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下册 >>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知识点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0-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全文展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锐利)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也”表示判断)
 
2.双重否定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
 
(六)成语积累
得道多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鉴赏品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富贵不能淫
一、全文展示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有大志、有座位、有气节的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2.子未学礼乎
古义:尊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3.与民由之
古义:遵从;今义:缘由。
 
(三)一词多义
得道者多助(仁政) 
妾妇之道也(道理)
独行其道(道路)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示判断)
 
(六)成语积累
1.富贵不淫: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2.贫贱不移: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
3.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四、鉴赏品读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全文展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三)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四)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 
2.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五)成语积累
动心忍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四、鉴赏品读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还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下来,天下战火就熄灭。”
孟子说:“这哪能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原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义 ’。志愿实现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志愿不能实现时,也独自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买卖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体空虚乏力,让他的每一次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而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这样自己才会明白。在国内若无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和自己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样人们才会知道忧愁患难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标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知识点
文件大小: 68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原文、译文、中心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案3
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x课件(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x课件(4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复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2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6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3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2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1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小测练习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