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 >>中考语文大纲及说明 >>
2022-2023学年深圳市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说明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02-17


2022-2023学年深圳市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命题说明
一、命题意图
2022年深圳市九年级适应性语文试题植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紧扣“创新”关键词。精准落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语文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示范性,守正创新;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加强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总体依据
此次考试为九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九上”)期末考试,所涉范围为九上语文全书,内容涉及诗歌、议论文、文言文、小说及名著导读。还包含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的“活动·探究”,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走进小说天地”,写作“观点要鲜明”“议论要言之有据”“学会缩写”“论证要合理”“学习改写”,口语交际“讨论”。
三、命题解析
(一)基础 
第1题:(1)本题侧重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文字是表达的载体,是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文字的积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准确书写能力。《新课标》指出:“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引导学生写好中国字。
(2)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词语积累的情况,通过文段获取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根据理解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新课标》要求“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第2题: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结合九上关键性的语法点“复句”,从使用关联词和辨析复句关系的角度,一点多面,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符合阶段性考试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恰当的关联词,用复句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意思,抒发独特的情感。
第3题:本题考查学生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新课标》指出“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九上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强调诗歌的朗诵与创作,本题以朗诵活动为契机,以流程图为载体,引导学生组织策划朗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其组织策划能力。
第4题: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讨论。以如何朗诵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朗读时的语速、语气、语调须与情境相适应,须根据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标》指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耐心专注地倾听”“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第5题:本题重在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围绕学习活动,用文字、图画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教师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题在海报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综合运用绘画、创作等多种活动样式开展活动。
第6题:本题考查名著《艾青诗选》的识记。《新课标》指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通过意象书签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艾青诗选》意象的把握。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诗歌之美,关注中国传统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第7题:本题重在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积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审美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理解性默写放进情境考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扩大古诗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8题:知识点为文言词汇的积累,本题重在一词多义的辨析,学生要根据语境判断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题型为选择题,考察覆盖面广,共涉及四个选项8个文言语句,其思维层级指向识记、理解和分析。
第9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两句分别出自课内和课外文言,分别考查一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学生需要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和词汇,在此基础上文从字顺地翻译为现代汉语,此题考查学生文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第10题:综合选择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既有文化常识,又有对文言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欣赏、古文断句等知识,指向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等能力。
第1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题目设计了学习讨论的真实情境,通过对错误观点的辨析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乙文的基础上对题干提供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以甲乙两文为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整个题目指向学生分析、应用等高阶思维的考查。
第12题:以探究形式考查学生对经典古诗文名句的品析,涵盖了对古文的理解和对古诗词的鉴赏,具有探究性和综合性,属于较为创新的考查。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名句的基础上进行批注,再从中总结人生智慧,体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题考查学生分析、应用等思维能力。
文言文亮点:
创新了古诗文考查形式。命题丰富了考查文本,在文本的选择上采取了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课内古诗词的组合,诗文合体的命题方式增加阅读量,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
强调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此题参考《知识与能力训练(九上)》中《诗词三首》第2课时基础性作业第三题的命题模式,借用原题形式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的思辨性。设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不同观点加以辨析,考查学生采用运用材料印证观点的思维方式。
