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七年级上 >>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9-19


一、作者介绍
(一)基本情况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在绍兴有不少学校以豫才命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以说他一个人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
家庭成员介绍: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生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父亲周凤仪。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母亲鲁瑞,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二弟周作人,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三弟周建人,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四弟周椿寿,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二)人生历程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之后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后进了南京水师学堂,路矿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回国以后,鲁迅致力于教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的流言攻击和排挤。第二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遭到当局的通缉后,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7年,《朝花夕拾》出版。

二、《朝花夕拾》
(一)解题“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个题目拟得非常有诗意,运用了中国古代对对子的手法。“朝”对“夕”,“花”对“拾”。那么,谁能解读出它的含义?
朝:早晨——少年。
花:花朵——美好(说明对过往的童年是非常怀念的,有最疼爱的他的长妈妈、有敬爱的藤野先生、有他在百草园所经历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他的好朋友和他的小隐鼠。这些记忆对鲁迅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
夕:黄昏——老年(这里跟前面的少年相对,表明鲁迅现在是在老年时期回忆往事)。
拾:拾取——回忆。(拾,即是拾取,暗指回忆)
“朝花夕拾”这个题目的含义,连起来就是少年的美好的事情,到了晚年慢慢地去回忆。
写这部作品时,其实鲁迅的年纪并不大,他这时候才45岁,应该还是壮年时期,他为什么会称为“夕拾”,把自己说成老年人呢?结合创作背景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时候对应的更多是他内心的情感。因为这段时间,鲁迅遭受了重病,还有婚姻的困扰,而且在外界,他受到了很多意见不同的声音的攻击。所以他觉得自己就像老年一样,心开始慢慢老去了。
(二)《朝花夕拾》概括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历时9个月,收录了鲁迅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小引》《后记》不计在内),按照书的目录顺序排列如下:(要求学生能背出目录,即知道作品包含有哪10篇,常出考题。注意《社戏》不在此作品中)
《小引》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三、《朝花夕拾》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文集多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以及他性格和志趣的形成过程。
《朝花夕拾》中富含着鲁迅童年的情趣,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带着你的生活体验去读,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童年的影子。(这十篇文章的介绍是以时间为线索排列的,这能很好地凸显鲁迅思想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教师讲解时建议按此顺序。)
任务一:给没有篇目名的介绍加上正确的篇目名。
任务二:完成下列介绍中的提问。
(一)篇目名:《阿长与<山海经>》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文章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鲁迅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鲁迅曾对父母提过,但父母认为这种书是杂书,不应该读。他们认为鲁迅应该读经子史集之类的书,对鲁迅的需求不理解也不理睬。但惊喜的是,阿长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并满足了他。可见阿长对他的疼爱。)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作品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时年纪小,他最后竟不知道阿长的真实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长妈妈的灵魂。
2.长妈妈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故事:①踩死我的隐鼠;②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③喜欢切切察察;④“大”字的睡相;⑤懂得许多“规矩”和“道理”;⑥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⑦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人物形象:愚昧、迷信、粗俗、不拘小节、饶舌多事、淳朴、善良、真诚、热爱关心孩子
思考:鲁迅的一生为什么没写关于生母的文章,却写了几篇关于阿长的文章?
鲁迅是个孝子,他尊重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毕竟是带有老式的思想。他与母亲的很多思想不相符。母亲对自己也不理解。对于阿长,鲁迅认为那份对自己的疼爱是很质朴,让他甚是怀念。
【相关链接】
鲁迅在生活上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关照,但并不能说他们母子之间在思想上就非常认同。事实是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非常大的距离。
特别是在鲁迅的婚姻方面,他在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后,不愿意走旧式的无爱的婚姻。但因为婚姻是母亲所订,他就只好牺牲自己,作出了妥协,为母亲娶了一位儿媳——朱安,权当是母亲送给自己的一件礼物。而这妥协的结果是造成了他和朱安两人在感情和婚姻上的悲剧。
鲁老太太爱读小说,却不喜欢“鲁迅”的作品。据荆有麟回忆,鲁迅的《呐喊》出版后,章衣萍的夫人吴曙天女士曾将《呐喊》送给鲁老太太看,而且告诉她《故乡》一篇最好。可是鲁老太太读完这篇小说后却说“没啥好看,我们乡间,也有这样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所以荆有麟说,在思想上,母子是相离太远了。但先生对于家事,多半还是依了老太太的主张。鲁迅曾对荆说过,“他们的成见,比什么都深,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顶多只能改变十之一二,但没有多少时候,仍旧复原了。你若再想改革,那他们简直不得了。真没办法。”但是,思想上的距离并没有影响鲁迅对母亲在生活上的关心。他对自己的母亲尽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心。
此篇中体现了“温馨的回忆”的是鲁迅怀念与长妈妈一起的温馨时光。
(二)篇目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鲁迅生活的百草园曾经是他的“乐园”。慢慢地,鲁迅到了上学年龄,家里人要送他去读书,于是他不得不离开他的“乐园”去往一个叫“三味书屋”的书塾读书。鲁迅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寿镜吾老师的严厉、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正因为鲁迅接受了寿镜吾先生如此典范的文学熏陶,他才能在文学上成就非凡。
本篇主要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2.寿镜吾老师形象分析
相关故事:
①“我”向他询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说明寿镜吾老师迂腐,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
②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说明寿镜吾老师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人物形象:
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温馨的回忆”指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理性的批判”指他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三)篇目名:《琐记》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童年时,隔壁家有位表面对孩子好,实际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她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小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却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接着,鲁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这让他感受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鲁迅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2.邻居衍太太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故事:
