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上 >>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反思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5-31


    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系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此单元有六篇文言文,分别是《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在常规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选教《项羽之死》和《阿房宫赋》两篇,且多数教师在处理这两篇课文时并没有顾及单元主题。我也不能免俗。

  反思这段教学经历,再重新审读本单元课文,我意识到,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自己厘清,并在教学中渗透的;而《过小孤山大孤山》作为单元的赏析示例,必须作为切入点带着学生重点研读。

  一、反思一:诗歌和散文在创造艺术形象上的联系和区别

  我感觉,古诗,主要是律诗和绝句,或词、曲,与写景状物、即事抒情的文言散文在创作时,因为首先要考虑篇幅的限制,所以在创造艺术形象的追求上虽别无二致,但在具体呈现上实有较大差异。散文形象的构成是意象运动所致,体制限制不多,故而可以作多姿多彩的形象性描写,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其描写、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综合运用的广阔空间。而诗歌体制狭小,虽然也通过形象反映现实,但多为诗人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通过想象将自己某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虚拟为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感知,主观性和跳跃性都很大,因而往往轻鸢剪掠,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清人吴乔的定论可作细致分析: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米饭可以使人充实有力,有一种饱满感;而佳酿会让人逸兴遄飞,有一股洒脱气。一实一虚,各擅其绝。

  秉持这种认识,我重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苏轼的《题西林壁》和今人余秋雨的《庐山》,冀有所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绝句清新超绝,二十八字写出遥望景象,以奇特想象加以夸张,以意境胜,恢弘大气,杯酒入肠,余韵无穷。瀑布飞流景观衬以紫气萦绕的庐山为背景,并用银河喻之,从天地境界越升到宇宙境界,自然景象与人物气质融为一境,妙不可言。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孟浩然用五律形式从远处写庐山,前四句衬托手法,以扬帆千里未逢名山为憾,突出遇见香炉峰的喜悦之情。后四句表现对挂锡庐山的高僧慧远的仰慕之情,这是以景结情,若隐若现的钟声传来,余味不尽,悠然深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林寺在庐山西麓,东坡借助庐山形象,用通俗的语言表现超俗的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首古诗囿于篇幅,创造的庐山形象或飘渺灵动,或庄重肃穆;人物形象或颖脱不羁,或虔诚严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主要集于庐山的某一点或面,以此在为抒情或言志张本。

  参照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庐山》便有了另一番形象天地。社科院研究员林非认为:“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图景的再现,往往是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与主观体验的中间,再现的宗旨归根结底还在于表现主观的感情和体验。”在《庐山》中,庞大的思想含量便寄寓在对客观生活和自然图景的再现之中。

  《庐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作者抛出近现代庐山鲜有文人集会的疑惑,并围绕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四人虚虚实实的故事,表现了山水胜地庐山的悠远文化历史。在此处,庐山的形象是文化的,是潜隐着饱和智能、云集着博学鸿儒的,作者说,庐山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

  第二节,作者从自己登庐山的经历写起,铺陈了古代近代文人登山的故事,随后笔锋一转,“此后,越来越多的政治活动、外交谈判、军事决定产生于庐山。密密层层的云雾,藏进了中国现代史的神秘经纬”。庐山的形象开始与文化脱钩,跌入了尔虞我诈的厚黑诡道。

  第三节描绘漫漫山道上的三叠泉朝觐。以山泉急流渲染庐山壮丽景观,让生命的“对应”起伏呈现。第四节是文化庐山的涅槃,期待庐山“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想之外的文化与名胜的对应”。

  在这篇散文中,庐山的形象被一层层的文化气氛所笼罩,展现出一幅幅文人的庐山行旅图和文化苦旅图,作者的情志在一段段诉说中得到淋漓显现,它的诗性思维是具形的,线性的。而反观前面三首诗,庐山的形象各具特征,想象升华得更高,跳跃性和主观性都很大,更侧重于在启发中孕育强烈的感染力。或许这就是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差异吧。

  二、反思二:《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教学目标定位

  湖南省祁阳师范学校的唐嗣德老师于1983年发表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备课指要》提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有四:

  1、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在组织材料上对引用、过渡、对比、议论等手法的运用。

  3、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文言词的用法,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为独立阅读古文打好基础。

  4、本课是阅读教材,重点应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上。

  这四个教学目的,第一个立足于提升游记类散文的欣赏能力,涉及文体学知识;第二个属于写作技巧的借鉴,基于写作学上的考虑;第三个主要是针对文言基础知识而制定的,是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或显或隐地必然要顾及的;第四个既是对前三个目的的整合,又是对它们的再强调。

