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蒋巍《梦回冰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蒋巍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03-17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梦回冰城 蒋巍
    一节抽屉从时光深处拉了出来。
    清蓝的松花江恋恋地流向远方,许多记忆如童年时挂在脖颈上的钥匙,发出清脆的响声。那时,哈尔滨立着许多教堂,天空常有钟声远近回荡,有的教堂还有唱诗班,后来哈尔滨被誉为'音乐之城',底蕴就源于此吧。街上有来来去去的俄罗斯妇女,严冬时也穿着翻毛皮裙和蕾丝长袜,我很奇怪她们为什么不冷。天气好的时候,在街头的墙角偶尔能看到一个俄罗斯老头动情地拉着手风琴或小提琴,脚边放一顶礼帽,里面有一些零钱。还有响着当当铃声的红色有轨电车、运送客人的黑色轿式马车、整齐排列在街边的人力三轮车。每到周末,母亲到幼儿园接我,我都吵闹着要坐大马车回家--那时我就喜欢高大威武的骏马,从此画马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那时,我不知历史也不懂风景。后来我才知道,'哈尔滨'是满语译音,意思是'晒渔网的场子'。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帝国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成为松花江畔的一个重要站点人烟才渐渐利密起来。那时的工具只有铁锹,铁锹也是民工的饭碗。燕山雪花大如席,东北雪花大于天-哈尔滨就这样落生在一朵大大的雪花里。之后,被十月革命吓跑的沙俄贵族和白军军官,“二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驱赶的欧洲犹太人,纷纷逃到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避难,他们的人数甚至占到哈尔滨人口的一半,很多人终老于此。与此同时,大东北肥得流油、号称“插根筷子都发芽儿”的黑土地,吸引了关内数十万、上百万“闯关东”的移民,以至于街上到处响着大嗓门儿的山东话。哈尔滨渐渐有了满天星光和万家灯火。
    家乡,犹如童年时看的第一本小人书。直到你把自己看大了看老了,小人书还是那样经典。哈尔滨这本小人书上画着什么呢?哦,我一直记着南岗区那些尖顶的红铁盖、绿阁楼,那些黄院墙、半圆窗的一幢幢洋房,老道外那些巴洛克式的青砖楼、有着长长回廊的大杂院和院中用绳桶提水的老井。还有道里区那片阔大的平民区地德里,俗称“偏脸子”。细细一想,这个称谓多丑啊——当然也透着哈尔滨人天生的幽默和自嘲。当年,这里棚户连片,过道逼仄,雨天泥浆满地,冬天冰冻路滑。我家当时在环境较好的电车街,但升初中时我被分到地德里的二十九中学我和梁晓声同校,我初三,他初一。我的印象里,那时的晓声瘦得像豆芽菜,话不多,不过一双眼睛精光四射,进校就追求同年级的一个“校花”——我的妹妹,可惜未成。许多年以后,他在中国作协的一次研讨会上说:“正是蒋巍妹妹对我的无情打击,逼我走出了‘偏脸子’。”全场哄堂大笑。
读初中时,我的俄语老师是一位优雅的俄罗斯妇女,是她教我背诵了普希金的许多抒情诗。1964年,我考入省重点中学哈三中,不久一篇作文被省电台选中播出,学校还在门厅贴出通知,让全校学生收听,这真让我心里乐开了花!那年的国庆之夜,我和院里的一群伙伴欢快地拉起手风琴,在中央大街手拉手围成圈,尽情地唱着跳着舞着,引来满街的人潮和欢声,其中有很多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少年。后来,我到了北大荒,一位回哈尔滨探亲的同学带来一瓶红酒,我用牙齿砰地一声掀掉瓶盖,把少年时的记忆含泪一饮而尽。
   我以为,哈三中给予我的最大馈赠,就是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展示个性的勇气。我学会了滑冰、游泳,学会了打篮球、排球、冰球,我和队友还得过全市中学生冰球比赛冠军。后来当了作家,可以周游全国了,我只身一人,游过黑龙江、嫩江、松花江、长江、珠江,曾在江流中救过一位上海女知青。我还游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就是没游过黄河,因为'跳进黄河洗不清'。一个傍晚,我在辽宁兴城游海,游着游着竟然看不到陆地了,吓得我魂飞魄散,赶紧往回游,终于看到了远处的一抹黛绿。哈尔滨一向出好嗓子,我也有。有一次跟着中国作家团参加欧洲笔会,我放声高歌一曲《我的太阳》,征服了各国同行和当地大学生。一位法国女作家对我说:“蒋先生,谢谢你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风貌,这个美好的夜晚属于你!”同行的陈忠实高兴地向我伸出大拇指,指间夹着他那呛人的廉价雪茄烟。
    众所周知,哈尔滨最迷人的是著名的中央大街:整条街用圆润的面包石铺就,两边排列着欧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我看来,中央大街就像是哈尔滨的金手指,由犹太人建的造型华美的马迭尔宾馆,就是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
    必须提及我对家乡的一个小小贡献。1985年,时在哈尔滨日报社工作的我,与同事们一同为哈尔滨起一个别称,有人提议叫“滨城”,有人提议叫“江城”,最后我主张叫“冰城”——因为这才是哈尔滨最亮丽的特色。后来,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很多游客都选择在冬天来到冰城哈尔滨观光,那些高大壮丽、晶莹剔透的“水晶宫”,那些千姿百态、充满奇思妙想的冰雕雪塑,绝对是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风景。
    于今,我已离开家乡三十年。回想去过的世界各地,无论景致多么美好,都不过是我人生旅途中匆匆停留的驿站。唯有冰城哈尔滨,唯有母亲一次次含泪送我的那个路口,才是我心中永远地依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哈尔滨之所以被誉为“音乐之城”,与当年城里有许多教堂,以及教堂所拥有的唱诗班不无关系。
B.哈尔滨人天生拥有幽默和自嘲的特点,这一点从他们给道里区的地德里取名为“偏脸子”可以看出。
C.作家梁晓声在初中时追求作者的妹妹,没能成功,梁晓声后来提到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但他遭到了大家的嘲笑。
D.哈三中是作者的母校,这里培养了他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展示个性的勇气,是母校给他的最大馈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一句“一节抽屉从时光深处拉了出来”独立成段,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表达新颖独特,吸引读者兴趣。
B.文章善用细节表现人物,描写作家陈忠实,“指间夹着他那呛人的廉价雪茄烟”的细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作者擅长形象化描写,比如描写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时,将其比作金手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极为传神。
D.文章后面作者特意写了自己对家乡的“小小贡献”——主张哈尔滨的别称叫“冰城”,可见对家乡的深爱。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4分)
9.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梦回冰城'的好处。(6分)

