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上 >>登泰山记 >>
《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22



《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
《五人墓碑记》
1. 文章用了几组对比?起到什么作用?
答:文章一共用了三种对比:
    ① 通过五人与庸人的对比,突出五人死得有价值。
    ② 通过五人与变易志节的士大夫的对比,突出五人死得伟大。
    ③ 通过五人与阉党人物的对比,突出五人死得光明磊落。
    作者通过三个对比,热情歌颂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不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2. 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当与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具体说说这一特点。
    答:本文第一段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缘起。第二段议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第三、四两段,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这两段与第一段修墓的缘起的叙述和第二段修墓的论述相呼应。第五、六段转而论述苏州暴动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其中“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由五人的死生的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既扣住了文题,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紧扣了中心,写出了全文的结论。
在各段中,叙述中含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含有记叙、抒情。前者如叙述修建五人墓缘起之后,以“呜呼,亦盛矣哉”的抒情结尾;后者如在论述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插入事实的叙述,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记叙、议论、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登泰山记》
1.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叙事写景?
    答:在写登山的过程中,作者按游历的自然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写。例如第二自然段,作者从北京起,经历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古长城,到达泰安。登山时,作者从泰山南麓开始,取道中谷、越中岭,再到西谷,再到达南天门。
    在写泰山顶上看日出时,又按时间顺序写,先写自己和朱子颖五更时分到日观峰日观亭看到的景象,再写日出前的景象,最后写日出时的景象。作者叙事写景,条理分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2. 文章重点写了些什么?
答:文章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接着写古长城,点出日观峰,对泰山作了概括的描写。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第三段,写日观亭看日出,这是全文的中心。第四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写泰山的特点。最后一段,写作记的人。全文写的内容很多,但却写得详略得体,中心明确。作者以游历为线索,以观日出为中心,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牢牢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这篇游记散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首先,作者在写登山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登山时间是十二月,登山天气是风雪弥漫,登山道路有四十五里,石级有七千多,而且路有“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至登上山顶,就会使人产生“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登山下望,“汉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又会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其次,作者极力描写泰山的景美,观日出之美,泰山丰富的人文景观美,虽然极少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虽然不发议论,但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炽热之情。
 
《病梅馆记》
1. 分析第一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深意。
答:第一段揭示了产生病梅的原因。开头一句引出议论对象。接着作者又分三层论述产生病梅的原因。
第一层,举出有的人对梅的审美观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一个品梅的标准,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人,而要求人们成为委曲、邪佞的庸才和奴才。其中,“固也……”一句,先让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下面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奸险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提倡解放病梅,要“纵之顺之”,让它自然生长发展。
第二层,进一步指出上述观点正是“文人画士”的观点,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作者提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诏大号”,说明这种观点的见不得人,从而批判了它的邪恶。
第三层,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根据其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斫正、删密、锄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委曲、奸邪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民,封建统治者豢养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本文所揭露的斫正、删密、锄直的具体内容,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行。
2. 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在《己亥杂诗》中寄托的理想,在本文得到了体现。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后,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自己疗梅的苦心。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局面。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不过,作者的思想仍然是积极的,充分体现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会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的思想。
3.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现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题,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在当时严酷的思想统治下,这是难于从正面直接议论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表面上句句讲梅,实际上处处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贴切,寓意深刻而不隐晦。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 即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A. 台阶    B. 清除    C. 整理    D. 授职
    ②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义(    )
A. 声音    B. 宣扬    C. 名誉    D. 宣称
2. 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
    其所为  众不能  死不顾  诏纷出
A. 表彰    忍受    踏上    假托     
B. 表彰    能够    顿足    纠正
C. 旗帜    忍受    履行    匡正     
D. 旗帜    能够    踏上    假托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常之谋难于(突然)发     
B.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C. 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     
D. 而五人生于编伍(军队)之间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具借代义的一项是(    )
    A.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B. 况草野之无闻者钦
    C.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D. 缇骑按剑而前             
    E.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F. 亦以明……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D.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E.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用法。   
    ① 买五人之脰而(    )之
    ② 人皆得以(    )使之
    ③ 安能(    )豪杰之流
    ④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    )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⑤ 吾社之行为士(    )者为之声义
    ⑥ 亦以(    )死生之大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与题干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有的还连同读音)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之声义(    )
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
C. 老臣以媪长安君计短也           
D. 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② 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    )
A. 沛公默然,曰:“不如也。”     
B. 视五人之死,轻重何如哉.
C. 秦孝公据崤函之                 
D. 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 部就班(    )
A. 缇骑剑而前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
C. 图索骥                  
D. 兵不动
8.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②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③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9. 下面两句,朗读节奏正确的—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d.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A. ac        B. ad      C. bc       D. bd
 
