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下册 >>
孟子选修:主要思想
作者:zhangxizheng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10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山东邹县东南),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的孙子,名及)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众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却述“唐、虞、三代之德”,诸侯认为孟子的主张迂阔而不切实际,因此都不予以采纳。于是,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论性善
 “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论行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
(一) 事亲为大  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
(二) 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三) 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四) 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
(五) 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
论教育
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
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
二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
   三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他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和“不屑之教”都是教育人的方法。他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和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他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
论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
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恩),行“不忍人之政”。
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
论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有人民才有国家、社稷和国君。一国诸侯与社稷的地位都可以变置,唯有人民的地位不容动摇。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二是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三是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安民指通过省刑法、止战争等手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养民指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教民是发展教育,以明人伦。


论王道
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两者都追求称王天下,但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或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孟子的王道思想,与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二是王道的范畴。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孟子提出了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
三制民之产,教化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他认为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众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劝导人民依礼而行。通过使本国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吸引他国人民前来归附的王道目标。
四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

论其他
除了以上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仁政、论民本、论王道之外,孟子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可鉴之处。
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这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
在文学评论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知人论世”。
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对真诚、勇气、诚信、尽职、快乐等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治国管理方面,孟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主张,他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还在察人察言用人减税社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孟子还对古代圣人和当时的许多人作出了精彩评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先秦诸子选读概况之儒表法里之道—经典智慧与人生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教案合集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百家争鸣》flash素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六单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之法家学派(韩非子)ppt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解读和使用ppt课件
《论语》与孔子ppt课件
人教版选修《庄子》ppt课件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