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上 >>《诗词五首》 >>
陶渊明诗二首《归园田居》《饮酒(其五)》 教学设计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07-17


《陶渊明诗二首》教学设计
伊通二十一中学 赵霞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在农村生活,下过田吗?欣赏过田野的风光,看过天上的白云吗?有谁能告诉我,假如你去过你觉得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  
(总结)好了,大家对田园生活各有个的看法,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感觉田园生活很纯朴,有趣,简单,对吧?老师和你们都有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古代的文人对于田园生活又会有什么感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来看看陶渊明他是在呢没看待他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的呢。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 柳 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陶渊明的生平、故事、饮酒诗和田园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 讲述陶渊明生平、故事。   
2、 陶渊明的田园诗。   
3、陶渊明的饮酒诗。   
三、朗读、体会这首诗是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另外。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  
1、 教师出示美景图片,并进行示范朗诵。   
2、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诗意。   
4、 师生共同概述诗意,品诗,朗诵。   
四、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1)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2、诗文详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五、小结(板书)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后记 :   
   
   
   
板书设计:  
   
   
饮酒 人、景、情融为一体 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   
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春望》教学反思(3篇)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3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2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4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及译文
李清照《渔家傲》预习学案
李清照《渔家傲》知识点梳理
《赤壁》知识点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
《饮酒(其五)》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
李清照《渔家傲》知识点
《饮酒》说课稿及说课课件
《饮酒》教案8
《雁门太守行》课堂实录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1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2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3
《雁门太守行》教案6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学设计2
2017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1
《春望》教案7
《赤壁》导学案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学案3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