二. 阅读
(一)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
(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
(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一旦抵罪,脱身以逃             师焉,或不焉
    B. 视五人之死,轻重何如哉         汝心之,固不可彻
    C.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     亦以死生之大
D.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又剪发(塞、闭)门      
  其辱人(卑贱)行
B. (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忠义(显露)于朝廷
C. (荣耀)于身后          
  斯百世之(际遇)也
D. 以(老人)于户牖之下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同情)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3. 下列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 不能容身于远近       ② 忠义暴于朝廷
③ 荣于身后             ④ 匹夫有重于社稷哉
⑤ 以老于户牖之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项是(    )
    A. 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B. 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C.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住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
    D. 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
5. 这一段的关键句是(    )
    A.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百世之遇也
    D.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哉
6. 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五人和阉党高官“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B. 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C. 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D. 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课外阅读:
虎丘记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指贫民),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唱歌用的拍板)丘积,樽罍(酒器)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雷鸣电闪),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呕者(唱歌的人)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分部安排),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指箫管和歌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指月影)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唱)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宴请宾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  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衰落)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一位幕僚)同登,迟(等候)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记住)余言否耶?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峦壑竞秀,最觞客。       
B. 虎丘去城七八里。
C. 风移影动,珊珊爱。       
D. 剑泉深不测,飞岩如削。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居右者椎髻仰面……若啸呼
    B. 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无得而
    C. 予观夫巴陵胜,在洞庭一湖。
    D. 先生不平,具其囊狼怜惜之意。
3. 对下列两组句子之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   
② 不知尚余言否耶。
③ 比至夜深,月影斜。             
④ 甚矣,乌纱之,皂隶之俗哉!
    A. ①与②义同音不同,②与④音义都相同。
    B. ①与②音同义不同,③与④义同音不同。
    C. ①与②音义都不同,③与④音义都不同。
    D. ①与②音义都相同,③与④音同义不同。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栉比如鳞”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夜深,月影横斜。
    B. 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C. 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符合文意的解释分别是(    )
“信”的常用义:A. 真实,诚实;B. 实在,确实;C. 相信,信任;D. 任凭,随意;E. 书信,信息;F. 凭据,信物;G. 使者,媒人。
    (1)山川兴废,有时哉!(    )
    (2)呜呼!其然邪?其梦邪?(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
    (4)余固笑而不也。(    )
    (5)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步。(    )
    (6)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较量)。
    B. (等候)月生公石上。
    C. 每(揣度)一字,几尽一刻。
    D. 而病(不久)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将尽,尽)矣。
7. 朗读时,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B.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
    C. 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D.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
8. 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篇游记,直接写景,着笔不多,倒是通过描写游人欢聚的盛况来突出虎丘山水的魅力。第一段在交代了虎丘的地理方位之后,先用“____________”八个字表明这里是游览胜地;接着用“__________”一句,写出平时这里的游人就络绎不绝,意在陪衬;然后集中笔墨写中秋盛况:“__________”八个字极言游人之众,“___________”八个字极言情绪之高,“__________”八个字极言游兴之浓;最后用“如_________”这一形象的比喻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段末“______”四个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胜过任何描写。
9. 下面是本文的第三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1)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剑泉、千顷云得天池诸山、文昌阁、平远堂旧址等景点的特点。
(2)欲修复平远堂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山川兴废”之叹是怎样发出的?有什么含义?
10. 简要地写出下边每个句子的含义。
    (1)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2)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试题答案】
一.
1. ① C ② B     2. A     3. D    4. E     5. C
6. ① 用匣子装(名词动用)  
② 像对待奴仆一样(名词做状语)
③ (使)屈身(使动)      ④ 修墓(名词动用)
⑤ 表率(名词)            ⑥ 表明(形容词动用)
7. ① C ② A ③ C     
8. 略     9. C
 
二.
(一)
1. AD   2. D    3. B    4. C    5. D   
6. C(“周公之死”无关)
 
(二)
1. B    2. BD      3. C     4. C     5. C    6. C        7. B
8. 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纷错如织;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靓妆丽服,置酒交衢;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无得而状
9.
(1)水深岩峭;秀美可人;晚树可观;寂寥空旷
(2)这一句,一方面表露了作者对韦应物和白居易两位诗人的崇敬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山川竞秀而古迹残存的遗憾之情。
(3)“山川兴废”之叹是由平远堂废弃已久,修复之愿又未能实现之憾引出的。作者借抒写思古之幽情,含蓄而深刻地嘲讽了国家的腐败,暗示自己不满现实、寄情山水的心情。
10.
(1)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另一方面提示了人民与朝廷的尖锐矛盾。
(2)这句话表明了作者鄙夷官场生涯而寄情山水之间的志趣。“幸得”二字更写出了作者辞官之后的舒畅心情。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登泰山记》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教案12
《登泰山记》导学案2(含答案)
《登泰山记》预习学案(2篇)
《登泰山记》说课稿
薛福成《登泰山记》原文及译文
《登泰山记》教学反思(3篇)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11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译文
《登泰山记》教案10
《登泰山记》教案9
《登泰山记》教案8
《登泰山记》教案7
《登泰山记》教案6
《登泰山记》教案5
《登泰山记》教案4
《登泰山记》教案3
《登泰山记》教案2
《登泰山记》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