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中考试卷 >>历届中考试卷 >>青海省 >>
2007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1-04


2007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7年青海省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此命题在注重语基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总之,06年张掖市中考语文试卷颇为新颖且有创意,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思考与研究。
  一、试卷结构及难易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格式规范。共分五个板块,即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写作。题型安排以主观题为主,分为说话、填空、卡片、组文、解释、翻译、写作等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2、难度分布: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容易题约占60%;稍难题约占30%;较难题约占10%。由于试卷中语言评析第4、10、13题、综合性学习23、24题,使本试题的难度有所提高,从我校学生完卷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而优秀率偏低,所以本试题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命题质量分析
  1.注重积累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
  试题的积累运用部分包括古诗文的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字词基础等内容。注意考查的能力梯度,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设题。例如,第1-3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又引导理解了“婵娟”和“汗青”两个词语特定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第7-8题是仿句题和扩展题,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第7题仿写题在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联想想像能力,第8题确定话题中心及话题范畴,考查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试题选择性、开放性强,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收集和处理信息,并根据所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试卷中的第8、17、22、24题,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注重体现人文性,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试题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充满时代气息。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天路之旅》这篇散文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体现青海地域特色,展现黄河风景的文化底蕴,有利于让学生将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结合起来,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人类能征服自然,让学生既有壮美的享受,又让他们领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悟。作文真正淡化文体,今年以“走进”为话题,体现了特定的人文关怀,真正落实了“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的作文命题原则。这些选文及题目人文性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文言文注重考查自主鉴赏水平
  本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既考虑到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在题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首先,另辟蹊径,考查考生的自主鉴赏水平。如第21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这种命题形式打破了以往由命题者规定内容,考生被动“欣赏”的局面,给了考生阅读的自主权。其次,对比阐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如第22题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观点与孟子“人和”的观点相对比,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5、综合性学习最新登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第23题贴近生活,尝试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有利于考查学生接收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第24题从生活最常见的广告语出发,侧重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这两个题目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生活当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的要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今后的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与往年同类试题相比有一定的突破。
  6、印刷质量较好,但试卷字体略小,影响视觉效果。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以上对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分析,我们感觉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对我校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点。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底子。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贵在坚持,坚持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育,培育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每年的复习阶段,都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为学生梳理、总结阅读题的答题规律,而这一规律主要呈现在答题的技术层面,悖离了阅读的规律,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将得分技巧转变成了失分因素。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切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切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总之,今年青海省所命制的语文试卷在内容、形式与要求上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有了多方面的突破,这无论在评价功能上,还是在教学引领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青海省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7年青海省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此命题在注重语基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总之,06年张掖市中考语文试卷颇为新颖且有创意,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思考与研究。
  一、试卷结构及难易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格式规范。共分五个板块,即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写作。题型安排以主观题为主,分为说话、填空、卡片、组文、解释、翻译、写作等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2、难度分布: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容易题约占60%;稍难题约占30%;较难题约占10%。由于试卷中语言评析第4、10、13题、综合性学习23、24题,使本试题的难度有所提高,从我校学生完卷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而优秀率偏低,所以本试题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命题质量分析
  1.注重积累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
  试题的积累运用部分包括古诗文的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字词基础等内容。注意考查的能力梯度,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设题。例如,第1-3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又引导理解了“婵娟”和“汗青”两个词语特定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第7-8题是仿句题和扩展题,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第7题仿写题在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联想想像能力,第8题确定话题中心及话题范畴,考查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试题选择性、开放性强,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收集和处理信息,并根据所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试卷中的第8、17、22、24题,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注重体现人文性,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试题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充满时代气息。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天路之旅》这篇散文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体现青海地域特色,展现黄河风景的文化底蕴,有利于让学生将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结合起来,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人类能征服自然,让学生既有壮美的享受,又让他们领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悟。作文真正淡化文体,今年以“走进”为话题,体现了特定的人文关怀,真正落实了“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的作文命题原则。这些选文及题目人文性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文言文注重考查自主鉴赏水平
  本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既考虑到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在题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首先,另辟蹊径,考查考生的自主鉴赏水平。如第21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这种命题形式打破了以往由命题者规定内容,考生被动“欣赏”的局面,给了考生阅读的自主权。其次,对比阐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如第22题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观点与孟子“人和”的观点相对比,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5、综合性学习最新登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第23题贴近生活,尝试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有利于考查学生接收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第24题从生活最常见的广告语出发,侧重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这两个题目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生活当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的要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今后的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与往年同类试题相比有一定的突破。