 

答案:

6.C(“但他遭到了大家的嘲笑”表述错误,原文“全场哄堂大笑”是众人对梁晓声风趣的话语的回应)
7.C(比作金手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的不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而是“马迭尔宾馆”)
8.①运用拟人和比喻,'恋恋地'描写了河水有情有义,将'记忆'比作'发出清脆响声的钥匙',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形象化了。②将客观的环境描写融入主观的个人情感,移情于物,形象自然,鲜明生动。(每点2分)
9.①标题文采斐然,'梦回冰城'中'冰城'代表作者的故乡哈尔滨,'梦回'表明人不在故乡却一心盼望回故乡的心绪,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②标题统摄全文,全文围绕对故乡的回忆陆续展开,所写内容虽十分丰富,但都围绕标题来行文,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③标题言简意赅,既点明了文章关于故乡的内容,又传递了回忆和怀念的浓郁情感。(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鲁迅《非攻》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艾芜《锻炼》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童《拍照》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童《小偷》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童《人民的鱼》阅读练习及答案
许心龙《红薯,红薯》阅读练习及答案
芥川龙之介《矿车》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阅读练习及答案
蒋子龙《平凉之地》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晓风《错误——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阅读练习及答案
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铁生《我的轮椅》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敏《细腰楚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巴金、曹禺《家》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殷夫《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庄因《母亲的手》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白羽《扬着灰尘的路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泰格特《窗》、《谈逆向构思法》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复仇》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福泉《掌勺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亨利《艺术良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乔叶《老家这个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臧克家《镜泊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出关》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丁玲《有事就不能瞒他》阅读练习及答案
屠格涅夫《白净草原》阅读练习及答案(俄罗斯)
《呼兰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阅读练习及答案(俄罗斯)
赵国洲《雪落无声》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