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作文复习 >>
2015年上海市高三二模之作文题目汇总及分析以及范文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07-20


2015年上海高三二模之作文题目汇总及分析以及范文


【徐汇(松江、金山)】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1、承认局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判断并追求真相。
2、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入手:认识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分析相信自己判断的原因。
3、结合现实谈接近真相判断的重要性,

承认局限以近真相

两条长度完全不同的线段稍有不同的观测角度呈现在人们面前,百分之八十的人认定是一条线段长于另一条。这是一项著名的测试人类视角与大脑认知局限的实验。两条线段长度完全一致的真想因人所天生的认识局限而被人所忽视。

生活中,也常有人一己认定的判断却与真相相去甚远。这,亦存在于人的认知局限之中。上帝创人之初九限定了每个个体独特的局限,这一局限既赋予每个个体最独一无二的视角,但同时也阻碍了个体看到最广阔的全景。然而局限本身并不可怕,因上帝设定局限的本意便在于促使人与人将每一款不同的视角碎片拼凑起来,以得全景。可怕在于忽视人认知的局限,才能使得个人从有限的视角里看出接近无限的真相。

《金刚经》里总结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有限的,辗转于个人生活中,每当生活不顺风顺水时,人便凭借自己的一己之断,认定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但若是能够承认自己看到的生活是局限的,自己认定的判断并非准确,那才能接近真相,那便是:在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所有苦难只不过《金刚金》中的那七点。人总以为自己的苦难销魂蚀骨,但在百川不停向前奔流、日月自然交替之中,没有什么个人的苦难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在承认自己认识局限接近这一真相后,人的生活才有可能更广阔。

对于真相的判断不仅仅局限于人生真相的判断,大可以扩充至更广义、更多领域的致力于对真相的接近。若非人开始承认自己的臆断是局限的,恐怕人类依旧处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混沌之中。人可能永远接受“燃素论”的迂腐理论,而无法发现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的反应才是物质燃烧产生热量的缘由。如此人类取得进化历程中土坯的例子不甚枚举,其根源皆源于人类不畏于承认自己的局限,通过客观的判断以及个体经验的交流以达到共同接近真相的渴求。

局限是人无法回避的,但同时它也并非人所想的那般可怕,甚至,正是因为这每个个体间所固有的局限,才能推动人去无限地接近对真相的判断。也许上帝赋予个体认识局限的本意并非要阻碍人接近真相,而是希望人类能够看清自己拥有承认局限的勇气,从而在将个体之间的交流、贯通和共同努力中,以局限的视角拼出对真相最无限接近的全景。

 

拼图

你抬头看天,粗糙的边缘为你勾勒出一方天空,干净又清澈,你以为这就是一个世界,却被人笑称井底之蛙。自己眼中的世界却只是世界全景图中那样微小的一块拼图。可惜你不知自己眼界的局限,自然也就迷失在世界拼图中,远离真相。

井底之蛙的悲,在于它既缺乏完整的认知又不自知,身处困境,亦无法跳离其中。而生活中,人们亦有井底之蛙的愚,更多了一份过分自信的傲。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出于自信,然而过度的自信却只会导致盲目,使人不知并不愿承认自己的局限。黑塞笔下的《德米安》中就塑造了一个彷徨的少年的形象。主角辛克莱少年时固执地向往至善的世界,相信自己对于善的执念是正确的判断。这份自信就像每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坚持自我一般,过分夸大了主观认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比重。而辛克莱,幸运地拥有灵魂导师德米安,引领其正确地认识善恶,正确看到自我认识与世界的关系。对于我们亦是如此,即使没有灵魂导师,谦卑与敬畏之心正是我们漫游世界拼图的导引,使自己的判断契合世界,又丰富世界。

然而,当敬畏确立了我们的方向,认清了自己的局限,接近真相的判断又源于个人的全局认识。社会学家勒庞提出了“乌合之众”一说,便道出当个人认识的碎片杂乱堆积之后,会造成的社会凌乱之状。即使承认了局限,若世界的拼图只是一味碎片堆积,如此的整体仍发挥不了部分的作用,只陷入乌合之众怪圈之中。唯有全局把握,方可在局部寻找整体的统一,揭开真相隐秘的面纱。

可惜的是,少有人能正确处理好自我认识与世界全局的关系。莫不是汲汲于滚滚红尘随波逐流,抑或盲目自信,缺少清醒。实际上,我们本就是社会的成员,做世界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又有何妨?在相信自己判断的基础,揉以敬畏之心,笼以全局之观,做好世界的一块拼图。就像柴静在《穹顶之下》中说的,人会去做是因为心底有爱惜。当我们以爱惜之心,成为拼图一员,完善自身,方可拼出世界的壮阔、丰富、高远之境。

你抬头望天,听见了鸟儿们的嘲笑。井底之蛙亦可不自怨自艾,囿于局限。终有一天,将有人带你上天,去看看世界拼图的每一部分,去重新成为全景图中非凡之一。

 

鸿鹄之见于泰山

每个生命都拥有一个相对孤立的世界。我们逐渐习惯于从自我的双眼猜测世界,却总会忽略,那只能算是一片碎片。

鸿鹄环泰山三日而还,仍不一定能见到泰山全貌。春之繁茂,秋之萧瑟;晴之万顷,雨之雷鸣,都是景色的一部分。同样,我们的认识或许也一样只是冰山一角。人们何尝不感受到所知甚少,但不愿承认的理由,大多不愿示人。

不愿承认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固执。不是仅指那种性格上的固执,还包括了对于既定判断不愿深思的介于懒惰与固执之间的那种性格。曾读过一本书:“懒惰与无知有时并非毫无关联。”我觉得,与其无知,倒不如说是片面化的理解所造成的局限。如果鸿鹄立于一石曰:“吾至泰山矣。”与其说是可笑,不如说是悲哀。这种片面化的固执在阻隔着许多人认清自己片面性的同时,也会造成更多的困扰:如果说一个无知的人容易被他人鼓励,那么一个惰于思考固执己见的人,更容易被自我鼓励,而其结果,往往不可预知又令人惊悸。

不愿承认的理由,或许是因为不相信。外在的世界纷乱嘈杂,无法辨别绝对的真与假,因此很多人选择了逃避,超脱外物以静心。可我们无法学庄子垂钓,学梭罗隐居于森林的尽头,因为我们必须活着,以现代人的身份活着并奋斗着。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宁可相信自己所知的便是世界,因而免于卷入自己并不认可的各色漩涡之中。鸿鹄绕华山而曰至泰山,尤不听鸾凤之劝诫,不失笑?

