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上 >>
四年级上《繁星》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9-23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
  师:(板书“繁”)这个字念什么?
  生:(齐)繁(fán)
  师:(板书“星”)今天咱们讲繁星。“繁”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多的意思。
  师:你按的意思组个词。
  生:繁忙。
  师:繁忙怎么就是多的意思?因为什么而忙?
  生:因为公事或是别的事多而忙。
  师:谁还能组词?
  生:繁多。
  生:对了,头绪繁多,直接就是多的意思。
  生:繁殖。
  师:繁殖是多的意思吗?下去以后查查字典,看看繁殖是什么意思。谁还能组词?
  生:繁茂。
  师:你说是不是多的意思?
  生:繁茂也形容许多。
  师:一般用它来形容什么?
  生:树木。
  师:树林,是不是里面含着多的意思呀?
  生:(齐)是。
  师:今天这个繁星是什么意思?
  生:有很多星星。
  师:很多星星,还能怎么说?
  生:有数不清的星星。
  师:数不清,满天的星星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篇课文章是谁写的知道吗?
  生:是巴金写的。
  师:对,是巴金。他在一九二七年的时候,乘船到法国巴黎去读书,他在途中给他的哥写了许多游记,这个《繁星》就是他在途中写的好多游记中的一篇。我想看看大家预习课文的成果,在预习中,一读课文、二读课文,读完后心中有什么想法,有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总得想想吧,有没有呢?
  生: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好。
  师:写得非常好,别的同学昵?没有了?那好,打开书。哪位同学来读一下?你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拿出笔来,一边听他读一边注意想,手里还得划。想什么呢?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共有几次看星星,每一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怎么看,都划出来,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好,一边听他读一边想。
  (一生读完课文)
  师:他读得还不错,就是有丢字缺字的地方,以后再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大家把该划出来的划出来没有?
  生:(齐)划了。
  师:没有划出来的再划一划,注意划他怎样看星。(学生各自看书)好了,大家一起告诉我,作者写了他几次看星。
  生:(齐)三次。
  师:三次,那么咱们一次一次地来研究。先看第一次,是在哪儿,什么时间,怎样看星,谁来读一读?
  我的要求是这样的,得回答两次,第一次用你划出来的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第二次你回答的时候要把划出来的变成你自己的话,简练地概括地回答。试试。
  生:“在家乡..”
  师:你先告诉大家你读的是哪一次看星,这样就明白一些。
  生:我读的是第一次看星,“从前在家乡..怀里似的。”
  师:大家对她划出来的内容有没有意见?
  生:有一点。她除了第一句其余的全划出来了,我划到“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你觉得他提的意见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望着星天是我的感受,也是我看了星在..
  师:我让你划的三个内容是什么?一是什么?
  生:时间。
  师:第二个。
  生:地点。
  师:第三个。
  生:怎样看星。
  师:我没说划感受呀。接受他提的意见,再重读。
  生:“从前在家乡..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这回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你放下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地回答一下。
  生:时间是我在六七月的夜晚..
  师:提前一个月。
  生:在七八月的夜晚,我在家乡的庭院中看星星,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谁能比她说得更概括?
  生:时间是,以前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也基本上把那两句话都说了。我要求内容更概括。
  生:从前七八月的夜晚,我爱看繁星。
  师:概括是概括了,但缺了什么?
  生:(齐)地点。
  师:再重说。
  生:从前七八月的夜晚,我爱在家乡的庭院里看繁星。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好,那么第二次看星还要这样回答,先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回答。谁来?这一说没人敢举手了?谁愿意让我指导一下?
  生:第二次看星是三年前..
  师:先把你划的读出来。
  生:(读文)“三年前..一个静寂的夜。”我自己概括起来说是三年前在南京的时候,每晚我打开后门看星星。
  师:行不行啊?
  生:(齐)行。
  师:他概括的是三年前在南京,打开后门看星星,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不错,第三次看星,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读文)“如今在海上..仰望天空。”我概括的是如今在海上,每晚我都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师:你概括的是不是自己的话?要是的话为什么说的时候还要看着书?再重说。
  生:我概括的是如今每晚我都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看星星。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一个大的地点是在海上,小的地点是在舱面上,时间就是每晚都看,是不是?大家把时间地点都搞清楚了,下面我产生了一个怀疑,不知道你们产生了没有,我刚才说这篇文章是巴金写给他哥的一篇什么呀?
  生:(齐)游记。
  师:我认为一篇游记就是写在旅游路上,今天我到哪儿了,去哪儿玩了,但这篇文章不太一样,你们看一看这三次星只有哪一次像是游记?
  生:只有第三次。
  师:你为什么说只有第三次有游记的味道?
  生:因为这一次是在海面上给哥哥写信,前面两次都是他以前在家乡看星星。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还不是太清楚,谁能说清楚点?
  生:我觉得如今在海上是写的他现在,前两次看星星都是在回忆。
  师:也就是说,在家乡在南京是不是在他这次旅游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呢?
