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下 >>
《孟浩然》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孟浩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探索孟浩然精神世界的散文。作者以深深的挚爱,独特的视角,把孟浩然写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文章共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重点写出孟浩然的一个“一致”,通过三个“一致”,写出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孟浩然。首先,作者通过可以见到孟浩然的古人对孟浩然的描绘,认为孟浩然的体貌特征和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都给人留下“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骨貌淑清”“精朗奇素”的印象。其次,作者强调孟浩然极端热爱故乡襄阳的山川大地。襄阳的先贤庞德公,汉阴丈人等隐士的高洁品格给了孟浩然启示,他们的精神感召了孟浩然,孟浩然的隐而不仕是对襄阳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最后,作者写到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认为孟浩然诗的特点即在其“平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教学目标: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作者闻一多和诗人孟浩然的生平,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其中重点是把握作者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的内涵;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迁移领悟的能力。对本篇文章而言,就是通过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加深理解孟浩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德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本文的前两个“一致”,比较好理解。但最后一个“一致”中,有一些知识和见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它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⒈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⒉文中说到孟浩然诗“淡到看不见诗”,突出了孟诗的特征是平淡。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平淡和诗歌评论中的平淡显然不是一回事。 
    ⒊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认为“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而由于文字简略和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原因,“庄子的道理”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认为,弄懂了以上三点,也就懂得了全文的内涵。由此,我在教学中把这三点作为重点也是难点来处理。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文化随笔,有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隽词妙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品味涵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对作者的观点,对诗人的人品与诗品做到意会神通。 
    2比较法。本课中,作者有一些颠倒翻新的说法,看似无理,实为妙论。通过与其他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对作者的观点和孟浩然诗作的风格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容易并能加深理解。 
    3讨论探究法。本课难点比较多,而且历史上对孟浩然的评价并不一致。本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学术论文,因为它在行文时语言不追求严密,甚至有夸大之处。因此学生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通过讨论探究,丰富见解,也能在观点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并背诵以前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其中《春晓》这首一经入耳便永难忘记的精品让我们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孟浩然。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盛开的花园,孟浩然的诗歌就如同这座花园里一阵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静谧中听到的竹叶上露水滴落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孟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句子。)那么是什么让孟诗有着如此独特的气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导入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师生齐诵为进入课文情境做准备。) 
2了解作者和诗人孟浩然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性先自邹鲁,家本重儒风”“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后归襄阳,漫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曾入时任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幕府,不久返故居,直至终老。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共写到了孟浩然三个方面的“一致”。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据此分析文章的结构。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三个“一致”,其一是孟浩然的体貌特征与精神世界的“一致”,其二是孟浩然与故乡人文精神和历史传承的“一致”,其三是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理出了这个头绪,便看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或四个部分。(文章最后两段可以看作是对第三个“一致”的延伸,也可以独立为一个部分。) 
(2)请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概括孟浩然的相貌。 
(3)齐读第二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浩然的人生选择与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 
(4)教师示范朗读第三部分。并请学生思考:孟浩然归根结底是一位诗人。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4探究阅读 
(1)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 
(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是:孟浩然的诗量不多是因为他没有仕与隐的行为的矛盾,虽然在情感上有“羡鱼情”,但他并没有“退而结网”,因此他免除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矛盾,诗的需要减少了,量当然就少了。所谓的“质不多”是指孟浩然诗歌中表现出的才情和才学不够多。唐诗主情韵,宋诗主才学。同时孟浩然人生经历简单,情感波澜也就小,因此质高的诗“总是太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举出其他类似作家的例子,如“生于深闺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太平宰相”晏殊等,作为印证作者观点的材料。) 
(2)作者认为。“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如何理解孟浩然诗的“淡”的特征? 
(“平淡”是诗歌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而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来。有诗为证:“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孟浩然的诗歌往往用出色的白描手法,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似乎毫不着力,却富于超妙自得之趣。孟诗对自然景物,有时甚至不做具体清晰的刻画,笔意只在若有若无之间,却创造了浑然一体,引起读者无穷想像和回味的意境。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一诗为例,理解孟浩然诗平淡的风格。) 
(3)文章最后两段及引用庄子的一段话,应该怎样理解? 
(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庄子这段话的上下文。其次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孟诗的类似作者的评价,例如宋人严羽认为孟诗“一味妙悟而已”,清代王士稹认为孟诗“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庄子的材于不材之间的境界,我认为即是说孟浩然诗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诗,它具有了诗的神韵,而脱去了诗的表象。这是对孟浩然诗歌平淡风格的延伸解读。) 
5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请同学们结合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的道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体会孟诗之中的淡味。 
晚泊浔阳望庐山                          望庐山瀑布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日照香炉生紫烟,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遥看瀑布挂前川。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疑是银河落九天。                         
鉴赏要点:孟诗用纯乎水墨的淡笔,勾勒江山胜处的风貌。头四句,景中传递了悠远的情思。后四句以景带情,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慧远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此时,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了一种无端的怅惘。这首诗通过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钦羡。而在李白的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照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是何等浓丽!三四句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可谓有形有神,奔放空灵。 
6课堂小结 
通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一文,我们对孟浩然这位曾是悄悄走进我们童年的诗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李白赞叹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我们也应该象他一样,对孟浩然纯洁芳馨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拜揖,用这位将与我们终生相伴的大诗人的节操勉励自己,保持精神世界的纯净和高尚。 
7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孟浩然的资料,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2、孟浩然和陶渊明是同一类诗人,但也有不同之处。你认为孟浩然的诗同陶渊明的诗有什么异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原文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自洛之越》原文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宿建德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课件1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1
李白《赠孟浩然》mp3音频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诗人《孟浩然》专题介绍ppt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flash朗读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必修五《孟浩然》ppt课件1
孟浩然简介
人教版高三必修《孟浩然》教学设计3
《孟浩然》生平简介ppt课件
《孟浩然》教案2及自我检测练习
《孟浩然》教案1
《孟浩然》同步练习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