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七年级上 >>
《画里阴晴》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3-31


《画里阴晴》教案 


【教学目标】 

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活动法。2.体验感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作导入 

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 

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 

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       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 

1.结构 

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 

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开阔眼界,以本文为引子,接受更多关于绘画的知识积累。文章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转、合,既传统又实用,可引导学生仿写。 

四、画坛信息 

收集中西各派画作,在欣赏过程中增加对画坛信息的了解。 

五、课文小结 

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段落,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白,一目了然。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题;第2自然段紧承上文,说湿的景色有不同一般的欣赏价值;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特别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第4自然段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至此,文章完成了它的论述。 

六、作业 

搜集中西方名画家的作品及评论。 




第二课时 

一、诗心雨韵 

学生回想跟“雨”有关的诗句。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梅。”“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 

“天街小雨润如酥。”“梨花一枝春带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导入: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同样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而作者却更推崇“阴”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 

以此入题,既自然地进入意境,又增强了诗情画意,很容易激起兴趣,引起共鸣。 

此环节还可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以活跃气氛。 

二、中西差异 

辩论赛方式可吸引不同层次的同学从各个角度发言,可将课文内容与所搜集的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既可以阐明观点,又训练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此环节须课前搜集大量资料,否则辩论效果是显示不出来的。尤其是对西方画派知识的积累是决定辩论效果的关键。 

学生活动:双方辩论         甲方:阴为美        乙方:晴为美 

甲方材料: 

第1自然段: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酣畅淋漓的快感) 

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第2自然段: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而且作者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 

第3自然段: 

作者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乙方材料: 

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印象画派,一些青年画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 

印象画派对光和色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光和色就是表现的目的,大千世界、万物造化的生动和美感,统统归于光和色的作用;印象画派作品的画面明亮灿烂,令人耳目一新;画面表达了丰富生命力和光色和谐的艺术风格。 

莫奈的画《日出·印象》更是令人瞩目。这幅画表现了在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观看太阳初升的瞬间印象。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 

这是本节难点。可采用老师提问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质疑,老师解惑的方法;还可结合作者画作特点来理解。 

总之,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中西合璧    自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下面的问题。问题用投影出示。 

1.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不适宜画油画,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讲解:对于这句话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感觉,或者他的技法不高,所以觉得阴天不宜画油画。 

2.本段中哪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可概括为一句话: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讲解:这个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前面一系列阐释都是为这个中心而服务的。 

3.作者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创作观点的?文章说明自己的创新风格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既继承了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在文中,作者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4.最后一句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明确:不是。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 

5. “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引和比喻。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巧和方法。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本文观点:艺术贵在创新,特设此活动。单纯的圆形或矩形虽可以拼出不少图形,但两者结合会出现更多更新的图形。这就如文中观点所倡导的贵在中西合璧,阴晴同画。 

四、创新活动     进一步强调作者一生所追求的油画民族化及国画现代化的创作方向。并将此观点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同学手中只有矩形图片,另一组同学手中只有圆形图片。活动分两步进行:各组用手中图片拼成富有创意的图画。 

两组结合,全班同学用两种图片共同创作出更多的图形。 

五、课文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一位艺术家也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人不无启迪。绘画领域气象万千、浩瀚无际,有着种种的未知、种种的可能,因此绘画艺术更贵在创新,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六、作业      请说出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1)古树老干黑得像铁。   (1)是比喻,标志就是比喻词“像 

(2)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3)中国画家……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2)(3)是引用,其标志是引号 

(4)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的有韵味。 

(5)就这一眼,满院子里边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4(5(6)是衬托写作手法。(4)句是以湿衣服不舒服衬托湿景的有韵味,(5)句是用针掉在地上来衬托院子里的鸦雀无声,(6)句以活得无意义的人来衬托活得有意义的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吴冠中《画里阴晴》mp3音频朗读
《画里阴晴》pptx课件(64页)
《画里阴晴》ppt课件3
吴冠中《画里阴晴》课文原文阅读
《画里阴晴》教案4
《画里阴晴》教学评课
《画里阴晴》教案3
《画里阴晴》练习题
《画里阴晴》ppt课件2
《画里阴晴》ppt课件1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2
《画里阴晴》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