  生:(齐)不是。
  师:那么游记只能写我这次在旅游中看到的东西,如今在海上在舱面上看星,这才是真正的游记是不是?
  生:(齐)是。
  师:也就是说只有这一段才像游记。现在又出来问题了,巴金是位大作家,他写了三段,为什么有两段不是游记呢?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我想他是想念家乡,回忆在家乡看星星的感受。
  师:他为什么想起了在家乡,在南京看星星呢?
  生:因为他在去巴黎的途中在海上也在看星星。
  师:在海上一看星星就想起来小时候在家乡在南京看星星的情景了。也就是说由这次引起了前两次的回忆。是这意思吗?
  生:是。(有学生举手)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他前两次看星星是因为他喜欢看星星。
  师: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因为他以前就喜欢看星星。所以他在海上看星时就想起来以前看星星了。
  师:哦,你也是这个意思,在舱面上看星时想起了以前看星星的情景,所以就一块把它写在游记里了。还有一问题,这个回忆以前看星和现在在舱面上看星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你们今天学这篇课文的重点。看看“回忆”和“现在”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把这一点弄明白了。我下面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三个自然段分几大段比较合适?
  生:分两个大段比较合适。
  师:第一大段是什么?
  生:是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
  师:我问你第一段是写什么?
  生:是讲作者第一次看星和第二次看星。
  师: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的哪两个字?
  生:(齐)回忆。
  师:回忆,这是第一大段。第二大段自然就是在海面上看星了,是不是?
  生:(齐)是。
  师:没有一个说不是的?都随大流了?
  生:我认为课文分三段。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是按照地点来分的。
  师:你是按地点的变化来分的。还有吗?
  生:我也是一个自然段分一段,我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分的。
  师:按时间或地点都能分成三段。你们说分三段行不行?
  生:(齐)行。
  师:嗯?一会说两段也行,一会说三段也行,怎么回事?
  生:我觉得分三段可以。
  师:分三段行不行?
  生:(齐)行。
  师:对了,这三个自然段按照时间,地点各分一段也可以,按照回忆和现在分两大段也可以。两种分法都可以,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你们说这几段哪一段写得最好?
  生:第三段写得最好。
  师:就是在海面上那一段,也就是真正的游记,这一段。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咱们先学这段行吗?
  生:(齐)行。
  师:下面你们自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划什么呢?这段分三层意思,哪三层呢?我可以给你提示一下,第一层你们说到现在咱们划出来没有?
  生:(齐)划出来了。
  师:刚才已经划出来了,时间地点和怎样看星。第二层要划他所见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第三层划出
  他看这样的星心中是什么样的感受。下面你一边默读一边划,划完了就开始朗读。(学生各自读文,同时勾划)
  师:先停一下,我观察了大家读书的情况,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津津有味。大家都这么试一下,读出味道来,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读完了,你们说作者在海面上看星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他看星的时候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国。
  师:哦,你看得那么远,能想到他思念祖国。我问的是什么心情。
  生:他看星的时候可能有点思念母亲。
  师:思念母亲。他高兴不高兴?
  生:不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有点思念祖国,思念家乡和他的母亲。
  师:一想起母亲和祖国来就不高兴了?(众笑)你是不是一想起妈妈来就不高兴?(众笑)你究竟是什么意思,把第一句读一读,我听一听。(生读第一句)
  师:你不像思念家乡?如果我出了国思念家乡了,肯定不会是这样的语气的。大家明白我说他读得怎么样了吗?
  生:读太快了。
  师:太快了,再读一遍。(生重读这句)
  师:这回有点像思念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富有思念?
  (另一生重读这句。师指导语气,并领读,让全体同学齐读。)
  师:谁再读一下?(一女生读文)
  师:她是不是觉得这船开得太快了?(众笑)(另一女生重读这句)
  师:读得不错呀。第一层了解了吧?
  生:(齐)了解了。
  师:第二层是说作者看星的样子是吗?
  生:(齐)是。
  师:你们把第二层仔细读一读,琢磨琢磨,你怎么理解第二层,然后告诉我,开始读。(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一段各自理解了吗?你是怎样磨的我不让你回答,你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读的时候大家注意听,听他读,看他理解没有。
  (一女生读文“深蓝色的天空..周围飞舞”。)
  师:我先说你的小毛病。“它们”读得不清楚。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她理解了没有?(学生议论纷纷)
  师:谁听出理解了?
  生:她读得很慢,读得很好。
  师:读得慢、好,太笼统了。
  生:因为她好像真的看到星星一样。
  师:你说她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话有点道理。
  生:我觉得她读的语气特别不错。
  师:那么你自己说说吧,你是怎么理解怎么读的。
  生:(刚才读文的女生)作者在海上看到星星的时候,他非常想念家乡和自己的母亲..
  师:作者写的是星星在他眼中的样子,不要回答什么问题,也不是让你说他想念。不明白吧?坐下,大家再看课文,看看这层意思有几句话?每一句的星星是什么样子。一共是几句?
