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 >>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高考例题)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1-16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1.【而】
(1)作连词
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作代词
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
(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2.【何】
(1)作疑问代词
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作疑问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3)通“呵”,译为“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反问语气。
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何许】译为“什么地方”。
例: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表程度。
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链接高考】
(1)(2020·江苏高考)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 
无何:不久、没多久
(2)(2020·江苏高考)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若之何:为什么
(3)(2020·全国卷Ⅲ)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何:疑问副词,怎么 
3.【乎】
(1)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作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
译为“……的样子”“……地”。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链接高考】
(1)(2020·江苏高考)儿饥否?将无寒乎? 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2020·江苏高考)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乎:助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3)(2019·全国卷Ⅲ)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乃】
(1)作副词
①表顺承,译为“就”。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条件,译为“才”。
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等。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⑤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2)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 乃:表顺承,于是、就
(2)(2019·全国卷Ⅲ)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副词,表判断,是
(3)(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 乃:表转折,却、竟然 
5.【其】
(1)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
例: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②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
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作副词
①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作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其见重如此。 其:指代第三人称,他
(2)(2020·江苏高考)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其:反问语气。难道
(3)(2019·全国卷Ⅰ)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6.【且】
(1)作连词
①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
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②表让步,译为“尚且”“还”。
例:为众人师且不敢。(《柳河东集》)
③表并列,译为“又”“和”。
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副词
①将,将要。
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暂且,姑且。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与“且”有关的复合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就像。
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 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2)(2020·江苏高考)且休矣! 且:副词,暂且,姑且
(2)(2019·全国卷Ⅲ)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且:副词,译为“况且” 
7.【若】
(1)作动词
①像,好像。
例:背若泰山。(《逍遥游》)
②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代词
①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们)的”。
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连词
①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揣测,译为“好像”“似乎”。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与“若”有关的复合虚词
【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之意。
例: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Ⅲ)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2)(2020·江苏高考)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
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3)(2019·全国卷Ⅲ)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1)作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作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③“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与“所”有关的复合虚词
【所谓】所说的。
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到处,所在之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 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2)(2020·新高考Ⅰ卷)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2020·新高考Ⅱ卷)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9.【为】
(1)作动词,读wéi
①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判断。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以为,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③判断词,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作介词,读wèi
①表被动,译为“被”。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③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④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
(3)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读wéi。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为:判断动词,是
(2)(2020·全国卷Ⅰ)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为:动词,作,写
(3)(2020·新高考Ⅱ卷)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 为:动词,作 
 
 
10.【焉】
(1)作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作代词
①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作指示代词,译为“这里”“那里”。
例: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③作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作语气词
①作句末语气词,相等于“了、啊、呢”。
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4)作助词
充当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链接高考】
(1)(2020·江苏高考)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2)(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焉: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3)(2019·江苏高考)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11.【也】
(1)句末语气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③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④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2)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3)与“也”有关的复合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2020·新高考Ⅰ卷)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也: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3)(2020·江苏高考)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也: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12.【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
⑤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⑥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作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译为“又、而且、并且”等。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等。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因果,译为“因为”。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④表修饰关系。
例: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3)作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作动词
①以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与“以”有关的复合虚词
【以为】
①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把……作为或制成。
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
以: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2020·全国卷Ⅲ)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 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2020·全国卷Ⅰ)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以: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13.【因】
(1)作介词
①依照,根据。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依靠,凭借。
例: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③趁着,趁此。
例: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④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因为,由于。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作副词,于是,就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作动词,沿袭,继续
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因:介词,依靠,凭借
(2)(2020·新高考Ⅱ卷)主事因附耳语。 因:介词,趁着,趁此
(3)(2019·全国卷Ⅱ)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介词,经由,通过 


14.【于】
(1)作介词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 于:介词,在
(2)(2020·全国卷Ⅰ)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于:介词,向
(3)(2020·新高考Ⅱ卷)意主于利民。 于:介词,对,对于 


15.【与】
(1)作介词
①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③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连词,和,跟,同
例: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勾践灭吴》)
(3)作动词
①给予,授予。
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结交,亲附。
例: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与“与”有关的复合虚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链接高考】
(1)(2020·新高考Ⅰ卷)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
与:介词,和、跟、同
(2)(2019·全国卷Ⅱ)公与语,数日不厌。 与:介词,和、跟、同
(3)(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 与:介词,和、跟、同 
16.【则】
(1)作连词
①表承接,译为“就”“便”。
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表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并列,须两个“则”字连用。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转折。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⑤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作副词
①用在判断句中,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3)作名词
①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论语》六则。
②准则,法则。
例:以身作则。(《论语·子路》)
(4)作动词,效法。
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第四》)
【链接高考】
(1)(2020·新高考Ⅰ卷)至则下诏狱酷讯。 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2020·江苏高考)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 则:用在判断句中,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3)(2019·天津高考)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17.【者】
(1)作助词
①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主语后面,表停顿。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用在时间副词后面,补充音节。
例: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2)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Ⅰ)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2)(2020·新高考Ⅰ卷)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
者: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3)(2019·全国卷Ⅱ)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者: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8.【之】
(1)作代词
①作第三人称代词。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作助词
①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③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⑤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动词,“到……去”。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Ⅱ)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2)(2020·全国卷Ⅰ)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之: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3)(2020·新高考Ⅱ卷)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 之:代词,作宾语,奏章 

标题: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高考例题)
文件大小: 13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双文本对比专题训练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凡战,若我众敌寡》《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题)
《周尧卿,字子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高考文言文答题策略指导
高中语文教材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90例)
部编版和旧版高中语文课内古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文言文中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一词多义选择题训练
山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知识汇编
2023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文言文汇编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266个)
高考文言文复习:最常见的310古文字
高考文言文复习:传记篇(针对一、二模精选题)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词组大全(带例句)
高考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复习
高中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及常见文言文虚词介绍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指导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含历届真题分析)
高考文言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选官制度和居丧制度》教学设计
2023年全国各地高三一模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中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中的语气词
文言文常考实词40个
杜牧《投知己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天津市高考题)
​山东省各地2023届高三上期末考试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战国策》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教学设计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高频词总结
文言近义词归类举隅
高考文言18个虚词并例句
高中文言文之综合训练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新题型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指导
2023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
高中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归
统编教材课本文言字词梳理(一)
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人物传记系列
高中文言常见句式知识清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断句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文言文阅读专题
《论语》《孟子》《大学》文言复习
《汉书·贾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北京市高考题)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