”完蛋,他们好逞能,这叫“行毒”或“文人相轻” (2)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 (3)柳青怕别人打扰他,破坏了他写作环境的宁静(每小题2分,计6分) 2、不可能当个大官,又不可能遁入寺院,更非身有大翮,还要活着做自己的事(2分) 3、(1)贾平凹对待“熟人”善良、宽容,常常是以德报怨;而“熟人”对贾平凹却是恩将仇报,极尽其坑蒙拐骗之伎俩(4分) (2)为人善良忠厚,对事宽宏大量、心胸开阔(2分)(本题共计6分) 4、(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5、(3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四)
1、(1)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2)1一切圣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2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不自由 3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4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 (3)肯约束自己的贪欲,远离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将自己的好心情和好光阴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真正感兴趣的事(每小题2分,计6分。其中第(2)题任选其一即可) 2、事实论证(或:反面论证)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4分) 3、不能。因为作者这样说,使其观点更具有典型性,令人信服,更能突出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4、(4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3分。答案为开放性)
(五)
1、(1)内心独白是阳光的 (2)内心独白是阴郁的 (3)心里的阴郁独自承受,而只说心里的阳光来感染他人 (4)心里的阳光一人独享,而将心里的阴郁散布四周(每小题1分,计4分) 2、(每小题2分,计8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3、因为这类人常常因丝毫的困厄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的深渊,自怨自艾,举棋不定,最为可怜。救助的办法是让他们接受悲观的现实,积极一点,或者留着消极,乐观一点。(每问2分,计4分) 4、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也宛如四种旋律,忽强忽弱,交迭弹奏。(2分) 5、人不可能一生才是一帆风顺,对待困厄和挫折,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的言行,将困难克服,将挫折抗住,以平常心来使自己乐观一点,积极一点(2分。意符即可)
整理人:王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小读者》教案3
《小读者》教学设计2
《小读者》教案1
《小读者》说课稿
《小读者》ppt课件2
《小读者》ppt课件1
《小读者》教案3
《小读者》教学设计2
《小读者》教案1
朗读训练材料
2013年期中语文考试复习导航
《初冬过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
《访兰》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腊梅》阅读练习
句子仿写练习
《西游记》知识竞赛练习卷
《西游记》专题练习
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题练习
《巴黎圣母院》阅读训练题
《三国演义》专项训练练习
《红楼梦》阅读训练练习
人教版初一寒假作业
沪教版七年级上说明文练习
古诗趣味练习题
奥运专题练习
《鲁滨孙漂流记》练习
《在哈金森工厂》同步练习
错别字专题训练
标点符号练习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