而消除这种对局限的无法认识的本源,其根本之道在于我们的内心。每个个体都是无知的促进者,但与此同时,每个个体也都是知识的建构者。我们必须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来俯视,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即使仍只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然更接近真相的碎片,也是真实的判断的来源。

鸿鹄飞之越高,其见必越奇。而一个更高的视角,不仅需要包括我们自己,还需要考虑到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而这一点,必须要克服心态的懒惰与对他人的不信任。虽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曙光出现的时候。

鸿鹄游于泰山,以万丈之姿飞三日,其见必奇。

 


【闸北】
(1)命题作文。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
(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真正的人生,不只是觉得生活的怎样,更应知道该怎样生活。
1、明确人生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地生活
2、当我们追问生活赋予了我们什么的时候,更应该知道我们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与感性认识相比,理性认识更重要

 

 

 


【杨浦四区联考】
近来网上有一个流行语:晒书单。
一档娱乐节目捧红了音乐诗人李健和机智救场的主持人汪涵。节目播出后,网民要求他们晒出各自的书单。
李健:喜欢纯文学类作品,喜欢回忆录,偏爱冷门读物。
汪涵:我所有的语言灵感来自书本。
链接:李健书单:
《哈扎尔辞典》(融世界三大宗教史料传说于一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被称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李商隐诗选》
汪涵书单:《西方哲学史》、《瓦尔登湖》、《城市画报》(杂志)、《木心作品系列》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李健角度:多读点无用之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以史为鉴,可以正其身,知兴衰;要有独立的自我,不随波逐流;
2、汪涵角度:足够的知识积累是灵感的源泉
3、书单的角度:应博览群书(文学、哲学、宗教或者中外、古今),才能有广阔的知识面

 

 

 

 

 


【长宁】
毕加索说:“我小的时候我妈对我说,如果你要当兵,你最终会成为一个将军;如果你要出家,你最终会成为教皇。结果我去画画,成为了毕加索。”
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人生总要有所选择,选择之后要坚持并且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3、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青浦(静安、宝山)】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1、承认认识多元化的存在,但是要保持自身清醒的头脑,善于思考,理性认识;
2、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认识的多元化

处于信息化下的我们(66分)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肯定的声音,也不是否定的声音,而需要的是一份思考。

    面对媒体信息的轮番传播,“欣然接受”“不为所动”甚至提醒别人“别太天真去相信”。你是哪一种?其实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去思考判断是非标准。

    望眼历史,让我想起一代圣人——孔子。孔子身处那个时代,当然不会有各种媒体的轮番宣传,孔子只是靠周游各国,用一言一行地宣扬自己的道德思想,我相信历史是相似的,上述三类人肯定也存在,然而让我敬佩的是当时“百家争鸣”的盛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这当中,各流派并不完全相互肯定或相互否定,而是在思考真正价值的意义。

    而处于现代信息化下的我们,为什么会有“欣然接受”“不为所动”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的现象盛行呢?我认为无非有三点原因。一是人们不想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种惰性的问题。二是抱之以漠然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三是强势主义。盲目自负,恪守自己固有的观点还强施加于他人。而这三种原因的本质共同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缺乏一种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衔接的能力,而这是十分可悲的   

    熊培云曾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写道:“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上,电脑上,手机上全是大量的信息……”的确,信息繁多加上主流媒体宣传,这也是一种客观的世事,但是如果我们不对信息加以判断,处理,一味地接受导致我们变成无脑思考的机器;一味不为所动会对所处的生活、时代热情骤减,成为“隔离人”;一味地否定不相信很有可能被另有企图的人利用成为棋子和工具,故有冷静全面的思考,对于处于信息化下的我们是十分有借鉴价值的。

    王开岭曾言:“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我们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希望信息化时代下,无论是媒体也好,还是公众也罢,请勿忘初衷,加强判断,思考前行!

 

去伪存真(66分)

    1都说眼见为实,但在各类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的时代,人们只得通过苍白的描述和不甚主观的判断接受并过滤信息,且时常陷入某些消息究竟是真是假的车轮战中,况且在修图软件泛滥成灾的今天,眼见有时亦不为实。对此,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然则吾辈当何以处之?

