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下 >>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4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06-09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
  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_ _ _ _ _ _ _ _”。(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_ _ _ _ _ _ _ _ _。”(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_ _ _ _ _ _ _ _ _。”(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_ _ _ _ _ _ _ _ _。”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送别诗)
   寒   孤
   冰心 玉壶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ppt课件2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ppt课件1
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ppt课件3
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ppt课件2
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ppt课件1
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芙蓉楼送辛渐》ppt课件2
《芙蓉楼送辛渐》ppt课件1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