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小学 >>三年级下 >>
《清明》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5-15


【同步练习】
1.《清明》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描写了( )的景象。“( )”表现出了人们的悲伤情绪。

2.“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几月几日左右?( )
A.3月5日B.4月5日C.5月5日D.6月5日

3.以下哪一项的诗句中的“纷纷”,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纷纷”意思不同?( )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
A.让人感同身受
B.让人意犹未尽
C.让人愤愤不平
D.让人喜笑颜开

5.杜牧的《清明》使用了哪些意象?

6.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清明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

7.如何赏析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8.简析本诗“言有尽而意无尽”的表达技巧。

9.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但有人认为原诗啰嗦,完全可以在保持意思不变的条件下改成五绝: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你认为原诗好还是改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0.杜牧的《清明》一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1.唐杜牧清明节扫墓欲断魂

2.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故选B。

3.其他的“纷纷”皆指“多而杂乱”,唯有B项的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故选B。

4.牧童只是往杏花村一指,到底杜牧能否找到酒家来借酒消愁不知,故而让人浮想连连,意犹未尽,故选B。

5.梅雨,杏花

6.“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毫无疑问是形容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容易被大意的读者所忽略的特殊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纷纷是形容春雨,也可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7.这两句诗意思是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容,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指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由写客观转向写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用的非常好,写出了细雨丝飘飘。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这两句诗表现了清明节路上行人的愁绪。


8.“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最后一句,诗的一、二句写了一位在细雨纷纷中的行旅之人,清明节本该一家人团聚,可行人在孤身赶路,偏又遇上细雨湿衣。心境可见凄迷纷乱了。行人想:找个小店歇脚避雨,还可借酒御寒,于是他问路了,诗到“儿童遥指”戛然而止,剩下的问讯而喜,加快赶路,借酒御寒等等,诗人一概不说,付与读者想象,给了读者远比文字广阔的天地。

9.原诗好。古人讲“惜墨如金”,但这是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纷纷”一词,形象具体,给读者以画意美;“借问”与“牧童”两句,一问一答,有人情味,若去掉就显得生硬、冷漠,且不知答问者的身份了。

10. 这首诗来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的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清明》音频朗读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及赏析
《清明》改写小故事
清明古诗改写作文350
部编版三年级下《清明》ppt课件1
《清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清明》ppt课件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ppt课件1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1
《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教学设计2
《清明》教案1
古诗两首《春江晓景》《清明》教案1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2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1
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