  生:(齐)三句。
  师:谁读第一句?
  生:(读句)“深蓝色的天空中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师:第一句的星星什么样你概括一下。
  生:第一句的星是半明半昧的星。
  师:什么叫半明半昧?昧字当什么讲?
  生:昧字当昏暗讲。
  师:那半明半昧是什么意思?
  生:一半是明的一半是暗的。
  另一生:半明半昧的意思是不算太亮,但是它还有光芒。
  另一生:应该是忽明忽暗。
  师:一会明一会暗,也有这个意思。那么这些半明半昧的星星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呢?作者用了一个词。
  生:(齐)悬着。
  师:(板书“县”这是什么字?
  生:(齐)县。
  师:底下再加什么才是“悬”?
  生:(齐)加心字。
  师:(板书“悬”)当什么讲?
  生:就是上面并没有吊着它的东西。
  生:就是头不顶天脚不踩地,吊在空中。
  师:哦,头不顶天,脚不踩地就是悬。比如太阳从窗户里照进来,无数小尘埃小微粒在空中悬着的,是不是?上面有吊它的吗?
  生:(齐)没有。
  师:底下有托它的吗?
  生:(齐)没有。
  师:再看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句)“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概括一下这里写的星是什么样子。
  生:他看到的星快要掉下来了。
  师:用的什么词?
  生:摇摇欲坠。
  师:(板书“摇摇欲”)坠字怎么写?
  生:上面一个队伍的队,底下一个土地的土。
  师:(板书“坠”)坠怎么讲?
  生:就是掉下来的意思。
  师:这个欲呢?
  生:就是快要的意思。
  师:摇摇欲坠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怎么样呀?
  生:(齐)掉下来了。
  师:第三句。
  生:(读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概括一下,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
  生:像是莹火虫,在我周围飞舞。
  师:是周围吗?
  生:好像在周围飞舞。
  师:(板书“飞舞”)这儿又飞舞起来了,这三句你们看看星星在作者眼里怎么样啊?(用“→”把板书上的“悬”,“摇摇欲坠”、“飞舞”连起来)
  生:我从这三句里看出来,作者眼里星星在不停地变化。
  师:而且越变越..
  生:越变越小。
  师:小?
  生:越变越离作者近了。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原来悬在天空,后来摇摇欲坠,最后,在他周围怎么样呀?
  生:(齐)飞舞。
  师:那么我要问一个关键问题,星星怎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
  生:是因为他睡觉了。
  师:他一睡觉星星就来了?(众笑)我天天睡觉,星星一次也也没有来过(笑声)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看星星看得入迷了。
  师:星星真下来了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在他周围飞舞?还是他没说明白?(铃响)先不讨论了,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来讨论理解第三句:星星怎么会跑到作者身边来飞舞。
  生:我认为是星星的影子映在大海里,他躺在甲板上,所以好像在他身边飞舞。
  师:不太可能吧!第一作者是看着天空,还是看着海水?怎么会知道星星的影子;第二,作者坐的是远洋轮船,甲板离海面远着呢,不可能有“在身边”的感觉;第三,海水波浪翻滚,不可能映出星星的影子。
  生:是作者的眼睛模糊了。
  师:眼睛模糊了,星星就跑到眼前来了。你今晚可以到院子里试一试,当你眼睛模糊的时候,看看星星是不是下来了。
  生:他在星的怀抱里已经陶醉了。
  师:他用了一个词非常重要,什么词?
  生:是“陶醉”。
  生:对了,刚才你读课文时没有陶醉,所以读不出来,也说不出来。是不是?注意听我这个问题,作者觉得天上的星星像星莹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他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由天上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
  生:星星没下来,他也没上去。(众笑)
  师:哦,那就没有出现他写出来的那种景象。
  生:是他自己上去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
  生:因为他看星星已经看得陶醉了。
  师: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去了是不是?他身体没上去,可他的什么上天去了?
  生:他的思想上去了。
  师:他的情感上去了,他已经把自己置身在群星当中了,是不是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遐想上去了?
  生:(齐)是。
  师:对,把这种情感读出来,体会体会这三句话怎么读,自己再练一练。
  (学生各自练习读文)
  师:谁陶醉了?读人家陶醉的文章而你自己没陶醉,就不会读进去,有陶醉的没有?我告诉你怎样就能陶醉:你读哪一句,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里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的相同的情景,再读。(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次有没有陶醉的?哦,这回陶醉了不少,(请一位学生推荐一位读文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文)“深蓝色的天空..周围飞舞”。
  师:有那么一点陶醉吗?
  生:(齐)有。
  师:你把读的声音再轻一些,柔一些,知道柔吗?不要那么刚,那么硬,柔和些。后面有一句话(读文)“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你要能把这句话体会出来,那就读好了。再读。(生重读)
  师:这回读得不错了,谢谢你,听她这一读呀,连我也带进去了,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读一读,咱们一块来陶醉好吗?
