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九年级上 >>《故乡》 >>
《故乡》《孤独之旅》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12


《故乡》《孤独之旅》
 
二. 重点、难点:
《故乡》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4、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孤独之旅》
1、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等。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新课讲解:
(一)《故乡》
1、小说的知识:
(1)什么是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2、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3、背景简介: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4、字词:
阴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鹁鸪(bó)(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缩       寒噤(jì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xíng)
 
5、课文分析:
通读初知
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  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深入剖析
(1)闰土形象分析: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
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  滔滔不绝——活泼机智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
(2)杨二嫂形象分析: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通过对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婪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3)环境描写:
2段: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渲染了萧索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12段: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烘托了“我”快乐的心情。这是 “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4)“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回故乡——急切        见故乡——悲凉 
忆故乡——沉重、忧愤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见闰土——兴奋、惊异
离故乡——气闷、悲哀、希望
(5)难句理解: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③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④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2>“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②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③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④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③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④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整体把握
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二)《孤独之旅》
1、字词:
闹(xī)      食(mì)       除(qū)      (yōng)
儿(chá)    破(chuō)   逗(liáo)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课文分析:
整体感知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入剖析
(1)人物形象分析——杜小康
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P88.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P89.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P90.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P91.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P92.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P93.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P94.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2)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P88.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P89.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P90.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P92.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基础:
1. 给画线字注音:
(      )    然(       )  骨(      )    笑(     )  
夷(     )     恣睢(      )   破(   )       逗(    ) 
 
2. 填空:
①《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
② 《故乡》一文着意于一个“变”字,运用               的手法体现主题。
 
3. 依课文内容填词:
①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②母亲早已     着出来了,接着便     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③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
④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          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          而生活。
⑤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   
4.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
A、“希望”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它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
B、“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C、因为“希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无所谓无。
D、闰土和“我”的友谊已不存在,“我”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了。
 
5. 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B、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6. 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对文段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
B、表现了“我”见到闰土时既震惊又悲凉的复杂心情。
C、表现了“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的无奈心情。
D、表现了闰土对“我”与他之间友谊变化而难堪悲凉的心情。
 
7. 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昨天,我准备好了考试必备的笔、橡皮、尺和文具。
B、距离申办2008年奥运会表决还有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C、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D、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答题:
1. “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 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
                                                                           
 
4. 《故乡》一文中,回忆中的“故乡”富有生机,带有梦幻的色彩,而现实中的“故乡”却是另一番景象,请你勾画一下你想像中的故乡。
                                                                                                                                                       
 
三、阅读:
文段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故乡》是一篇             ,选自《             》,作者           ,原名                      人。
 
2. 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
    A. 所见所闻     B. 心情感受     C. 留恋之情     D. 离愁别绪
 