注重古诗文学习的探究性。根据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古诗文阅读的考查重在“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又要求“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基于课标,命题设计了一道探究题,从甲、丙两段材料中选择了经典作品中的名句,通过让学生写批注的方式加以探究,再写出探究结论,得出经典名句对现实人生的启示。这一命题既符合课标对古诗文阅读对重要词句的赏析,又体现了与他人分享人生有益启示的指向,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第13、14小题采用“梳理单”的形式,先让学生对三则材料的要点做一个梳理,筛选出错误的信息。
第13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此题需要学生快速阅读三则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能从复杂的材料中准确提取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此题四个选项覆盖三则材料,图文结合,也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第14题:需要学生综合两则材料,找到我国创新指数排名提升的原因,创新非常重要,因此国家投入加强、科研人员埋头苦干和探索,进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这是第二层级的梳理,难度逐级提升。
第15、16小题采用“探究单”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根据三则材料进行探究。
第15题:要求学生根据汇报一的内容探究论证方法的运用,给定示例,学生对第三段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分析,以此训练如何正确、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第16题:探究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为活动做总结,这也是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达能力的考察,学生需要回顾活动内容,结合自身经历,谈自己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想。
第17题:本题侧重考查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九上“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活动,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示范运用流程图梳理小说情节。依据《新课标》和九上教材,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流程图梳理小说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第18题: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词句鉴赏能力。好的文字都是有表现力的,《新课标》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题通过对一个“藏”字的品味,理解小说人物的形象。
第19题:本题侧重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单元单元导读提出“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第六单元单元导读提出“把握人物形象”,《新课标》指出“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本题,通过对母亲语言的分析,填入恰当的形容神情的词语,把握人物的形象和心理。
第20题:本题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新课标》指出“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精彩段落,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九上教材第15课《故乡》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17课《孤独之旅》自读提示“这里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根据课标和教材,本题通过整体分析文章环境描写,全面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21题:本题侧重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新课标》指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有益启示”。本题,通过探究对“一鹤”名字的理解,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22题:材料一中一个故事概括中人物和银两数量的“缺口”补充,需要依托其余材料级小说情节的完整把握,考查学生对典型事件和经典细节的把握和概括能力。此题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概括某一事件(避免了简单的识记或因题目外延过大造成回答的困难),只是依托典型事件“拳打镇关西”中的一个细小的情节点:鲁达从史进和李忠那里借银子为金翠莲父女筹措返乡盘缠。学生在联系材料概括过程中,基于主要人物和典型情节,完成对名著经典内容的认识。
第23题:共两个小问题,形式上,依然围绕“银子”开展探究,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面的扩大;能力上,考查到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思维能力;素养上,注重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的关联能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具体来谈。
第(1)小题,请学生分别说说材料二中史进和李忠两个人的不同“境界”。“境界”的实际指向是人物形象的理解,在阅读认知的客观呈现基础上,为后面题目的理性思考做铺垫。同时,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疏财义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
第(2)小题,在“银子里的世界”专题探究中,可以进行小情境的设计,角度自选。关联故事情节,显露人情世故,丰富人物形象等角度均可,从银子的货物属性到其中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生活,感受古代文化。也是引导教师与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
章新其老师在《语文命题技术研究》中指出:“基于对名著阅读理解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思考,应该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价值追求,也是名著阅读测评的基本方向。”
总体来说,本部分题目是基于学生真实阅读体验、实践任务、思考思辨,重视基于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训练,聚焦典型情节,全面和深入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第24题作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在命题思路上,引导学生发挥创意、主动表达、表露真情,通过四个词语多样形式的组合,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感悟、自主表达的能力。在形式上,半命题,给两个横线的形式也富有创意,激发学生的言说。意愿。
首先审题立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四个词语,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谈到的,四个词语,角度多元、维度多位,组合多变,但都是指向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
其次选材构思。本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联想想象,在表达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选择。具体看,学生可以记叙成长故事,如“汗水带给我机遇”,讲述一段勤奋努力带来机会的故事;可以议论抒情,如“知识带给我灵感”,就知识和灵感的关系发表见解;可以想象联想,如“灵感带给我机遇”,创造一个偶然发现的神奇故事。
四、本卷的特点
(一)基于立德的人文价值追求
本卷遵循课程标准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的价值追求。
1.注重文化素养考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对“文化自信”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理想境界、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既是语文教育的使命,也是语文评测的重要任务。2022年语文中考试卷有效渗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家国自豪感,传承红色文化、树立崇高理想,关心时代和社会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语文试题独特的育人功能。
(1)滋养家国情怀,激发家国自豪感