  可以说,如果按照唐老师定位的教学目的去设计教学过程并确保有效实施,那么学生以后对《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课文将会异常熟稔,对游记和陆游也会形成深刻理解。我很欣赏这种务实的教学目的定位,然而随着课程标准和教材体例的更新,本课的教学目的必然要按照“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重新定位,要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同时也必须考虑融入“区别诗文形象”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点。因此,我按照三维目标的形式对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陆游和《入蜀记》,熟悉游记的一般体例和放翁游记的开创性。能够分析作者在材料组织上的巧妙构思,提高阅读游记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根据时间、地点的变换通读游记,认真分析每一个画面,通过画面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现实处境和复杂心境。

  三、教学过程的再设计

  1、导入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PPT呈现)我们在初中学过陆游的一些诗作,如《示儿》等,产生的感受恐怕也是与任公先生“心有戚戚焉”。放翁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9300余首。这近万首诗歌,贯穿着一条主线——爱国!大声诵读陆游诗歌一个早读课,你必然会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巨大震撼。任公先生说的“意不平”,是针对放翁一生的坎坷仕途和壮志难酬的。我们来一起回忆下陆游的生平。(PPT呈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十四岁进入仕途,四十一岁因“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罢官。四十四岁起复为夔州通判,八十五岁卒于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即是陆游起复夔州时期写的。陆游46岁时从家乡出发前往夔州赴任,130多天所写的日记结集成《入蜀记》6万多字,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寄托忧国情思。

  设计意图:导入忌冗长,这里设计的两段话紧扣着一个要点,即陆游的家国情怀。引任公先生论诗是为了强调要点。学生在高一年级学过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感和伟岸人格已有强烈感受,因此,《读陆放翁集》的二十八个字就形成了有效的“先行组织者”。后一段轻轻带过《入蜀记》,为第四环节略作一铺垫。

  2、自读课文,析结构: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提问: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PPT呈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遇学生有读不懂的句子即予以解释,并做好记录,待学生自读完课文并分清层次后,向全班学生讲解疑难语句。

  学生分别找出具体描绘景色的句子,予以赏析。

  教师补充:袁枚《小孤山》(PPT呈现)

  江心涌一山,卓立冠霞表。

  锡以小孤名,千秋长不老。

  时逢三月初,烟鬟梳正好。

  高阁云层层,修篁枝袅袅。

  长江头盆宽,石镜妆台小。

  我来拜神前,代把落花扫。

  不敢问彭郎,嫁事何时了。

  只乞少女风,一送东风鸟。

  教师备答:可每段一个部分,分为三个部分;亦可分成两个部分。

  (1)分三部分,即按内容分。第一段写烽火矶,突出其“奇”;第二段写小孤山,突出其“秀”;第三段写“大孤山”,突出其“壮”。

  (2)分两部分,即按时间分。前两段为八月一日的日记,第三段为八月二日的日记。

  教师通过某一具体景物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写法,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备答:游记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描写和欣赏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进行精心地剪裁。

  如写小孤山,先写在数十里外眺望时的景观,“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再逐渐驶进,依然凸显其秀丽,却更加细致了,写道其祠宇荒残。夜晚更是再游小孤,“烟雨空濛,鸥鹭灭没”。作者由近及远地观察小孤山,有静有动,创造了一种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美感。

  设计意图:分析全文结构比较简单,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应该可以较好完成。两种分层法均可,并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如在课堂上出现分层法的争论,亦可借此锻炼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探究能力。

  补充袁枚关于小孤山的诗作,一来是为了换种方式展现小孤山的秀美,让学生对诗文有别特性有个较模糊的认识;二来文中烽火矶和大孤山都可拿来与小孤山作一对比映衬,故三景之中,不妨增强学生对小孤山的形象感知。

  教师对移步换景手法作强调,也可以进行示例分析,为下一环节具体形象地领略景色美打好基础。

  3、再读课文,绘景色:同类比较,衬托风貌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大声诵读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的景色。指名作答,全班讨论描述得是否真实、充分。

  教师提问:除了直接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大、小孤山的景色特征?(PPT呈现)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备答:作者还通过对比和衬托来表现大、小孤山的各具特色。如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时,就用了烽火矶的怪奇万状来衬托;而在表现大孤山的壮美时,又衬以小孤山的秀美。特征在比较中能够得到更强烈的体现,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大、小孤山的真实风貌。

  设计意图:此环节较为轻松简单,宜于舒缓课堂节奏,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感受景色美。今天在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时,师生的功利感都似乎太强烈了些,读完就找景物特色,旋即分析文章手法,缺少了让学生在头脑中真正再造诗境、置身景色中呼吸的时间和空间,无法形成审美的愉悦。我会在教读此类文本时辟一片时空给学生,让他们去感知,去领悟,去享受美。毋论学生是否最终都会爱上小孤山的秀美和大孤山的壮美,通过此一环节,他们至少都真正经历了一次美的历程。

  在这个近乎闲暇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评价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把赏识教育在这里更多地渗透,学生会更加喜爱感知、描绘散文中的景色,即以这一节课而论,也可以为下一步找特色和究思想营造一派和谐的氛围。教师在评点时应灵活应对,坚持一个考虑:赏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纵向比较上的进步,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多一些自信和勇气,多一些支持和鼓励,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成为大写的人。