    2其实,若就你长久而观之,信息化是必然的,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允许人们对于每个消息都亲临现场,一探究竟,是以媒体行业的出现即顺应时代且深得民心,像新闻快播,无论咫尺天涯,都触手可得,岂不乐哉?然而每个新事物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鲜花掌声,但也不乏质疑和批判,虚假消息肆意横行,而民众何以得知?只管跟风叫骂,恶语相面,搞得当事人可不堪言,更有甚者,从此患病,不再出山,得到水落石出,大众便呵呵一笑,不再以此为意,殊不知平白无辜害苦了一个好人。

3这样说来,面对这大爆炸式的消息,吾辈当拒之门外?万万不可!当欣然接受?亦非上上之策!依愚之拙见,对于这或真或假,亦真亦假的诱人信息,实在应去之伪而存之真,删去误导人的修饰词语,便看到这消息的真正面貌。如“依山傍水,清净怡人,远离喧嚣之所”实则可能是在偏远的郊区,交通颇不便利,杳无人烟。至于依山傍水,可能只是座人工假山加之其旁边一条水沟,香臭暂且不提,不过清净怡人倒是真的,如此方法,于其他宣传亦适用之。

4一则消息,从产生到传进大众的耳朵,其中必经多人之手,而这一双手又尽其所能绞尽脑汁去美化这消息,待到“出厂”时,早已被包裹得严严实实,面目全非,而面对这样的诱人消息,我们又何以全盘接受?我想大概是人性本善,更愿意去相信美好的事物吧。至于大众的盲目懒惰,我不愿去说,因为毕竟,人性本善。

5可善良之余,还是不免担忧,若人人信以为真,欣然接受,则哪里还有“真”可言?若人人置之不理,则社会冷漠,惟有这去伪存真之法最为实用,却鲜有人愿花这时间,噫嘻悲哉!

6时代之发展,信息之流传,是真是假,都不为人之主观意识所动,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波涛汹涌的信息之潮,捕捉那些触之有感,真实存在过的,愿你我不在其中迷失方向。

 

超越70分贝

信息时代编织起的千丝万缕将我们像摆弄木偶般操控着、被接受着、被传递着、被灌输着媒体所希望的、大众舆论所形成的信息,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少有人抽丝剥茧,更少有人用超越70分贝的声音质疑“权威”和所谓真相。

在这个白岩松口中“媒体人的世界”里,有谁在批判,分辨真相呢?我想,答案是不容乐观的,这样的人也许少得可怜。毕竟,像“疯抢碘盐”这般的糊涂事时刻都在上演,媒体人在商业利益下犯的蠢事也叹为观止,我们的思维容量也在慢慢被网络蠹虫侵蚀殆尽。

而那些明白人在冷眼看待糊涂事时,又有多少人不平而鸣?

超越70分贝,其实不难,但对于当下来说,谁来疾呼真相,更为可贵!追溯百年,在烟雾缭绕的旧中国,当所有人都活在资本主义的剥削下,当所有人都用得过且过的来催眠麻痹自己时,鲁迅走了出来,用他那饱含文人风骨的一笔一墨鞭笞着躺在黄土地上的沦陷之人,用他那沧桑的声音突破70分贝来唤醒在亡国真相前装睡的人民。当我们在歌颂周先生时,自己,却昏迷在网络与媒体编织的梦寐中!即使明辨了真相,却也揣着掖着,唯唯诺诺不敢发声,这样的中国,又有谁能唤醒?

关汉卿将自己喻作铜豌豆,如今的我们却是一颗软烂的扁豆,咽在嘴边的真相被人一捏就碎,只得吞回肚中。是否,在这个迷糊的时代,我们应当多一份担当,即使一个人的声音微弱,但草色遥看,却是一股足以撼动中国的力量。

诚然,70分贝的声音重要,但当那声音的品质就似呜呜怪鸣般时,却也是不可取的。在这个文人式微的时代,我们要说,却也更应该说得有理有据,言在理上。龙应台曾批驳,当下的“评论家”们,各个将自己的学士头衔当作《圣经》套在身上,说的话混沌而薄弱。的确,如今,“专家”参差不齐,言论乍听有理,实则皆为草包,不精也白,这更是在混水中搅了一把墨,越搅越混!可见,不平而鸣要有价值之体现,更要有现实之意义。

站在网络终端的那头,我们离真相或许遥远,但思考和辨疑却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晰,而那70分贝的呐喊,将会顺着真理顶端彰显得更为撼动人心

 

 

 

 

 

 

 

 

 


【普陀】
“对于巨人,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1、善于继承,才能有所突破去创新
2、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3、仰慕之情固然可贵,与此同时也要善于学习借鉴以提高自身

 


【浦东】
所谓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敢于于承担(不畏惧什么)也要勇于放下(畏惧什么)

何谓勇气(62分)

何谓勇气?

  我想,若勇气仅仅等同于无所畏惧,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迎来头破血流的失败?在我看来,或许勇气是游走于无所畏惧与有所畏惧之间的一种智慧。

  勇气的基础是不畏惧——之于生活,之于未来。他要求我们有一颗坚定向前的心,并用坚定的步伐踏过生命里突如其来的繁华与荒芜。这一路,或顺风,或逆风。勇者们往往相信成功之路不是最短的捷径,也并非苟且之道。七堇年说:“生活给我展现了无数张面孔,我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无所畏惧莫过于此。郁达夫、布鲁诺孔子这样的勇士更是抛弃了短暂沉重的自由,换来永恒闪耀的真理。这,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勇气。

  而有的时候,在自诩幸福美满的人群中审视并且畏惧黑暗,更是难得的勇气。我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罪”,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其本因在于“无知“。因为缺乏对于黑暗的认知和畏惧,其结果也可能是被人们赞颂的“勇气”,也可能是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彻底丧失。初生牛犊不怕虎,最后则极可能丧失虎口;同样的,清朝的闭关锁国,正是源于对西方力量的“无所畏惧”和“无知”,才导致中国长久地陷入深渊和苦难。由此看来,畏惧应是一种了解,一种触碰。

  畏惧是为了更好的战胜。真正的勇士,心中深藏着对恶、对暗、对强的畏惧,这种畏惧往往转变成了他们沸腾的动力。安妮弗兰克在她的日记中透露出对人性。对纳粹的畏惧,然而在这畏惧之中她学会了洞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勇敢,成为世界上永存的一块疼痛的喜悦。同样的,波德莱尔出于对社会底层一切罪恶的恐惧,他深入思索探求,挖掘出所有令人畏惧的事物,为就是曝光他们,战胜他们。这样的人,我们难道不该赞叹他们真正的勇气?