  生:(齐)好。
  师:注意听我怎么读,然后我还要找同学来读。(教师读文)你们自己再试试好吗?开始。(生各自读文)
  师:我听好多人都读错了一个字,我的眼睛模(mó)糊了,不要读(mō)糊了。下去后查查字典。谁来读?(叫一生推荐另一生)
  (被推荐的同学读文,教师让他注意节奏,读得不要太实,要虚一些,并作“实”与“虚”读的示范)
  师:读得非常不错,这一段就先不读了。你们看他现在哪儿呢?
  生:(齐)陶醉了。
  师:在哪儿呢?
  生:(齐)在星天上。
  师:现在先把你的思想回到舱板上来,回来没有?
  生:(齐)没有..回来了..(笑声)
  师:你现在开始回忆你小时候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谁告诉我。有的人聪明已举起手来了,有的人还在那儿傻想呢。
  生:我小时看到的星星是一眨一眨的..
  师:你现在还是“你”,不是巴金,你们都应该把自己都当成巴金先生,站在巴金先生位置上去想象。
  生:我小时候看到的星是密密麻麻的。
  师:作者在第一段里写他看到的星简单地说只有几个字呀?
  生:(齐)四个。
  师:哪四个字?
  生:(齐)密密麻麻。
  师:他光看见密密麻麻满天的星,他当时陶醉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你们再回忆一下你们小时候在南京看星,那时候是什么样的?
  生: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星群密布和密密麻麻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
  师:那你谈谈它们的区别。
  生:密密麻麻是特别多,星群密布是比较多。
  师:哦,他长大了,星星也少了。(众笑)可见不对。
  生:密密麻麻是挨挤在一起,星群密布是一片一片的。
  师:小时候是挨挤在一起,到他长大了了星星就一片片的了。(众笑)
  生:密密麻麻和星群密布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师:没有区别?不对。密密麻麻,看起来有没有秩序?
  生:没有。
  师:群星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的了;也就是说他不再把满天的星看成密密麻麻的一片了,而是看成了一组一组的。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呢?看书回答。
  生:因为那时候他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小时候只看到满天的星星,等他长大了,读了书,也就是三年前那个时候,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已读了不少书了,关于星星的知识他有没有?
  生:(齐)有。
  师:对,他认识了许多星座,他再看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哦,这几颗星组成了什么星座..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点出北斗七星图)
  生:(接)北斗星。
  师:对,学名叫大熊星座,这边看是北极星,再往前是仙后星座..,好多好多,也就是说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
  生:星群密布。
  师:看起来不一样了,知识增加了。尽管知识增加了,但像在海上那么陶醉吗?
  生:(齐)不像。
  师:那么大家再回过来看第三段,还有一部分课文没有研究吧?这一段第三层的意思是他看了星星的什么?
  生:(齐)感受。
  师:对,内心感受。他已经陶醉了,看看他陶醉以后是什么感受,自己读。
  (学生各自读文)
  师:你们读过了,我提个问题,他的感受有几点?在哪里?都标出来。
  (学生各自读书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发言,我要求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回答。
  生: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是总..总体..分述是从(读文)“我望着许多..母亲的怀里。”
  师:你们听明白他说了有几种感受没有?
  生:(齐)没有。
  师:谁还能说?
  生:我觉得共讲了三点感受,第一点是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是他看星之后的
  感受。第二点是“我望着那许多..在小声说话”。第三点是“这时,..母亲的怀里了。”
  师:听明白是几点感受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几点感受各是什么也听明白了吗?
  生:(齐)不太明白。
  师:为什么使大家,也使我听不太明白?就是你缺乏概括,再重说一下,简单概括地说。
  生:作者的第一点感受是“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第二点是仿佛听见星星在与我小声说话。第三点是觉得自己睡在母亲的怀里。
  师:他说得好极了,又明确又简练。但实际上,“海上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这是他的总的感受,而更具体更细腻的感受是后面说的两点:一点与朋友谈话;一点是回到母亲怀抱。我们先来看课文最后,他说“我沉睡着”,觉得在母亲怀抱中。那你们说这个沉睡究竟是什么睡?就能陶醉?生:入睡。
  师:入睡不一定是陶醉。有没有词呀?没有词就听我说一个行不行?(板书“甜睡”)行不行?而且这母亲慈祥不慈祥?(板书“甜睡”后加“于慈母之怀”)
  生:(齐)慈祥。
  师:这是第三点感受,刚才他说的第二点感受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生:刚才说的第二点是它们在眨眼,仿佛在小声说话。
  师:他把这些星星看成什么了?
  生:看成人了。
  师:是他的什么人?
  生:是他的好朋友。
  师:对了,是他的好朋友,你能想个词吗?什么友?
  生:好友。
  师:好友也行,(板书“密友”)行不行?
  生:行。
  师:他和这些朋友在干什么?
