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上 >>孟子三章 >>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案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12-11


23《〈孟子〉三章》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排比说理的特点(难点)。 

3.体会孟子的观点,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孟子〉三章》,了解孟子说理的特点。 

二、文学常识 

1.《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字字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亚圣”,与 

孔子并称“孔孟”。 

3.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三、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事实论据:某种正确的言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理论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件、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4.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以证明,使自己观点有一个证实的方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修辞进行论证。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 

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 

四、课前预学 

1.圈出课文的通假字 

2.加点字注音 

亲戚畔(        )之          丈夫之冠(          )        往之女(         )家        

畎(          )亩之中   胶鬲(         )             曾(           )益其所不能 

衡(         )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       )士 

五、诵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六、疏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意 

七、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然而不胜者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一词多义 

①利:A.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B.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锋利) 

②城:A.三里之城(内城) B.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威慑) 

八、研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孟子孟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双重否定句式;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中心论点既然已经得到论证,为什么还要继续写“故曰:域民不以……战必胜矣”? 

明确:将论点的范围从战争推及到治国,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得道”是实现“人和”的重要途径。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连用三句否定句式是想强调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域民、固国、威天下等方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按治国的逻辑顺序,即递进关系环环相扣的。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正反对比论证,点明文章主旨。 

7.这篇短论在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九、拓展延伸 

联系古今,谈一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看法。 

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施行仁政 

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也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天下畔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2.把握文章的驳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了解驳论的结构方式(难点)。 

3.体会孟子的观点,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是一篇论证严密的驳论文。 

二、疏通《富贵不能淫》文意 

三、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岂不诚大丈夫哉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 

2.一词多义 

①得: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B.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②戒:A.戒之曰(告诫) B.必敬必戒(谨慎)  

③之:A.丈夫之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B.往送之门(动词,到) 

C.妾妇之道(助词,的)     D.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3.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四、研读课文 

1.景春认为怎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吗? 

明确: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称得上“大丈夫”。摆出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观点。 

2.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表明他怎么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不仅仅是对景春的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子未学礼乎”,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仪之道。 

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3.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明确:孟子认为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迎合诸侯的喜好,没有判断正义、是非的标准,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坚持仁礼义,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所迷乱、动摇、屈服。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在今天看来,关于“大丈夫”的论述是否正确? 

明确:在孟子看来,在无原则顺从这点上,公孙衍和张仪这些纵横家和出嫁的女子没有区别。这段话是几千年前建立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的,有点道理。在今天,男女的地位和权力是平等的,不能简单地说女子就要顺从丈夫。 

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请你举例说明。 

明确:富贵不能淫——关羽、邓稼先、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文天祥、闻一多、刘胡兰…… 

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阐述“大丈夫”应有的做法,要合乎礼仪之道,要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与“妾妇之道”形成鲜明对比。交代大丈夫应有的处世态度,从“得志”和“不得志”两方面说明。提出大丈夫应有的操守,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三个不能,语气坚决,富有气势。 

五、拓展延伸 

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要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树靶子)                     

以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类比)   

孟子  坚持仁、礼、义                                  大丈夫   

坚守的道义准则                       (立标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疏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意 

二、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而后喻 

2.一词多义 

①发:A.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B.发于声(显露、流露) 

②士:A.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B.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③拂:A.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B.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④于:A.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介词,给)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⑤而:A.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B.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C.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三、研读课文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位圣贤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业。同类并举,论据充分,增强文章气势。  

2.孟子认为人才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造就的?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困境造就人才(道理论证)。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出来。运用排比,正面论述担当重任必先经历一番磨炼(由古贤推论到个人)。 

3.第2段孟子说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一个人成才的? 

明确: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论述,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几句话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明确: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述,国无忧患必灭亡,即安乐毁灭国家(由个人推论到治国)。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分别从哪两个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个人(正面);死于安乐——国家(反面)。 

五、拓展延伸 

下面是小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请你与小文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不论是顺境或逆境,关键在于我们的主观努力。我们要时刻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逆境中,我们可把它当作磨炼意志的好时机,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在顺境中,我们也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板书设计 

困境造  举例论证   正面         生于忧患 

就人才  道理论证   (个人) 

对比论证     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安乐毁  国家无忧患易灭亡    反面    死于安乐 

灭国家  归纳推理论证       (国家)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使动用法、“之”的用法等文言知识(重点)。 

2.归纳孟子排比说理的特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难点)。 

教学方法:1.总结归纳法:2、对比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词义 

1.常见考查方式: 

①解释句中加点词(或选择正确的义项)  ②选择加点词语解释正确(或有误)的一项 

2.几种解题办法: 

①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推断)  ②迁移联想法    ③成语对应法(根据成语意思推断) 

④带入检验法(将选项义项代入上下文看句意是否通顺) 

二、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一些动词有使动用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三个动词并解释。 

知识卡片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示例: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  (              )          贫贱不能移(              ) 

动心忍性(              ) 

三、辨析“之”用法 

小贴士 

①用于动词后,充当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②用于名词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③用在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动词,到; 

辨析下列“之”字的用法。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           )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以天下之所顺(         ) 

丈夫之冠也(                            ) 

往之女家(            )                   妾妇之道(            ) 

与民由之(               )                此之谓大丈夫(           ) 

四、比较阅读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出文中谈 

论的话题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理出文中谈 

论的人物 公孙衍、张仪、妾妇 

概括文中人 

物的共性 得道者、君子都推行仁政的思想 

分析列举人 

物的用意 这些事实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的因素相仿 

五、体会说理的特点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句,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排比句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归纳孟子说理的特点 手法多样,善用排比、对比、类比、比喻(至少三种)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六、理解“仁政” 

请从中选择两句进行翻译,并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①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国土不必再扩大了,百姓不必再增加了,只要施行仁政,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②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 

③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zhuó也。 

译文: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犹,如同,好像)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君子)亲爱他的父母,推己及人,就仁爱天下的百姓;仁爱天下的百姓,又推己及物,就爱惜天下万物。 

⑤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译文:不行仁政而取得一个诸侯国的,或许有;不行仁政而取得天下的,从未有过。 

我的理解:①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情况,且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要做到“人和”,就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 

②暴政不仅不能长久使国家兴盛,甚至会因为苛待百姓而亡国,更不可能得到天下,所以仁政才是一统天下的关键。 

板书设计 

排比: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教学反思: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x课件(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x课件(4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复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2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6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3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2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1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小测练习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