  然而反观今日,我们收到流行文化熏陶,勇气在我们身上失去了他应有的智慧。我们或进行着“无脑英雄式的横冲直撞,或萎缩计较着踏出每一步,或缺乏对危机的认识与思考。殊不知,因为畏惧人性的黑暗,鲁迅拿起笔与社会作斗争,因为畏惧西方的强大,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因为畏惧雾霾,柴静拿起摄像机选择斗争。这一切的一切,无疑是我们应该敬佩的、学习的。

  何谓勇气?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两者的并行,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

 

怀畏惧之心,无畏前行

畏惧一切,人会害怕痛苦而止步不前,无畏一切,人又终将会因鲁莽行事而一败涂地。欧里德说“我勇敢地怀着畏惧之心探寻这个世界。”勇气与畏惧皆不可缺,敬畏于真理、本心,而无畏于痛苦磨难,我们才能坚定前行。

然而,真正做到畏于本真并非容易。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大家,他满腹经纶,四改《中国哲学通史》,却在文革期间大受争议,面对批判与政治压力,他违心地批了“孔”,违心地进行了“自我反省”,即便饱受争议,但我认为在那段文化混乱的动荡年代,对权力、对大众的畏惧让冯友兰摆脱了敬畏原有的本真,或许,这才有了他晚年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而三修、四修哲学通史的忏悔。

以此,再关注于傅雷、老舍等大师在文革中自杀,冯友兰的忏悔显得如此真挚,这不仅是对自我本能无畏与权力的忏悔,更是对那些能为所谓真理献出生命的抗争者的尊重。

那些真正能做到畏于本真的人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早已无畏于痛苦磨难。敬于真理本心,便是他们对真理信念的贯彻与追求。常书鸿无畏于困苦条件身赴敦煌,倾其精力守护壁画国粹;梁思成无畏战争艰辛,四处奔波记存建筑精髓;梅兰芳、盖叫天能够在一次次的伤痛折磨中重新演绎一场场精彩的戏剧。正如孟子所说:困难是他所厌恶的,但他所厌恶的有比苦难更加重要的事物,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够毫不犹豫地奔向他们的归宿。

当下,人们说青年人缺少了无畏的勇气而碌碌无为。而我认为,我们所缺少的是敬畏之心,是敬畏真理、敬畏我们梦想念想,没有这样的敬畏,又何来勇气去无畏痛苦和磨难呢?

所以,怀敬畏之心,无畏地前行。我们可能终将无法成为如先前伟人那样能为真理献出生命的人,但为梦想献出我们的无畏的勇气,又何尝不可呢?

 

 


【黄浦】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1、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用联系地眼光看世界
2、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为表象所迷惑



 

 

血脉相连,永不消失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时间的潮水中激荡、洗涤,拨开时间的面纱,它们总与这个民族的精神紧紧相连。

【1,紧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切入的方式,非常实用,不会出现跑题。2,注意,很多同学有疑问,材料中的“岛屿”一词有比喻意义,在行文过程中是否需要把所写的喻体明确地写出来,我们的观点是,不需要明确地写出来,但是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心里要时时想到你的喻体,围绕着这个喻体来写。这样处理是不会出现跑题现象的。】

    岛屿矗立在海上,看似与大陆遥遥相望,然而当海水退去,它们与大陆却是紧紧相连。【总起】我们中国的京剧与国画如同两座海里的岛屿,在时间的潮水中遥遥相望去,却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紧紧相连。【两个经典的事例】抛开国画的色彩与构图,画的背后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豁达使我们为之动容;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指向中华文化中盼礼义廉耻,这些道德底线警示我们做一个正义的人。起源时间不同的两样文化在时间的潮水中历久弥新,拨开时间的面纱,这两座岛屿与我们中华的精神紧紧相连,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善意地提醒我们为人的准则与淡泊的心境,给予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事例分析,指出他们与传统中华精神的关系】

除此,当时间成为一个海洋,我们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也像是两座岛屿,潮水之下总是紧紧相连。【“除此之外”,推进文意,使文章结构更多一层次】《兰亭集序》中春和景明之时“修禊事也”是他们祈福的方式;清明节祭祀先祖是我们的表达追思的方式,踏青是对自然的欣赏与敬畏。【课本材料用得巧,用得妙!】这两座不同的岛屿,在潮水之下与中华文化中对神灵的敬重、对未来的期望,对自然的敬畏紧紧相连。生命总是因不同的思想而变得绚烂,而生命的起源却只有一个。漫漫时间的潮水中,有幸拥有一个血脉相连的牵挂是如此幸福。纵然岛屿分布在大陆的四面八方,能够在潮水之下与其紧紧相连便是一份安定。【事例分析,指出他们与传统中华精神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潮水的奔腾不息,随着海水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岛屿会与大陆的连接越来越被弱化吗?【“然而”表示转折逻辑关系,这个词的使用使得文章形成了层进式结构,论证更充分。】与大陆失连的岛屿会变得孤寂而漂泊。因此,维护这种血脉之链显得十分重要。值得高兴的是,政府给民众安排了传统节日的假期,深化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对国粹的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联系当下,先谈乐观的方面】任由海水如何拍打,岛屿与大陆在潮水退去之时总能看到它们是紧紧相连的。任由时间的潮水如何流逝,生生不息的文化总与民族精神躲紧相连。

    远方矗立的岛屿,不是寂寞的。潮水之下与大陆紧紧相连;千古流传的文化不是孤单的,在时间潮水的验证下与中华精神紧紧相连,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一起生生不息:血脉相连,永不消失。【总结全文,点材料,照应开篇。】