  生:在交谈。
  师:对了,(板书“谈叙于”)哦,错了,哪儿错了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您刚才说的是谈话,现在写成谈叙了。
  师:不是这个错了,谈叙也行。密友不应该写在后面。应该写在哪?应该写在“慈母”上面。(把板书改为“谈叙于密友”)给我出出主意,这儿是慈母之怀,这儿是密友..什么?
  生:密友之中。
  师:可以。
  生:应该是密友之间。
  师:可以,这次听你的,(板书“密友”后加“之间”)还有一个感受,他觉得整个海上的夜,有三点,第一点是..
  生:(齐)柔和的。
  师:柔和的夜是什么样的夜?人在这样的夜里会有什么感觉?舒服不舒服?
  生:(齐)舒服。
  师:非常柔顺,非常平和,那么静寂明白不明白?
  生:(齐)明白。
  师:那就不说了,那么梦幻是什么样的?
  生:(齐)梦幻就是在这个夜里..
  师:先停一停,你是不是看书念呢?
  生:不是,
  师:那既然不是就放下书,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梦幻就是,他在看星的时候有很多联想。
  师:联想,这个夜使他产生很多联想,很多幻觉,是不是?
  生:是。
  师:海上的夜比他家乡院子里的夜大吗?
  生:(齐)大。
  师:海上的夜比他在南京菜园子里看到的夜深远不深远?
  生:(齐)深远。
  师:太深远了,容易引起人们梦幻一般的感觉,使人产生很多联想,产生幻觉。这就是刚才我们说明的朗读时的声音要虚一点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读得太实了,还是一种梦幻的环境吗?
  生:(齐)不是。
  师:(范读几句课文,读得很柔和,再重读一遍读得很实)还柔不柔了?
  生:(齐)不柔了。
  师:静不静了?
  生:(齐)不静了。
  师:“幻”不“幻”了?
  生:(齐)不幻了。
  师:学我的声调和语气,再把这三句读一下,开始。
  生:(齐)“海上的夜..梦幻的。”
  师:(指板书)我们总结出两点来,你想想和朋友谈话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口气?甜甜地睡在母亲怀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自己放开声音练习一下,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我刚才听那位同学读得不错,你来试试,大家注意听,看看他进入了梦幻的环境里没有。
  生:(读文)“海上的夜..”
  师:谁还能读成她这样?试一试,(另一生重读,教师用手势指导读文节奏和语调)
  师:读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读得真不错。这是现在在海上的感受,你们再把自己当成巴金先生,回忆回忆小时候看星是什么感受,在南京看星星是什么感受,再琢磨一下,小时候以及在南京和现在这些感受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好好读一读。
  (学生各自读文)
  师:找到没有?
  生:(齐)找到了。
  师:说呀,还有什么?最重要的,你们没说出来。
  生:还有人。
  师:对了!没有人这些东西都没用了。那么“枫”和“桥”加起来就是什么?
  生:枫树作的桥。(众笑)
  师:不对,是枫桥,桥的名字。姑苏城外*西有一座桥,叫什么桥?
  生:(齐)枫桥。
  师:这位诗人到枫桥那儿干什么?
  生:(齐)路过,游玩..
  师:还有什么?
  生:(齐)散心,在船上睡觉..
  师:你怎么知道他要睡觉的?
  生:书上写的。
  师:从“枫桥夜泊”这四个字里你怎么知道的?
  生:夜字,“枫桥夜泊”的“泊”字就代表在江上,“夜”字就代表要睡觉的意思。
  师:“泊”字代表江上?不太同意。威海的同学难道还不知道泊字当什么讲?要是高山上、草原上的同学不知道“泊”当什么讲还情有可原,威海的同学不知道?船走了还是停了?
  生:(齐)停了。
  师:那叫什么?叫停泊。船*岸停泊了,不走了,为什么?
  生:(齐)到夜晚了。
  师:就是他刚才说的..
  生:(齐)要睡觉了。
  师:停在哪儿了?
  生:(齐)枫桥。
  师:枫桥的岸边,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枫桥在哪儿?
  生:(齐)江苏省的苏州。
  师:你怎么知道是苏州呀?
  生:课文上写的。
  师:根据课文。苏州就是哪儿?
  生:是古代的姑苏。
  师:对了。明白没有?
  生:(齐)明白了。
  生:我一个字没讲你们就都明白了,不简单。我再问,谁还想露一手?没人了?不敢露一手的都是胆小鬼,谁想当胆小鬼请举手。没有?不想当胆小鬼的举手。(同学们都举起手)好的,我就找你们四个举手最快的,你们上前来,把四句诗默写出来。(在课题后面画了四条长线,让四名同学一人写一句)好了,让他们写,咱们还来读。刚才读得还不够,我再找一位,谁能读得比刚才还好?没有?那就跟我一起读好吗?
  生:(齐)好。
  师:你们听,月落,(语气平淡)月落(语气深沉,语速慢)哪个好?
  生:(齐)第二个。
  师:为什么第二个好?