①鼓励小孩打旋;
②鼓励小孩吃冰;
③假如有的孩子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用烧酒调了水
粉,搽在疙瘩上;
④怂恿孩子看不适宜的书籍;
⑤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谣言
⑥无论孩子闹出什么乱子,也决不去告诉个人的父母;
⑦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
人物形象:一个十足的两面派,经常在背后怂恿孩子们做坏事儿,事后又在人前做好人。心术不正,虚伪自私。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鄙视她。
“温馨的回忆”指鲁迅记述了当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理性的批判”指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四)篇目名:《五猖会》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童年的“我”对观看迎赛神节这一传统节目抱着的急切的心情,当我准备去看赛会时,父亲却在这时逼“我”背诵《鉴略》,“我”感到无比扫兴和痛苦难受。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2.父亲相关故事
①鲁迅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他背书。
②父亲患水肿,长年延医治病,却无法康复。
③父亲临终前,“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一直叫父亲,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
此篇中,“温馨的回忆”体现在“我”怀念儿时的传统节日的盛况和当时欣喜的心情。“理性的批判”指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篇目名:《狗·猫·鼠》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小时候的鲁迅特别讨厌猫,还特地在文章中清算了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写猫的“媚态”和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讽刺了“自鸣清高”、“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的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六)篇目名:《二十四孝图》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元代郭居敬辑录24个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配上图,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从自己童年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写出他在阅读里面的故事特别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了封建孝道对人思想的毒害,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此篇中,“理性的批判”即鲁迅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理解,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捍卫和对封建孝道的猛烈抨击。
(七)篇目名:《父亲的病》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鲁迅年轻时,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于是家里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所谓“神医”来看,并开了不少奇特的药方,然而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但鲁迅家里为此却负担了巨额的医药费。让人可气的是,听说那俩“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阔气着呢,生活好得很,还康健,这件事在鲁迅心里一直无法释怀,并决心奔赴日本学医,拯救病危的中国病人。文章体现了当时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庸医陈莲河形象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理性的批判”指文章批判了那些给人看病却只为金钱的人,同时也批判了那时的社会风气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
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病,所以才有了鲁迅的奔赴日本学医,才遇上藤野先生。正是藤野先生的启发,鲁迅才发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病根在于思想,才有了弃医从文,才有了现在的作家鲁迅。
(八)篇目名:《藤野先生》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在仙台地区医学专门学校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同时,他也遇到了令他尊敬的藤野先生。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了鲁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也说明了鲁迅思想转变的缘由。
2.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相关故事,并写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①穿衣服马虎,曾在火车上被人疑心为贼(不拘小节)
②添改“我”的讲义(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
③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的认真、严格、循循善诱,对科学的尊重)
④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⑤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严谨求实的精神)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平等待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温馨的回忆”指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了鲁迅,文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理性的批判”指批判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国人的麻木。
(九)篇目名:《无常》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借迎神赛会及舞台上所见,描写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性”,而被“下等人”所喜爱的动人形象。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人与鬼的世界的对比中,又给讲“公理”、“正义”的正人君子以一击。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安慰。同时,文章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此篇中,“温馨的回忆”指对当时乡间迎神会的怀念和对“无常”形象的喜爱。“理性的批判”指文章暗指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十)篇目名:《范爱农》
1.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鲁迅追叙了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他竟不同意发电回国。而辛亥革命后的范爱农,正直倔强,对现实失望,最终悲惨死去,使鲁迅变得景仰他了,这燃起了鲁迅的革命热情。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
文章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2.根据相关故事,写出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
①“绣花鞋风波”“让座事件”(初到日本留学,关吏检查行李时,被翻出所带的绣花鞋;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 (鲁迅很是鄙视)
②范爱农的老师被杀,但他在东京同乡会反对鲁迅等人发电回国,与鲁迅作对。
(鲁迅非常愤怒,认为他冷漠无情、懦弱,与人背道而驰,觉得他“可恶”)
③没钱回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只得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好友。(鲁迅认为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④绍兴光复后鲁迅当了师范学校的校长,范爱农当监学,工作认真勤奋。(鲁迅与他成为战友、知己)