 

 

 

孤独之岛屿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这句话揭示的不仅仅是每个人为人处世之道,更是现代社会该如何对待那些孤独的“岛屿”的反思。

【1,紧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切入的方式,非常实用,不会出现跑题。2,注意,很多同学有疑问,材料中的“岛屿”一词有比喻意义,在行文过程中是否需要把所写的喻体明确地写出来,我们的观点是,不需要明确地写出来,但是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心里要时时想到你的喻体,围绕着这个喻体来写。这样处理是不会出现跑题现象的。】

    岛屿之所以能矗立于海上而不被摧垮,究其本质是有大陆之力的帮助。【关系】合抱之树,生于

毫末,孤独的岛屿,也是浩瀚苍穹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隅,借助大地之无穷,毅然屹立在海面

上。绾合了大陆的根基作用和自身的标新立异,岛屿成为了海面上独树一帜的标杆。

【围绕“岛屿”展开,分析岛屿能够矗立的原因。本质在于有大陆的帮助。阐述“岛屿”与“大陆”的关系。】

    如贾平凹所言:“因为弱者居多,于是造就了芸芸众生。”对于那些强者而言,正如同岛

屿一般,主动地与弱者进行分别,赢立于海上高地。孤独的岛屿并非一种与众人不同的怪异

性格,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独特自我的展现。李叔同参透尘世之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

并不适合于喧嚣的市麈,在年仅三十九岁之时,选择出家。似锦繁华的夜背后;处处有寂寞

的信徒。为了直进至人生高地,避开平庸的“大陆”,做一座沉浸于静谧之中的岛屿也未必

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紧密承接上文,引用贾平凹的名言和李叔同的事例(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结合)来详细证明分析二者的关系。】

岛屿终究是与大陆心手相连的,但它们望着无边茫然的大海,认为与大陆相隔甚远,’最终致使了它们的殒落。【岛屿的不足】余秋雨曾经感叹道:“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俨然是独直于平庸大陆的一座岛屿,然而在朦胧诗热潮的冲刷下,他的孤独无人能会。直到那股热潮逐渐褪去温度,人们重新审视起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只可惜为时已晚,才俊已逝……面对已然发生的海子事件,作为大陆的我们是否应当反恩?

【从岛屿的不足来写,推进文意。用余秋雨和海子推演开来,联系到“岛屿”和“大陆”的比喻义,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设喻,同时又丰富文章的材料】

  如若成不了那傲然直立的孤岛,是否应多给予他们一些人文关怀?是否应早些让他们明白,在他们身后仍有芸芸众生在支持着他们?

【两个问句,句式变化多样,灵活。形成质问之势。引发读者思考,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理论色彩。】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社会上甚至还存在着借众人之力达到人生

顶峰后却不再对社会心存感激,反而忘恩负义之人。正如严歌苓《审丑》中小臭儿一角,不

仅是他们个人的心智灾难,更有严重的道德失范倾向。

【视角来回现实,通过列举不社会现象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从反面提出“岛屿”对“大陆”的忽视带来的严重后果。】

踽踽独行于茫茫海水之上,与大陆隔海相望,做一座孤独之岛屿,实现独特个性的形成与事实自我的发现;但倘若做不了孤岛,为了培出一朵花,不妨做会枯的腐草,实现岛屿与陆地的共同生长。

【自然收尾,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虹口】
从前,时光过得很慢;现在无论老少都在感叹“时间去哪儿了”。
从前,大家都说“慢”是行事的基础,“慢工出细活”、“慢火炖好烫”、“细嚼慢咽得健康”;现在,人们认为“快”是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吃着速食,叫着快递,上网用光缆,手机换4G,高铁不断提速,飞机最好都是直航。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1、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但与此同时也要慢下脚步,才能有质量地行事、为人
2、时间的流逝无人能改变,快慢只在人心,要有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才能活得悠闲自适



快与慢

①  如今,“自媒体”一词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的关注。顾名思义,“自媒体”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代表自己的媒体。显然,自媒体的兴起要归功于微博、、社交网站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②  “快”,是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在街边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拿出手机拍下照片,上传至某微博,在十分钟之内,他可能就会被转发数千甚至上万次。这样快速传播的“自媒体”事例很多,譬如“七二三”动车事件发生后,最早的报道是从微薄上传播出来的。

③   然而,这一次的赢家是谁呢?

④   在我看来,“快”的媒体与“慢”的传统媒体相比,最大不同在于信息的容量。自媒体的快速,往往是建立在牺牲信息量上的。上传一张照片,发一条微博,所含信息最多也就百来个字。这对于无关紧要的小事,确也足够了。但是遇到关乎国家、世界的大事,这百来个字就不免于过于苍白。这时你若翻开报纸或打开电视,就可能会有连续N个版面专题报道,或是持续多个小时的专家访谈—这时自媒体目前无法做到的。可以这么说,自媒体满足了人们“知其然”的心理,若要知其所以然,还是得通过传统媒体。这时“快”与“慢”的本质使然。

⑤   以上所述可以说是信息容量上的差异,那信息质量上又如何呢?遗憾的是,在这场PK中自媒体更是完败给了传统媒体。其“快”的特质决定了人们在发微博时常常因快而浅于思考,使得其文字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或激愤,或消极,由此导致读者很容易被同样地感染—这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把自媒体当做唯一的信息来源,那恐怕你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思想深度的愤青。而传统媒体中,内容大多来自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或是专家的观点。不说其立场如何,至少大部分的信息是深度思考的产物。在这方面自媒体我完败于传统媒体,也是“快”与“慢”的本质使然。

   总的来说,自媒体满足了当代人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但须牢记,真正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来自于此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传统媒体的地位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快与慢从来都是相对的,如果“快”与“慢”者真的消失了,那必有更快者来取代原先的快者。而传统媒体既然在速度上处于劣势,那就应该着力于信息质量的提升。

   令人欣喜的是,当下这两种媒体形式正在相互借鉴、互相融合。网页上,在长期报道旁添加了一个滚动最新的微博资讯的栏目;社交网站上,在漫天飞舞的谣言之间渐渐多了一些极具价值的时评文字。若是能将最具价值的内容以最快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大众“快”与“慢”的统一,又何乐而不为呢?