  生:月亮是慢慢落的,所以应该慢慢地读。
  师:这么一读就把事物的动态读出来了吧?就是这样。
  (师领读,之后学生仿读,后又各自练习)
  师:这回看我的手,我的手怎么打拍子,你们就怎么读。
  (同学齐背诗,老师用富于变化的手势指导语调语气)
  师:到了半夜了,周围安静不安静?
  生:(齐)安静。
  师:即使是很小很轻的远处传来的钟声,听起来也很清晰,但声音不会太大,对不对?
  生:(齐)对。
  师:(范读,声音轻而悠长)“夜半钟声到客船”,再读一次。(生齐读)
  师:很好,这么一读使你脑子里想像到什么了?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各自读诗)
  师:先从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像,想到什么了?
  生:月亮开始慢慢地落下来,乌鸦的叫声和霜雪充满了天。
  师:我先不说对不对,谁说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说错了也没关系。刚才只是把想到的说出来而己,你能用描述的口气把它描述出来吗?好像让你写一篇写景的文章,你就把第一句变成一段写景的文章,用描述的口气描述出来。
  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月亮慢慢地落下去,乌鸦在天空上叽叽喳喳地叫着。白霜充满了天空。
  师:那我问你一个问题,既然是漆黑的夜晚,怎么还有月亮?
  生:月亮快要下去了。
  师:有点道理。但这个霜都结在树叶上,结在草上,怎么你说霜满天空都有?
  生:霜很多,好像..比喻有天那么多。
  师:你说,(指另一生)。
  生:就是从远处看。
  师:你是这么想的,还有吗?你说。
  生:这是个夸张的说法。
  师:你想想这霜真是结在草上,结在树叶上的那些霜吗?
  生:像雾那样的。
  师:雾是雾,霜是霜,霜一降天气会使人感觉怎么样?
  生:冷。
  师:作者说“霜满天”是作者感觉到一阵寒意呢?还是真说的是满天都是霜啊?
  生:寒意。
  师:感到一阵寒意,好像是满天都充满了霜雪一样,是不是呢?这就叫描述。还有吗?你挺着急,先叫她说,她说完你说。
  生:月亮渐渐地落下去了,天空上到处充满了乌鸦的叫声,作者感到外面很冷。
  师:感到一阵寒意,是吗?到半夜了,这些乌鸦是怎么回事,还满天乱叫啊?
  生:“乌”是黑,意思是晚上,天黑了。
  师:这可不对,就说的是乌鸦。
  生:乌鸦觉得很冷。(众笑)乌鸦为什么会叫呢?因为白天它们找不着食吃,只有晚上出来行动。
  师:叫你这么一说,乌鸦和黄鼬、老鼠一样是昼伏夜出的一种动物,是吗?
  生:不是。
  师:那你..
  生:乌鸦是黑颜色的,在夜里出来免得遭到敌人的伤害。
  师:它有天然的保护色,是吗?
  生:是。
  师:你想象挺丰富,可惜错了。你们想想,是不是满树满天的乌鸦在乱飞乱叫啊?
  生:几只乌鸦。
  师:多不多?
  生:不多。
  师:它睡得好好的,叫什么?
  生:它太冷了。
  师:为什么会叫啊?
  生:它冷。
  师:不对,它满身羽毛,披了件黑色的货真价实的羽绒服,还冷吗?(众笑)
  生:可能是城敲钟声把它惊醒了。
  生:对了,这样分析就对了。他把后面的夜半钟声和乌啼联系起来了。作者都听到钟声了,乌鸦也听到钟声在响,它们以为发生什么事了,就“哇哇”地发出叫声,是不是啊?
  生:是。
  师:你想象一个情景:这是一个月亮将要落下去的寒夜,几只乌鸦受到了惊动,鸣叫了两声,但整个环境是乱糟糟的,还是安静的?
  生:安静的。
  师:对了,是静夜,是寒夜。就在这么一个夜晚,作者来到了这个地方,停下船打算干什么呀?
  生:睡觉。
  师:对了,这就是第一句诗中透露出来的意境。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不能描述了吗?
  生:能。
  师:光说“能”不举手。你来讲。
  生:月亮在一个寒夜里要落下去了,远处的钟声把沉睡的乌鸦惊醒了,乌鸦叫了两声,作者感到了阵阵寒意。
  师:诗人呢?
  生:打算停船睡觉。
  师:说得不错,你还要说什么?
  生:她说乌鸦叫,是一两只乌鸦,肯定是好多的。
  师:不会太多吧?但也不一定就是一只、两只。这个我们可以不用想它是一只还是两只。我给你们补充一点:“月落”写他看见的,“乌啼”写他听见的,“霜满天”是他感觉到的寒意,所见、所闻、所感全有了,只用了七个字。那么接着他要睡觉了,讲讲第二句。想象一下他睡觉时的情景。
  生:前面有一个桥叫江枫桥,他把船停在江枫桥的岸边上..
