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九年级下 >>《词四首》 >>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02-04


12 词四首
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抓关键语句,体会词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品析法   联想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有偏于论辩或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古代论学名篇,有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四首词作。学习本单元要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立足于现代社会,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本单元所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古代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论证或叙述的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了解本单元所选词的风格,在与诗的比较中,体会词独特的形式特点和抒情方式;理解词作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书法的情感。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对比、对偶、衬托、反问等,体会这些方式在表现作品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持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词四首》解析
人文主题:结合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语文要素: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第一课时课题导入
教师语言: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词四首》中的两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出示:课题)
积累文学常识
教师语言: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有关词的知识)
(1)发展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
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
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蔚然成风。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新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2)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 58 字以内);②中调( 59 字~90 字)③长调( 91 字以上)。
(3)词题: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盛唐至晚唐时的词,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到了北宋,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
(4)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5)词派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学生活动:依据词的知识辨明《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的归类、词题、词牌和词派。
明确:《渔家傲•秋思》:归类:中调;词题:秋思;词牌:渔家傲;词派:豪放派。
《江城子•密州出猎》:归类:中调;词题:密州出猎;词牌:江城子;词派:豪放派 。
【设计意图】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导入新课。
描述想象画面
1. 边读便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 选取小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预设:
画面一: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画面二: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设计意图】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感受融情于景
教师语言:再读词作,看看《渔家傲•秋思》上阕里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异”在何处?
学生活动:圈画出上阙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的“异”处并借助下面的句式说说这些“异”景在你眼前呈现的图景。
我看见了一幅              图,我感到一种        的感觉。
预设: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异寒、异声、异势。
我看见了一幅落日归雁图,我感到一种荒凉的感觉。
我看见了一幅长烟落日图,我感到一种荒凉的感觉。
我看见了一幅边声四起图,我感到一种肃杀的感觉。
我看见了一幅古城落日图,我感到一种萧瑟的感觉。
我看见了一幅归雁孤城图,我感到一种萧瑟的感觉。
我看见了一幅落戍边图,我感到一种肃杀的感觉。
……
教师语言: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借助下面的句式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学生活动:反复朗读下阙,体会词人情感。借助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从            中感受              之情。
预设:
我从浊酒一杯中感受思乡、思亲之情。
我从燕然未勒感受到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我从悠悠羌曲中感受到无奈、凄凉、别愁之情。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词人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让我们既感受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生活的艰苦,也感受到了词人爱国的激情,浓重的乡思,以及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其实本词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教师语言:《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作内容紧扣一个“狂”,上阙侧重表现“形狂”,下阙侧重表现“心狂”。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苏轼“形狂”和“心狂”的具体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结合词作内容分析苏轼“形狂”和“心狂”的具体表现。
预设:
“形狂”1.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狂”的表现。
2.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这三句话主要让学生体会苏轼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同时引导学生辨别不同资料对“报”的理解。
“心狂”:“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
明确: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教师语言:有人说:“苏较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谈看法,班级交流。
明确: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 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面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设计意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感受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江城子•密州出猎》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设计意图】整体解析,加深学生对词作特色的理解。
教学环节: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分析苏轼之“狂”
教师语言:《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作内容紧扣一个“狂”,上阙侧重表现“形狂”,下阙侧重表现“心狂”。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苏轼“形狂”和“心狂”的具体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结合词作内容分析苏轼“形狂”和“心狂”的具体表现。
预设:
“形狂”:1. 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狂”的表现。
2. 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这三句话主要让学生体会苏轼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同时引导学生辨别不同资料对“报”的理解。
“心狂”:“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
明确: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教师语言:有人说:“苏较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谈看法,班级交流。
明确: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 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面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设计意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感受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小结:《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设计意图】整体解析,加深学生对词作特色的理解。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背诵《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课题导入
教师语言: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故乡。“报国”不仅是诗抒写的主题,也是词吟咏的主题。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秋瑾的《满江红》来感受他们报国的一片赤诚。
【设计意图】点名词作主题,初步了解词作。
阅读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学生活动: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词作。
品读词句
教师语言: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思考问题。
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4.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5. “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6. “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明确:
1.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
3. 对仗。《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4. 不是。“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5.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6.(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教师小结: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设计意图】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感受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了解作词背景
教师语言:1903 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了解词中典故
学生活动:1. 朗读课文。
2. 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中的典故:
(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分析词中情感
教师语言: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请结合词作的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概括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预设;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写出词人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同时也传达出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教师语言: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设计意图】把握大意,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感受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教师语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设计意图】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1. 反复诵读,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秋瑾的《满江红》。
2. 以“爱国”为主题搜集整理五首词作。
预设:
• 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 南宋陆游《金错刀行》
• 宋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水龙吟》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感受词的特点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之二)》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思维导图(1张)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pptx课件(69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练习题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同步练习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导学案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pptx课件(40页)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名句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ppt课件(4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1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ppt课件3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ppt课件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赏析及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ppt课件及音频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