【评论】

本文的视觉独特,紧贴社会脉搏。

本文借助“快与慢”这个话题,谈了自己对当下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与发展。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就已经占了优势。

开篇作者先单刀直入提出“自媒体”的视角,它的特点是“快”,然后再行文中从“信息量”“信息质量”两个方面逐条比较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高下,思路清晰。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若是能将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最快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达到“快”与“慢”的统一,又何乐而不为呢?收笔干净,不枝不蔓。

  这篇高分作文启示我们,高考作文立意为先,第一步思考“写什么”的问题。

 

 

 

 

【奉贤】
有人说:“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游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1、人生辛苦地赶路的同时不要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才能有所收获、享受生活;
2、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才是体验人生、品味人生,实现价值的关键
3、起点和终点的距离决定了人生的长度,但是沿途风景带来的赏心悦目,更是增加了人生的宽度,使人生更厚重。

 

 

生命的圆   59

人生有如一个圆,从生命伊始便已知道了结局。因此,生命的意义便在于这圆周上,享尽了这圆周上的旅途,才是生命的真谛。

追名逐利,不如载云而归。起点与终点固然重要,但比不上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而生命的距离不应仅用长度衡量,我们更应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扩宽生命的宽度。李健参加《我是歌手》,不仅矫正了歌手们拼高音、炫技巧的心态,而且他的不温不火、享受过程的心态让观众也平定下了那颗浮躁惯了的心。而他,亦没有像驿夫般赶音乐生涯的路程,反而放慢角度,沉淀自己。因此,所有一切对音乐的训练之于他而言并非为了某个里程碑似的成功,而是为了享受音乐的美好。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欲望多了,会使我们不由加紧步伐去追逐,却忽略了最本质的美好。不仅音乐如此,其实,任何事都是这样。

生命是种修行,除了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还需要增加生命的厚度。有的人的一生轻如鸿毛;有的则重如泰山,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特蕾莎修女便有这生命的厚度,使之有限的生命却像一盏长明灯一般发光发亮。他尊崇基督教诲,终身奉行“三绝”,并给自己加了“一绝”——决不放弃。正是这种绝对的坚持,使她成为凡尘中的一道微光,照亮了黑暗的、塞满饿殍的平民窟,为千万穷人送去福音。正是她让我明白了我可以不信奉上帝,却要坚信上帝与我们永在。

她的生命距离,让有些人本该短暂的生命距离得以延长,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看到曙光。

而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或许无能使自己丰厚,但我们在向人生目标靠齐,向人生终点迈进时,却可以慢下来,享受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惬意、赏自然界的物替更迭;而绝非只是在这人生旅途上只有一眨眼的风景,使最后的回忆只有不断赶路的辛劳。

我始终相信,只要不把自己拘泥于一隅,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冰冷的机器,不使自己的内心变成一块不会跳动的红色石头,那么我们总能在这短暂旅途上领略到美丽迷人的风景。只要偶尔地给自己些时间泡杯香茗,看本好书,专心地做一件想做的事,充分体会过程的美好,生命的宽度却终会显现。

记住,生命只是一个圆,做个旅行家沿途欣赏吧,充满感激愉悦地去拥抱那个我们都已经知晓的终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62分)

驿夫与旅行家,实如道路上的两类人,前者追赶路程,后者沿途观赏起点与终点间的道阻且长。选择成为一位明智的旅行家,我们会得到更多……   

读书的过程也是如此,正如《诗经》中所言,我们的起点是“蒹葭苍苍”的无知世间,我们的终点是“所谓伊人”的“修身养性”。而在“溯洄”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右”“跻”的崎岖。但若仅作为一位驿夫,只为功成名就,只为学历而读书,那我们便失去了“溯游”的过程与意义。所以,做一名旅行家吧,在水中,在书中,一点点积累与进取,浸泡在知识的养料中,才能充分吸收,才能充实起点与终点间的旅途。

我们如何追求这“所谓伊人”呢,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们不应因黄金而进屋,而要细细品味这屋主人所带给我们”建屋的感受“。好的作品,都是经历过,实践过笔下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的。作为旅行家的读者们,我们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不乏能体会到不同时代间、不同书所带来的体验吧!沿途经过陶渊明家门口,感受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路过格利高尔的公寓,目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对底层人民变为甲虫后也被榨取利益的辛苦;看望杨绛在”接地气“的艰辛生活中,与老王的交流过程。我们怅然过,我们怜悯过,我们愤慨过,溯洄过程中的涟漪泛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

诚然,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旅行家在自己的起点和终点中又行走过其他人的经历,从而丰富了自己,离读书的目的:修养身心、养吾浩然之气又近了一步,伊人的形象若隐若现。

同在道路中的驿夫却企图为读书的目的地逼上一条近路。其实当下这样的人并不少,为了追赶路程,所谓在短时间里提高自己的知识。市面上一些“名家论” “书评”等作品的热潮兴起,一些徒有其表的知识分子大肆苦读这类被咀嚼多次后的评书,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为读书人之荣是不可取的。在漫长道阻的过程中,此类驿夫型读书人自以为不费精力找到了伊人,却不知这水中宛在的伊人,只是一具形式上的空壳。

只有在溯洄从之后,经历了道阻且长的旅行家方才知道,我们沿途观赏的风景,才是溯游从之后,宛在水中央、这终点处的伊人之真身。

 