  师:是叫枫桥,江边有枫树,依枫建桥,所以这个桥就叫枫桥——我们姑且这样来想象。
  生:枫桥,然后呢江边的渔船都亮着灯火,正在为明天的出发作准备,看着这个情景,作者非常难以入睡。
  师:非常难以入睡,就因为看着这个情景吗?有一个最重要的字,你读出来了,但没说出来。
  生:跟渔火、跟枫桥、跟船对比一下,就很难睡觉。
  师:这个人犯什么神经呢?好好的觉不睡,他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愁什么呢?你想象出来他为什么而愁吗?
  生:就是因为人家在工作,他却在睡觉。
  师:渔民准备去打鱼了,点着灯,还没睡呢。他觉得自己也不该睡觉,他是人民的勤务员,就愁起来了?(众笑)
  生:钟声的声音把他吵醒了,就睡不着了。
  师:就愁起来了。啊!我怎么睡不着啊?(教师模仿愁状,众笑)是睡不着才听见钟声呢?还是钟声把他搞愁了?想想他为什么愁,他坐船干什么?是在家里吗?
  生:不是。
  师:也许是游玩,也许是办什么事去了,也许是因为什么事情需要远行。到目的地没有?
  生:没有。
  师:不知道哪天才能到,今天晚上先在这儿住一宿,是吧?背井离乡,弃家远行..(有生举手)
  生:那个“愁”字是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师:还有什么?
  生:可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吗?
  师:那这里就是“每逢远行倍思亲”了!
  生:他自己非常孤单。
  师:对,背井离乡,思绪万千肯定非常孤独。所以他睡不着觉。这个“对愁眠”的“对”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面对。
  师:对了,他有伴儿吗?
  生:没有。
  师:没有人给他做伴儿,顶多是雇来给他划船的一个老翁,跟他也不熟悉,无话可说。他面对的只有什么呀?
  生:愁。
  师:和他做伴的只是谁呀?
  生:..
  师:只是这个“愁” 能跟他做伴。所以他只能对着愁,来睡觉,但又难以入睡。是不是呢?
  生:是。
  师:你们上节课说凡卡可怜,这个人看来比凡卡还可怜。(众笑)再看第三句,这句诗好懂吧?
  生:好懂。
  师:这句不讲了行不行?
  生:行。
  师:你们想想,他为什么最后写这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这句他想表达什么?
  生:他感到孤独,想念家乡亲人。可以跟那个“江枫渔火对愁眠”联系起来。
  师:很好。这儿写钟声干什么?他喜欢这个钟声吗?
  生:不喜欢。
  师:你怎么知道他不喜欢。
  生:宁静的夜晚,有一点小动静就非常显得响,钟声划破了夜晚,他感到不舒服。
  师:感到不舒服?但我就感到挺舒服,为什么呢?没有人跟我做伴,现在有了,什么呀?
  生:钟声。
  师: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去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本来感到孤独的人更怎么样了?
  生:更孤独。
  师: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远传来寒山寺的钟声,缓缓地响,那么悠扬,对他来说,简直是在欣赏美妙的音乐。因此他得到了一点安慰对不对啊?
  生:对。
  师: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出门在外都是一件愁事,是吧?
  生:是。
  师:那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什么心情啊?
  生:思念亲人。
  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表达了心中的一种什么思绪啊?
  生:寂寞。
  师:寂寞孤独。下面再把这首诗读一下,想一想,每一句写什么,能表现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读哪一句你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读得慢一点,我听听这回一定能谈好感情。我读标题,你们读诗句,“枫桥夜泊”。
  生:(读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语气非常好了。现在开始背第二首,书上的第一首。
  生:(各读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把书扣过来,一起来背。我背题,你们背诗。“暮江吟”。
  生:(背此诗)
  师:谁能背?自己站起来背。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有表情了,接下去。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他看见这个景象很绮丽,所以他很兴奋,(范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生接口背“可怜九月..”教师打断)我给他做榜样,他不理我!(众笑)他应该怎么样啊?应该在我读完后跟着我学一学。他不理我,还是读他自己的。再重来,兴奋一点。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师:心里充满了爱意,(教师示范)“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不错,超过他,谁来?
  生:(重背此诗)
  师:不错,谁还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众笑)
  师:他实在对苏州这个地方太喜欢了,所以流连忘返。现在你该到另外一个地方了,去吧!(众笑)
  生:(背“暮江吟”)
  师:不错,你再来来背一下。
  生:(背此诗)
  师:好,坐下。我们四组的同学分开读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看哪组同学读得好。(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手势指导下分读此诗)
  师:你起来。我认为咱班哪个同学都行,所以就不用举手了。我顺便叫谁就是谁,(对另一生)你也起来,像刚才那样,一人一句,开始。(二生分背此诗)
  师:好,请坐。(指另一生)你来,你想找谁做个伴?(此生指另一同学)好,开始。
  甲生:“一道残阳铺水中..”(此学生读得声高气壮)
  师:这道残阳太强烈了!(众笑)你知道什么叫残阳?(有学生举手,对其他同学)你们先别举手,人家会说。
  甲生:就是一小点。
  师:那多半点跑哪儿去了?(众笑)
  甲生:被乌云遮住了。(众笑)
  师:哦,是这样啊?(对另一生)你说那半点跑哪儿去了?