  4、教师点拨,找特色:引诗状景,诗境再造

  教师对之前的景色分析作简单总结:放翁在文章中通过舟行观景,将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等分散的景点一线贯穿,绘出了一幅长江山水局部图卷。“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作者目睹了山水的丽姿,并通过直接描写和对比映衬将其完好地展现出来。其实,作者在本篇散文中还用了一种有开创性的手法来模山范水,即“引诗状景”(PPT呈现)。在描写中,放翁不时引用前人的诗句来描绘景色,表现心情,请同学们找找本文共出现了几处“引诗状景”,表现了怎样的景色和心情(PPT呈现)。

  四、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作答。

  教师备答:如写烽火矶一段,放翁引老杜《次空灵岸》“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一句,表现船只缓慢行驶的状态,自己欣喜之情,难以自抑。

  作者把自己的模山范水与征引前人歌咏此地此景的名章佳句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境再造意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此高度评价说:“引据诗文以参证地理者,尤不可殚数,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陆游《入蜀记》中此类手法使用颇多,如:(PPT呈现)

  七月二十三日:过阳山几,始见九华山。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为易名。太白与刘梦得皆有诗,而刘至以为可兼太华、女几之奇秀。南唐宋子嵩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惟王文公诗云:“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最极形容之妙。大抵此山之奇,在修纤耳。

  十月八日: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彫,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欧阳文忠公有《下牢律》诗云:“入峡水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放翁在前的开创之举,后人,如刘白羽在《长江三日》中未必会那样大量引用杜甫语典。今天,董桥、余秋雨等学者型散文家更是把这种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使文章不仅景境兼佳,还具有十分浓郁的文化气息。

  这一手法也启发了我们,同样是写景抒情,诗歌和散文在创造形象上会有哪些区别?我们结合本文对大、小孤山的描写,把相关部分与同为放翁所作的《观小孤山图》作一比较。(PPT呈现)

  观小孤山图

  陆游

  江平风不到,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粲如花。

  游人徙倚栏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

  教师备答:比较此诗、文,有三点很可以引起我们注意。一是意象的重叠,江水、大孤山、小孤山、惠济庙、俊鹘等意象在诗、文中均有所表现;二是形象的差异,诗中出现的几个意象,在散文中得到了更丰富的呈现,如俊鹘,散文中写到“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这种迅且猛的感受在诗中就需要我们通过想象去发挥了;三是用笔的区别,在写小孤山时诗歌的用笔因体制的限制,只能在点明“奇丽”后,用丹翠凌云、重楼邃殿、帐中美人等略作渲染,而散文中用笔更加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写小孤山,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设计意图:分析“引诗状景”手法是本环节的主要目的,这也是本设计依据单元目标选择的切入点之一。学生通过对散文中介入相关诗句这一技巧的分析,能形成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朦胧认识。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安排陆游同题材的诗、文的比较研读,学生就能达成更深刻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也许会有学生在上一环节即把此手法含糊地提出,届时教师万不可因为不符合既定教学流程安排而不加变通,应该顺势带入对此一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散文中引诗状景而再造意境作用的理解。

  补充《入蜀记》另外两则日记,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整本书形成一定的了解,产生一定的兴趣。根据重庆工商大学傅德岷教授在专著《散文艺术论》中提出的观点,游记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知识性、审美性四大特点,随文教学时推动学生隐约领悟这四点,或许对学生日后人生旅途中的游记撰写较有帮助。

  五、师生互动,究思想:缘景明情,领悟心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写景中插入的议论,提醒他们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写景思想深度,另一方面能够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备答: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诗中寄寓了爱国、收复的浓情,在沉郁中激情迸发,抒写抗金人、全金瓯的心志。在移舟写景中,作者对国事和军事的关注已经不自觉地渗透到了景色描写中了。如写烽火矶,提及“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写小孤山,提及“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写大孤山,提及“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等,在看似不经意的记录中,表现南北对峙的临战氛围和自己的关切之心。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而他是社会、时代、人民的喉舌和代表。”陆游终其一生在为祖国呐喊,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他留传下来的诗文向我们展示着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设计意图:读其文不可不知其人,知其人不可不更细读其文。通过文本细读,往往能够对作者的人生心性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六、小结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形象是我们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我们在读诗文时,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得到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收获写作方面的有益启示。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形象,在景观描绘中领悟了作者的游兴和感受。其时,散文中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这需要我们在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中逐步深入感知。

  设计意图:收束全课,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提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力求学生不断理解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60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游览路线图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53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52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31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归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字词、词类活用)
《过小孤山大孤山》过关提问及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62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x课件(30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5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3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4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17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含答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3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2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14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参考资料2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65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赏析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练习题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6
《过小孤山大孤山》mp3音频朗读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5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4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3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2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2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参考资料
人教版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ppt课件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1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