 

求知、审美、态度   61

有人认为我们在路上心中想到的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像旅行家似的沿途欣赏,不追赶路程,不在乎起点和终点。是啊,在多少条不同名字的路上,我们都应关注路程、沿途欣赏、淡看得失。在学术的路上,学者更应如此。

做学术应关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背上“求知”的行囊。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有司马迁知前世无通史,故致力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广游名山大川,寻访遗迹以著《史记》。今有崔永元深感国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不够,访遍欧美国家以深刻探寻转基因食品的原理及对当下社会的冲击,从而希求揭开迷雾一角,为民众带来真理的曙光。做学术,当关注此番为学的目标,在为学之路上,无论距离长短,以“求知之心”一以贯之,以求达到终点。

做学术应如旅行家般沿途欣赏,用“审美”装饰眼睛。复旦大学的何杨芳教授在不久前成功重走玄奘之路。这一看似与学术相差甚远的行为在遭记者提问时,他只是淡然道一句:“为审美,学术的审美。”是啊,学术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视科学、艺术之美,审视人性之美,审视真理之美。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这场学术之旅,则沿途便是树上开花,黑夜生光,处处都是美感与灵光的闪现。

做学术应从容为学,淡看得失。学术是与“汲汲而求”无缘的。前日,易中天曾说要用5年的时间重写中国史,试问吕思勉先生用尽毕生心血写尽一部《中华史纲》,5年是否操之过急了一些?学者应从容为学,淡看功利,甚至成就,只求宗璞笔下的“可总是为人类日后的光辉事业做了点积恩吧。”从容、勤恳地为学,才能像江水成河流一样使真正的学术流淌出来,散发出时间研磨、淡泊浸润后的悠香。

做学术,应有求知之心,审美之意,然后以一种从容、淡泊的态度一以贯之,才能做出真正的学术。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于敏娜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被物欲纠缠不清的现代学术界,重提学术的“求知、审美、态度”这一议题,怕是不为多余。

最后,鲜花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在路上

有人说,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在路上。

前可眺望远方,后可蓦然回首,而最妙的便是一颗赏沿途之景的心。

是以,人的确不应为起点、终点而束缚,更应体验微妙的路途感,经历生活种种。可到头来,人终是被束缚了,被那些所谓的目标死抓,更无暇顾及周遭。常言,人生当化为一个个目标,唯有此,方有动力前行。话固然无虞,但目标分多了,细化了,人生也似乎成为了其集合罢了。匆忙而惘然,人生的意义抑或注定于起点、终点的跳跃式循环中吗?

我不想如此,世人应当拒绝如此。

故而我青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前期准备的繁琐,也没有旅行末的草草收尾。可现实往往是,人们拍照留念,留念拍照,既而也就没有然后。一草一木皆成背景,没有点滴的感动和倾心。这样的旅途带着一份仓促,和掐头去尾的结果成为了多数人生活的缩影,可是人生真的有起点和终点?

未必,生不一定是开始,死亦不是结束。姚贝娜纵然人生短暂,却也分外精彩。他从未在意何谓始何谓末,人们也并未认为死便是其终点。感受,追逐,这是其短短三十载的全部,没有刻意的追求和忽略的过程。

所以,没有了起点和终点的人生剩下的只能是不断在路上的体验。故而,我喜欢蔡澜,这个活的简单纯朴却够鲜活的凡人。兴致来便决心开餐厅,想吃了便捣腾自己的虾酱生意。他从未刻意为自己设下劳么子的起点、终点,却也有滋有味地过完大半辈子,成了令人艳羡的美食家。因此,体验生活并不是荒废和毫无目标,相反,人生有时会过得更加精彩。

而在路上,不仅能让你体味这世间的种种,亦可以带来自省与挑战。没有了所谓目标的错失,你可以更坦然地回顾过去;没有了前方硬性的目标,你可以更持久地追寻远方,而不是一次次抵达后的懈怠。

在路上,不仅能让人们回归最真实的生活体验状态,更能保有对过往和未来的解读。没有起点终点的未来并不意味着茫然,而是坦然和洒脱。

在路上,寻找更好的自己……

 

 

 

 

闵行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从事物大的方面来看它的大,那么天下万物都是大的;从事物小的方面来看它的小,那么万物都是小的。

1、  大小决定成败

2、  要用大小相结合的眼光看待世界

3、  细节决定成败

 

 

大小决定成败

 

庄子曾说,从事物大的方面来看他的大,那么天下万物都是大的;反之,世间万物都是小的。大亦或是小,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大还是小,往往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走向。因此,选择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方面看待事物,牵连着最后的成败结果,更需要我们去细细斟酌。

细节上的小错误,从大的方面去看,更能引起人的警觉,为人敲响警钟,规避更大的错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微小的疏漏通常并不引人注目,却能关键到影响大局成败。若我们一味强调这些错误的小,难免会再次犯错,因此,我们要从更大的方面看待这些小错误,从而达到警醒效果。美国的挑战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事故震惊了全世界,可经过调查发现,造成悲剧的并不是什么大故障,只是一个个的O型,O型环虽小,可最终却夺去了宇航员的生命,细节的疏漏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再小的错误也值得我们从大的方面去看待,这确保了整体的成功。

生活中的大挫折,从小的方面去看,便能增添人的信心,让人有勇气去面对更大的挑战。挫折是难免的,但远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事实上,挫折带来的负面效果主要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就好像是影子一样,负面效果随着恐惧情绪而增加,想要克服挫折,就不应该过分地在意挫折,从小的方面看待挫折,你会觉得生活中的磨难也不过如此。霍金在人生最好的年岁里被病魔禁锢在了轮椅上,在常人看来,疾病无疑会毁了她他的一生,然而面对挫折,霍金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霍金从小的方面淡化了挫折,从而感悟到了更多生活的美好,克服种种困难,在研究与生活的道路上走了下去,从小的方面看待挫折,这确保了最终的成功。

