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课外读物 >>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 >>
苏轼小传
作者:苏轼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1-29


苏轼小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进京应试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乌台诗案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说他是“妄自尊大”,“ 莽撞无礼”,“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经此一劫有些心灰意冷,惆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之绝唱,开后世豪放词派之先河。是苏轼的巅峰之作。他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传颂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挥洒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词中也流露出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与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是失望和颓废。它向人们揭示:千古风流人物虽身名俱灭,但江山长在,日月长留,当举起酒杯相酹之意。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遥远的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悲伤不已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苏轼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惠州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树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就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综合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贡献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是不一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正直坦率,他坚持正义的人格精神,至死不变。他的《东坡》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定风波》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人格形象的自我写照。他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坎坷,经历了宦海风波的洗练,此后的各种磨难都不足以扰乱他那光风霁月的胸怀,洒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了。
    苏轼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为悼念妻子写的一首悼亡词,真挚朴素,沉痛感人,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注释: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东坡被雨洗刷过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市人匆忙走过东坡只有置身名利圈外的诗人才能享受这圣景。不要嫌弃坡头的路乱石丛生凹凸不平。作者独自喜欢用木杖点地时的铿然之声.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
苏轼《减字木兰花》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题)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苏轼《浣溪沙》知识点
苏轼《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词二首》练习题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浣溪沙》ppt课件(13页)
苏轼《浣溪沙》ppt课件(22页)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ppt课件1
《苏轼词二首、李清照词二首》教案1
《苏轼咏月诗文》练习题
《苏轼咏月诗文》同步练习
《苏轼咏月诗文》ppt课件3
《苏轼咏月诗文》教案3
《苏轼咏月诗文》教学设计2
《苏轼咏月诗文》ppt课件2
《苏轼咏月诗文》教案1
《苏轼咏月诗文》ppt课件1
粤教版选修《苏轼词二首》原文阅读
苏轼的三个妻子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译文(全)
苏轼《蝶恋花》mp3音频朗读
苏轼《蝶恋花》赏析
随遇而安的苏轼ppt课件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介绍ppt课件
作文素材(走近苏轼)ppt课件
苏轼词鉴赏ppt课件
《苏轼词三首》ppt课件1
苏轼《浣溪沙》教案1
粤教版《苏轼词二首》ppt课件2
苏轼《定风波》教案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练习
《苏轼词二首》ppt课件1
《苏轼词二首》教案3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2
《苏轼词二首》教案1
苏轼的简介
《定风波》ppt课件3
沪教版《苏轼词三首》教案1
《定风波》ppt课件2
《定风波》ppt课件1
苏轼《定风波》rm音频课文朗读
苏轼简介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