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上 >>《唐诗五首》 >>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12-01



 12 唐诗五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野望》 

导入: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1.初步感知 

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皋,水边高地。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作者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 

交流、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3.背诵全诗 

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记背: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二、学习《黄鹤楼》 

(一)激发兴趣。 

1.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写出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3.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和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____________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反复诵读。  

《野望》情(彷徨)↓景(山野秋晚图)↓情(追怀) 

《黄鹤楼》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使至塞上》 

(一)作者介绍。 

(大屏展示)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1.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2.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释义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烟: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指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4.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中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写出了诗人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赏析名句。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四)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霞兴起。 

怜: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①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②《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③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④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⑤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⑦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4.体会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小结: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有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二)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朗读 

分两步:①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②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四)整体感悟 

1.提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2.齐读全诗,品味情感。 

(五)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 

1.师: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短文。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 

2.师生研讨: 

①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来的。 

②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明确: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③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④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学生多角度抒情。用一句话表述对钱塘湖的赞美之情,形式为“钱塘湖啊,你……”(幻灯片) 

4.教师小结: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春潮、浅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所以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目的。 

5.再次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颔联:叙事写景中传达内心情感颈联:写景抒情尾联:叙事抒情 

《渡荆门送别》首联:出蜀目的(叙事)颔联:雄浑壮阔(写景)颈联:意境高远(写景)尾联:思乡、惜别(抒情) 

《钱塘湖春行》所行→湖东所见→西湖春景所感→最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导学案4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1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鉴赏及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6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表格式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5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7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复习(1,2)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表格式教案5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二)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文章思想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教师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8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直接性默写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4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课件(8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理解默写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4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课件(8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学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课件(10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60页)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