⑤报馆案风波后鲁迅去了南京,范爱农失去了工作,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鲁迅得知后作诗悼念他。(鲁迅同情、悼念他)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进步但不合时宜、妥协、懦弱。他无法与狂人(《狂人日记》)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头发的故事》)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四、根据分类,请写出对应的篇目。(允许有重复的篇目)
1.以议论为中心线索,同所描述的生活片断穿插在一起,有较浓的杂文色彩:《猫·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2.以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同描述个人的感受密切结合,有传记文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3.以叙述一段生活为中心,同描写穿插起来,将议论、抒情寓于描述之中:《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4.抨击“正人君子”的:《狗·猫·鼠》《无常》
5.控诉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二十四孝图》
6.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摧残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表现童年的乐趣,对大自然热爱,对知识追求,又有对封建教育批判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对庸医误人的愤慨,批判迷信,弘扬科学的:《父亲的病》
9.写家道衰落,饱受人冷眼。表现世态的炎凉,与封建主义决裂的:《琐记》
10.追念师恩的:《藤野先生》
11.怀念友人的:《范爱农》

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鲜明的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会加入一些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练习: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题目。
1.《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懊悔并自责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2.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答案:《五猖会》,作者儿时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
3.他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选段中的“他”是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藤野) 。
4.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我平时叫她阿妈,憎恶时叫她阿长,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5.选段阅读之《二十四孝图》。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文中写了鲁迅最反感的故事有哪两个?请概括出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鲁迅其中最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老莱娱亲讲的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拿着小孩儿玩的摇咕咚装成小孩模样、假装跌倒后学孩儿哭泣等,来娱乐父母。郭巨埋儿讲的是郭巨家贫,无足够的米同时养活老母亲和小儿子,准备埋儿以奉养老母,因行为感天动地,在挖掘过程中得一袋黄金,使其方有足够财力供养两者。
6.选段阅读之《无常》。
我还记得自己坐在这一种戏台下的船上的情形,看客的心情和普通是两样的。平常愈夜深愈懒散,这时却愈起劲。他所戴的纸糊的高帽子,本来是挂在台角上的,这时预先拿进去了;一种特别乐器,也准备使劲地吹。这乐器好像喇叭,细而长,可有七八尺,大约是鬼物所爱听的罢,和鬼无关的时候就不用;吹起来,Nhatu,nhatu,nhatututuu地响,所以我们叫它“目连瞎头”。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可惜我记不清楚了,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
“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壁的癞子。
问了起来呢,原来是我堂房的阿侄。
生的是什么病?伤寒,还带痢疾。
看的是什么郎中?下方桥的陈念义la儿子。
开的是怎样的药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
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
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
我道nga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
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这叙述里的“子”字都读作入声。陈念义是越中的名医,俞仲华曾将他写入《荡寇志》里,拟为神仙;可是一到他的令郎,似乎便不大高明了。La者“的”也;“儿”读若“倪”,倒是古音罢;nga者,“我的”或“我们的”之意也。
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
(1)文中的无常是一个什么形象? 
是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勾魂使者,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的招人喜爱的鬼。
(2)人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是: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爽直公正很有人情味;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朝花夕拾》内容概括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表格式知识点分析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2022年宁夏中考题)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2022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
名著《朝花夕拾》思维导图汇编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名著分类汇编——《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知识点、考点全覆盖
《朝花夕拾》名著知识要点+课后测试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2021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朝花夕拾》名著解读课程设计
《朝花夕拾》知识点汇编
《朝花夕拾》名著测试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ppt课件
含英咀华,品味经典——《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西游记》名著阅读(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朝花夕拾》填空题默写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资料汇总(含思维导图2张)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表格式教案6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填空练习汇编
《朝花夕拾》ppt课件(52页)第一课时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导学案2
《朝花夕拾》阅读题ppt课件及练习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导学案(2课时)
《朝花夕拾》《狗猫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介绍:沈从文《鸭窠围的夜》ppt课件
名著介绍:沈从文《长河》ppt课件(23页)
《名著介绍:边城》ppt课件(17页)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x课件(41页)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课件(24页)
《朝花夕拾》每章内容概括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课件(71页)
《朝花夕拾》读后感(10篇)
《朝花夕拾》考点知识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5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课件(70页)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4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课件5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导学案(2课时)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2篇)
《朝花夕拾》好句好段好词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