大小的取舍,时刻细细斟酌,才能让人始终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处理事务,迎接最后的成功。庄子从小的方面看待名利,看生死,达到了超然脱俗的高度;孔子从大的方面看礼仪,看人仁德,成为了万世之表。我们虽然不是圣人,但践行圣人的处世之道终究也会有所裨益,学会辨别选择何时从大的方面,何时从小的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项羽不重小节,从小的方面看待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结果饮恨该垓下;贪官污吏从大的方面看待个人利益不知收敛,难逃法律制裁。由此看来孰大孰小需要我们正确地判断,周密的斟酌,这不仅确保了我们处事的成功更是为人的成功。

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如何抉择判断,庄子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显然,放大自己的错误,减小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细细斟酌大小的选择,这是让我们最接近成功的道路。

 

 

    点评: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庄子的语言,既写到要从大的方面看待天下万物的大,又写到也要从小的方面看待天下万物的小,具有一定的辩证性,观点正确。对于从小的方面看待万物和从大的方面看待万物,作者分别举了挑战号航天飞机,霍金的事例,有力对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另外作者也论证了何时需从大的方面看待事物,何时从小的方面看待事物,论证比较充分。而且作者在文章能首尾呼应,多次点题,很好。

 

大小皆宜,方成其妙

庄子说,从事物大的方向来看它的大,那么天下万物都是大的,从事物小的方面来看它的小,那么万物都是小的。

不由得想起河伯望洋问若时的叹息。即使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天下之水莫大于之”,而比之于天地,却又“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不过是太仓一粟。

当我们从事物大的一方面来审视,那么万事万物实则都有其宏大姿态。于自然生灵,蚂蚁是何等渺小,但在它们的小小一隅,亦存在着一个宏大的王国,各类蚁种有着明确的分工,无异于健全的人类社会,甚至于能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于我们自身,虽不过是上亿人口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只要怀着宏愿不断发奋向前,亦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宏大灿烂的生活图景。我们每一个“小”的成功,实则是心智“大”的提升。因此,当我们俯下身去,细细体味每一件生活轶事,便自可见其伟大的一面——看似无足轻重,却亦如草木之于繁阴,川流之于湖海,是多么不可或缺。

而当我们立足于事物小的一面时,亦能见得万事万物的微小,庄子垂钓于濮水之上,他虽选择了隐逸,却已淡然高洁的操守和富有智慧的哲思,向我们展现了他生命的卓越能量和伟大之处。然而,将他置于诸子百家的众说纷纭中,道家思想的超脱独立,也只是为这斑斓的文化长卷增添了一抹亮色;再将它置于中国思想史的漫长发展之中,《逍遥游》中的瑰丽想象,也只是这历史长河中溅起的一朵至美浪花。在后人的继承和发展之中,老庄哲学亦得到了更丰富的诠释,正如苏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当我们仰起头远观事物的全局时,也见得它的渺小之处。

既然事物因我们的视角不同而既存乎大,又存乎小 ,我们便万不能顾此失彼。大小皆宜,方成其妙。

面对人生,我们既不可拘泥于大的视角,仅见其漫长和理想的遥不可期,也不可执拗于小的视角,浸淫于生活的琐碎之中,因蝇营狗苟与盲目操劳而使生活干涩。从大处宏观的审视生活的全貌,是为人生扁舟点一盏梦想的明灯,使我们不至于偏离航向,从小处见得生活的细腻,是将宏大理想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处,并尽其至善至美。人生并无绝对的大小之分,若我们能辩证的看待,便能成得圆满人生。

大小皆宜,方成其妙,让我们从生活之“小”成就人生之“大”。

点评:

本文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大小关系,认为“大小皆宜,方成其妙”,观点鲜明,立意准确。文章确立观点后,先从大的方面写,后从小的方面写,然后结合起来辩证写,最后联系现实,结构较合理。学生能从课内所学的文章中活用素材,《前赤壁赋》《秋水》中的名句与思想观点信手拈来,可见其基本功较扎实。但文章中论据较单一,缺乏有力的事实论据。

 

 

崇明县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方孝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培根: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考议论文开头拟写四法及运用示例pptx课件
2023年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解析ppt课件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作文题目
高考写作指导之巧拟标题ppt课件
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3年天津市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3届陕西省各地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高中语文考试作文讲评ppt课件
2023届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3年北京市十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高考写作之议论文“五段三论式”专题指导
2023年全国各地高三一模作文汇编及解析范文
高考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
新高考语文《作文》满分答题指导
高考作文开头技巧ppt课件(42页)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3届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题目汇编(16区)
2023届全国各地高三模拟试题作文汇编
积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ppt课件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的立意与分论点设置
高考复习: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新材料作文如何明引扣题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精细审题精准立意作文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如何拟写分论点教学设计
“写准”“写全”考场作文教学案例
如何引用材料作文
2022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目汇编及解析
议论文写作方法技巧ppt课件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出彩有技巧
2022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下学期作文题目汇编
“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话题作文导写及范文两篇
2022年湖北省各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目及范文
2022届武汉高三二月调考作文“朱光潜先生《谈美》”导写及范文
2022湖北三月调考作文:“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稿(解析、标题、佳作)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作文题目汇编
山东省各地2022届高三模考作文汇编
作文指导:议论文论据的收集与整合ppt课件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的分析ppt课件
议论文写作之开篇破题pptx课件(43页)
北京市2022届高三各区一模微写作题目汇编
审题立意训练ppt课件
新高考之《红楼梦》微写作专练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