  6、印刷质量较好,但试卷字体略小,影响视觉效果。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以上对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分析,我们感觉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对我校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点。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底子。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贵在坚持,坚持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育,培育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每年的复习阶段,都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为学生梳理、总结阅读题的答题规律,而这一规律主要呈现在答题的技术层面,悖离了阅读的规律,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将得分技巧转变成了失分因素。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切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切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总之,今年青海省所命制的语文试卷在内容、形式与要求上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有了多方面的突破,这无论在评价功能上,还是在教学引领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青海省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7年青海省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此命题在注重语基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总之,06年张掖市中考语文试卷颇为新颖且有创意,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思考与研究。
  一、试卷结构及难易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格式规范。共分五个板块,即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写作。题型安排以主观题为主,分为说话、填空、卡片、组文、解释、翻译、写作等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2、难度分布: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容易题约占60%;稍难题约占30%;较难题约占10%。由于试卷中语言评析第4、10、13题、综合性学习23、24题,使本试题的难度有所提高,从我校学生完卷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而优秀率偏低,所以本试题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命题质量分析
  1.注重积累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

  试题的积累运用部分包括古诗文的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字词基础等内容。注意考查的能力梯度,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设题。例如,第1-3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又引导理解了“婵娟”和“汗青”两个词语特定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第7-8题是仿句题和扩展题,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第7题仿写题在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联想想像能力,第8题确定话题中心及话题范畴,考查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试题选择性、开放性强,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收集和处理信息,并根据所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试卷中的第8、17、22、24题,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注重体现人文性,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试题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充满时代气息。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天路之旅》这篇散文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体现青海地域特色,展现黄河风景的文化底蕴,有利于让学生将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结合起来,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人类能征服自然,让学生既有壮美的享受,又让他们领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悟。作文真正淡化文体,今年以“走进”为话题,体现了特定的人文关怀,真正落实了“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的作文命题原则。这些选文及题目人文性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文言文注重考查自主鉴赏水平
  本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既考虑到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在题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首先,另辟蹊径,考查考生的自主鉴赏水平。如第21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这种命题形式打破了以往由命题者规定内容,考生被动“欣赏”的局面,给了考生阅读的自主权。其次,对比阐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如第22题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观点与孟子“人和”的观点相对比,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5、综合性学习最新登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第23题贴近生活,尝试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有利于考查学生接收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第24题从生活最常见的广告语出发,侧重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这两个题目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生活当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的要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今后的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与往年同类试题相比有一定的突破。
  6、印刷质量较好,但试卷字体略小,影响视觉效果。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以上对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分析,我们感觉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对我校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点。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底子。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贵在坚持,坚持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育,培育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每年的复习阶段,都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为学生梳理、总结阅读题的答题规律,而这一规律主要呈现在答题的技术层面,悖离了阅读的规律,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将得分技巧转变成了失分因素。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切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切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总之,今年青海省所命制的语文试卷在内容、形式与要求上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有了多方面的突破,这无论在评价功能上,还是在教学引领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2023年青海省海东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2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图片版)
2022年青海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年青海省中考满分作文:坚持,我的年度关键词、我心目中的英雄
青海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pdf版)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图片版)
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作文《_____真好》优秀范文(5篇)
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城区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2017年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青海省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青海省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作文优秀范文:假如我有...
2016年青海省乐都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2份)
青海省西宁市2016届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
青海省西宁市2016届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
青海省西宁城区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青海省中考作文《野生动物》优秀范文
青海省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2013年青海省中考优秀作文《感恩常在》范文(5篇)
2013年青海省中考优秀作文范文:感恩常在
2012年青海省玉树市中考《我要_____》优秀作文(4篇)
“生活因你而精彩”话题作文(4篇)
2012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青海省中考作文解析及优秀范文
青海省西宁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2010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西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年青海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青海省西宁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7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课改卷)
青海省课改地区200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
青海省西宁市2005年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