3.  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4. “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文段二                      
一个老人的最后情感
    出乎意料地收到墨痕老师的一封信,信很短,正文仅一句话:
    5月16日是我的七十寿辰,盼你们三个能来老朽的寒舍小聚。
    墨痕是我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我没有理由不回去看望他老人家,何况又恰逢他的七十大寿呢。
    墨痕老师信中提到“你们三个”指的是:我、麻秆和锅肚。当年我们三个是墨痕老师最器重的学生,也是到目前为止从那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最光宗耀祖的三个人尖尖。都上过大学,之后都分配在县里工作。如今我是一个暂时不太出名而将来必定大名鼎鼎的作家,麻秆成了一个整天忙着向学生收取各种材料费或辅导费的高中教师,锅肚运气最好,当上了一个以吃喝玩乐为己任的局长。
    我把墨痕老师来信的事通知了锅肚。锅肚在电话里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我,老师为啥只给你写信呢?紧接着又莫名其妙地干笑了几声,提高了嗓门说:没问题,准时回去,给老师献一千块寿礼!
    我又给麻秆拔了电话,并向他转述了锅肚对我说过的话。麻秆对回去看望老师没有异议,只是一而再再而三追问我:非得给老师送一千块寿礼吗?
    我们三个乘上一辆崭新的“奥迪”,那是锅肚的专车。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锅肚在我们赶往老家的一路上,总是牛气哄哄地大谈特谈他这几年工作如何出色,县里的大头头们对他又如何赏识之类的话题。麻秆则窝在一边不声不响,偶尔插两句嘴,也像放小屁似的,显得底气不足。
    远远望见老家村落的时候,麻秆突然抖着手紧紧握住锅肚的胳膊,颤着声儿说:锅、锅、锅肚局长,咱们,咱们非要给老师送、送、送一千块寿礼吗?
    锅肚凝眼瞅了麻秆一阵子,又歪头扫了我一眼,打着哈欠说:得啦,我看这么办吧,我再多拿一千,两千块,算咱们三个共同给老师的礼钱,这样行了吧?
    麻秆乐得差一点拍了巴掌,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停了一瞬,又柔情似水地说:“谢谢局长啦”。
    我沉默不语。说老实话,我有点瞧不起麻秆,也有点瞧不起锅肚。
    眼前是我们当年就读的沟坎小学。我让司机停了车,走了下来。麻秆和锅肚不知我要搞什么名堂,先是坐着不动,过一会儿,也走了出来,各自面朝野地撒了一泡小尿。
    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我深深地懂得收集素材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收集创作素材。这是我积极主张回来看望墨痕老师的内在原因。同样道理也驱使我兴冲冲地走进母校残破的大门。
    一切都跟童年的记忆相距甚远,这种反差使我心里不太好受,但同时也有了些兴奋:学校的操场凸凹不平,零零落落地生了些杂草;挂着一截锈铁轨的歪脖树,不知何年何月枯死了,以一种别扭的姿势,静止在那里,看不见一个学生,更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苍灰的校舍像个久病的老人,随时有倒下去的可能;几只麻雀从教室已经没有了玻璃的窗户“啾”的一声弹出来,一直弹进蒙蒙的天际……所有这些都将在我以后创作的小说里再现。
    满头白发而又非常瘦弱的墨痕老师,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去学校看过了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嗓音低沉地说了第二句话:校舍成了危房,学生已经停课两个多月了。
    我没说什么,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麻秆和锅肚也没说什么,都沉默着。
    墨痕老师目光缓慢地从我们三个的脸上扫过,轻轻叹了一口气。
    墨痕老师招待我们的是大饼子小葱拌豆腐。我们都很吃惊,之后又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假装吃得很香,饭桌上的气氛很沉闷,也很压抑。
    临别时,锅肚掏出了两千块钱,墨痕老师坚决不收。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外,他再也没说一句话,只是连续不断地轻轻叹气。
    两个多月后,我又收到墨痕老师的一封信,信中的话犹如利刃穿透了我的灵魂,让我脊背一阵阵发凉:
    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我早已病入膏肓……你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不能强迫一个成年人去关心他童年的摇篮……我只是为自己感到羞愧,我培养出了三个有出息的学生,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好人啊……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老(    )  气(    )  校(    )  膏(    )
 
2. 为什么说我们三个是“最光宗耀祖的三个人尖尖”?
                                                                               
                                                                               
 
3. “我兴冲冲地走进母校残破的大门”是为了                                   
                                   
 
4. 文中对校园景象的描写非常细致,这样写的好处是                              
                
 
5. 墨痕老师做寿,其本意是什么?
                                                                             
 
6. “有出息的人”和“好人”有什么区别?
                                                                             
 
7. “临别时,锅肚掏出了两千块钱”,墨痕老师为什么坚决不收?
                                                                          
 
 
 
 

【试题答案】
一、基础:
1. 略。
2. ①《呐喊》,小说,鲁迅,周树人,“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②对比。
3. ①横。②迎,飞。③缚,拉,罩。④展转,麻木、恣睢。⑤窜。
4. B       5. C         6. C         7. D
二、1. 略。
2. 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
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
3. A、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4. 略。
三、阅读
文段一
1. 略         2. B
3. (1)奔波、劳碌。  (2)辛勤、劳苦。    (3)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4. 对现实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
5. 突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文段二
1. xiǔ  fēn  shè  huāng
2. 都上过大学又都分配在县里工作。
3. 收集创作素材
4. 为下文写墨痕老师的愿望做铺垫
5. 希望三个最有本事的学生能为母校做些什么。
6. 就此篇小说而言,“有出息的人”指有事业、有成就;而“好人”则指善良、有爱心、不忘本。“有出息的人”却未必是个好人。
7. 这钱是学生给老师做寿的,而学生却不肯为母校做贡献,这是老师所不能接受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故乡》导学案7
《故乡》知识点
《故乡》教学反思2
《故乡》表格式教案2
鲁迅《故乡》学案6
《故乡》说课稿3
荷尔德林《故乡》教案1
《故乡》教案16
《故乡》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版)
《故乡》教案15
《故乡》教学设计14
《故乡》表格式教案(3课时)
《故乡》教案(3课时)
《故乡》导学案5
《故乡》讲学稿
《故乡》导学案4
《故乡》字词归类复习
《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故乡》学案2
《故乡》高效导学案
《故乡》学案
《故乡》教案12
《故乡》课文解析
《故乡》导学案2
《故乡》导学案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
鲁迅《故乡》——“没有春天的故乡”导说课例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
淡妆浓抹总相宜——《故乡》素材化用例说
《故乡》写作背景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