试卷中选材厚植家国情怀,能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家国自豪感。例如文言文这一题组指向学生古诗文阅读素养,通过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学习提升学生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本题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与晏尚书》为考查文本,在阅读中设计了对范仲淹“先忧后乐”抱负的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感受先贤志士的胸怀抱负和人格魅力,进一步滋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家国自豪感。
非连续性文本的梳理单,通过综合分析两则材料,概括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的原因,进而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及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信心。
名著阅读专题探究中小情境的设计,选择概说宋江或武松的一个情节,是经典人物的聚焦,关联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显露人情世故等作用,皆可探究,从银子的货物属性到其中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实践基础上点面结合,了解古人生活,感受古代文化。
(2)积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血脉
拓展对传统文化考查的深度,让学生体认古圣先贤的雅趣智慧与高尚情操,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例如文言文第10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积淀传统文化,在古诗文中传承中华民族血脉。传统文化往往渗透在流传已久的名言警句中,这些鲜活的句子因其文化积淀、思想内涵而广为流传。有鉴于此,第12题采用赏析古诗文经典名句的学习形式,通过批注名句、思考启示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经典诗文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进而让学生学习古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胸襟。
小说阅读就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解,“鹤”是个充满神奇与想象色彩的意象,象征高洁、端正、吉祥、福寿、长生、自由、志向高远……小说阅读以“鹤骨笛”和“鹤”为线索,讲述少年成长的故事。第21题通过助读材料,拓展了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风。
名著阅读【聚焦典型】取自经典回目(拳打镇关西)中的典型人物(鲁达)的典型事件,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回目。鲁达身上明辨是非、救人为难的精神,体现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第22题学生在联系材料概括过程中,基于主要人物和典型情节,完成对名著经典内容的再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从古典名著中汲取养料,培养核心价值观。
2.回应重大时代主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试卷都在努力挖掘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促进其心灵成长,使其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小说阅读中无论是坚强、懂事的一鹤,还是潜心钻研的父亲,亦或是深明大义的母亲、热情善良的货站老板,都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基于综合的情境设置
追求综合学习的宗旨是把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为了有效地实现迁移,需要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需要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是社会生活情境、个人阅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综合。情境命题已成为命题的自觉行动,情境的范围由个别试题情境到专题板块情境到整卷主题情境,情境的类型由学科学习情境到个人成长情境到社会生活情境乃至多种情境综合运用的多元情境,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
  1.以核心素养为纲,优化情境命题合宜路径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试卷能自觉统筹兼顾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情境的融合建构,积极探索素养立意的情境命题合宜路径。构成中观的“专题任务情境”。在任务情境中,又设置系列微观“情境小问题”,具体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宏观主题大情境衔接统编教材人文主题、校园学习或社会生活,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观任务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微观情境问题考查学生运用语文要素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命题情境,形成了“主题宏观情境—专题任务中观情境—考查问题微观情境”的情境命题合宜路径,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发展和落地。例如命题第3-6题,创设了“我把艾青的诗读给你听”朗诵活动这一宏观情境,以制定方案、讨论朗诵、设计海报、制作奖品为专题任务中观情境,进而以完善方案、参与讨论、设计海报为考查问题微观情境,建立起诗歌朗诵学习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2.创设真实情境,突显命题测试实效性
测试情境的主要价值和功能是缩短测试任务与学生认知的距离,提升学生参与测试任务的积极性,进而有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
试卷设置的情境主题、任务背景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经验,使学生自然地成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激发其探究问题和写作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命题第3-6题,创设了“我把艾青的诗读给你听”朗诵活动这一文学体验情境,建立起诗歌朗诵学习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又如命题第13-16题,创设了“创新·未来”的主题班级活动,通过分组搜集资料并进行汇报,联结了“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大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名著阅读的题目设计上,注重情境化任务的设置,以学生自主探究“小银子•大乾坤”专题活动贯穿本部分题目。阅读方法上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典型事件的关注、概括、理解、体悟和思考。
3.锚定核心知识,促成对语文能力的深度考查
在真实情境的创设中,情境试题自觉锚定核心知识或大概念,统摄专题任务情境中题组的设置,使学生在进入试题情境时有发现、探究的冲动,进而在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迁移中,展示言语实践能力。这可以促成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使其达成对语文的深度学习。例如命题第3、4题,在“我把艾青的诗读给你听”朗诵活动这一情境统摄下,以制定方案、讨论朗诵为载体,指向活动方案设计、讨论、朗诵技巧等核心知识,让学生在设计方案、讨论朗诵中通过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训练其言语实践能力。
文学类作品阅读能较好地体现对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选择的文本能为语言、审美、思维、文化活动等提供相应的体验参与情境。在个人体验情境中,能否锚定大概念与核心知识,直接关乎测试任务及题组的考查价值与效果。
(三)基于素养的阅读策略追求
本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篇小说的特点,从情节梳理、文本形式、叙事视角和小说主旨四方面设题,利用文本提供的线索,对情节的因果联系、编排的设计用意、叙事的视角选择、主旨的多重意涵合理地进行补充和推测。注重引导学生从读懂一篇文章到学会读懂一类文章,具有阅读技巧的示范引导性。引导学生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会将课堂内习得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题抓住《鹤骨笛》这篇小说的特点,从情节梳理、字词鉴赏、人物鉴赏、分析环境描写和小说主旨个五方面设题。17题利用文本提供的线索,从两个视角梳理故事的情节。18-20题依据小说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设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从一个字,一句话来揣摩文章的内容,人物的形象。注重探究性,20题探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1题探究“一鹤”名字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超越字面内容,进入深入的思考。
命题组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一个成熟的读者能同时存有两种不同的认知视线,其认知领域始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阅读的直接对象——读物的认知;其二,是对自身阅读过程的认知。本卷聚焦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关注的是由阅读过程的认知走向读物的认知,是过程的延展和方法的彰显,这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也是统编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训练的要求。
(四)基于精准的评价标准追求
本套试卷是追求基于精准的评价标准追求,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命题。例如新课标对古诗文学习标准如下:“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理解、积累、感悟和运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审美品味和文化自信。学业质量评价要求学生“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命题以此为依据,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比如第10题属于综合选择题,四个选项分别指向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内容理解、语言欣赏与审美品味、古文断句读等知识,与课标所提及的诵读、理解、感悟、运用极为匹配。
本卷中作文的命制也是凸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在命题思路上,引导学生发挥创意、主动表达、表露真情,通过四个词语多样形式的组合,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感悟、自主表达的能力。在形式上,半命题,给两个横线的形式也富有创意,激发学生的言说意愿。
首先审题立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四个词语,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谈到的,四个词语,角度多元、维度多位,组合多变,但都是指向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
其次选材构思。本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联想想象,在表达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选择。具体看,学生可以记叙成长故事,如“汗水带给我机遇”,讲述一段勤奋努力带来机会的故事;可以议论抒情,如“知识带给我灵感”,就知识和灵感的关系发表见解;可以想象联想,如“灵感带给我机遇”,创造一个偶然发现的神奇故事。这样的设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作文,明了往哪方面努力,将作文评价的笼统内容变成可以量化的分类分层的指标,使写作过程外显化、程序化、策略化,体现语文考试评价的科学合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五、学科教学及备考建议
(一)研究“新课标”
把握考试变革方向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应该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握好考试的方向。
(二)正确掌握好试卷难度。
试卷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65至0.75之间,题目更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语文教师应正确合理地梳理初中阶段的“必备知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正确掌握好难度,不要在“偏题”“怪题”上耗时间和精力。
(三)关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合理梳理“必备知识”,有效提升“关键能力”。中考考查的是“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以及两者背后的“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我们应和初三学生一起合理地梳理必备知识,并且以学情为基础引导学生自我归纳与突破,发现知识的“盲区”和“误区”,引导学生自我突破“盲区”和“误区”,切记“满堂灌”“一言堂”。同时,要关注“识记”“理解”“分析”“表达”“鉴赏“探究”等关键能力的提升,通过精选符合学情特点的经典试题,有效地突破关键能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2022版山东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卷
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变化
2022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考试说明检测新变化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
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考试说明及样题
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1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考试纲要
2021年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三地联合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1年河南省中考考试说明及2020年对比
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0年河南省中招语文命题说明
2020年重庆市语文中考说明
新疆2020年中考语文考试对比说明
2020年宁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命题说明
2020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考试说明
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解读说明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及新变化
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学科说明
山东省济南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含样卷)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暑假初三语文教学大纲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辽宁省锦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考试说明
广西柳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9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及样卷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及样卷
山东省德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山东省日照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9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大纲及样卷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考纲(含样卷)
2018与201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详细对比列表
201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湖北省孝感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辽宁省大连市2019年初中毕业与升学学科学业语文考试说明
2019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
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说明
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语文试卷
2018年重庆市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及考纲对比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