  生:是太阳刚升起一半。(众笑)
  师:“暮江吟”,什么叫“暮”啊?
  生:(醒悟),啊,是太阳落山了,还有一半没落下山去。
  师:暮江吟让你这么一说,又变成暮山吟了?
  生:..
  师:你说太阳快落山了嘛!(教师在黑板上作画),这是什么?
  生:江,江水,
  师:太阳在哪儿?
  生:江面上,只露出一半。(教师画日落,只露出半边)
  师:江面上还有半个太阳,那半个跑哪儿去了?
  生:落下去了?
  师:什么叫残阳?不是完整的太阳,只剩下半个了,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说你刚才读得太强烈了,你想想,已经太阳西下,落入江中,剩了半边的一个太阳,还有那么强烈的阳光吗?如果读得柔和一点..你体会一下。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铺”得还太厉害。(众笑)
  生:(再读)“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示范)“一道残阳铺水中。”(柔和而沉静)
  生:(学读)“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这多好呀,(对另一生)你读。
  乙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你这句可是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奇景,啊!奇在哪儿知道吗?
  生:江水一半是发红,一半是没被太阳照到的青绿色。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对了,太阳照到的江面变成了什么?(教师在板画江面上涂红色)
  生:红色。
  师: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仍然是什么啊?(涂绿色)
  生:绿色。
  师:这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你们看到过这样的奇景吗?
  生:看到过。
  师:你每次看到它觉得兴奋不兴奋?
  生:兴奋。
  师:(对刚读诗的学生)你再给他起个头。
  甲生:“一道残阳铺水中”。
  乙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好多了,下一句。
  甲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师:这又是一种激情的表现。你心里爱一种东西,比如你很爱你这支圆珠笔,是这样说:“可爱的圆
  珠笔!”(很激动的,声高气壮,众笑)还是这样说“可爱的圆珠笔”,(很深情的低而缓)是哪一种情感?
  生:第二种。
  师:对,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爱,不用那么大声喊得人人吓一跳。(众笑)
  生:你再试试,“可怜九月初三夜”..(生再读)
  师:这次好多了。你俩再把后两句读一下。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刚才还是太阳呢,现在怎么成了“月”了?
  生:..
  师:作者搞错了吧?读第一句时你还解释了半天“残阳”是落下去半边的太阳。现在怎么又变成了月
  亮了,怎么回事啊?
  生:像月亮了。
  师:太阳光像月亮了?(众笑)
  生:是因为太阳落下去了,才有月亮的。
  师:对了,作者欣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那种情景,他继续在江边散步,他又看
  到了一种情景,太阳现在已经怎么样了?
  生:落下去了。
  师:完全落下去了。半江红也不见了,半江瑟瑟也看不清了,完全变成了暗蓝色的一片江水了。现在升到天空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生:升到天空的是月亮。(教师在板画“江面”上画了个圆月)我画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谁说我错了,怎么错了?
  生:书上说的是“月似弓”,您画的是圆的月亮。
  师:那么“月似弓”,你来画。(此生画了弯月)对不对啊?
  生:对。..不对。(意见不一)
  师:你来画画。(对另一生)你保证能画对吗?
  生:能。
  师:画不对可要罚款呢!(众笑)
  生:罚多少钱?
  师:罚10 块。
  生:您罚吧,我不怕!(但又小声说,我知道是吓唬我呢!)
  师:你先画吧!我们看他画对画不对?(此生作画:月落江面,半截弯月在水面上)哦,他半边月亮
  已落在江里了!虽然作者没有说是刚刚升起的,还是已经在空中的,但他说“似弓”。这只有半截了,就不“似弓”了。即使不说这些,他仍然没有画对。不要画了,这点你们可能不知道。听我讲,看我画,注意看,我画在这里,(教师画弯月当空)只有我这个是对的。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画反了。(指学生画的弯月弯口向右,老师画的弯口向左)
  师:为什么说他的反了,我的就对了?为什么不说我的画反了?
  生:因为是九月初三。
  师:九月初三就这么弯吗?(指弯口向左)
  生: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圆的九月初三..
  师:你说不了,听我讲。这是一点天文知识。弯月分新月和残月。(教师板书“新月”、“残月”)有这么两种月亮。(指刚才两生所画)他画的是残月;(指自己所画)我画的是新月。农历每月初几天,是新月;月未几天是残月。“新”字会拼音吧?(板书xin)声母第一笔是“)”,就像新月,弯口向左;“残月拼音是(板书can),拼音第一笔是“(”,就像残月,弯口向右。你记住“新”和“残”拼音中声母的第一笔,就知道新月和残月朝哪边弯了。所以,他画的是什么月?(生答:残月)
  师:所以,只有我画的才是新月。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这是顺便告诉大家一点天文知识。第二个画的同学准备掏钱啊!(众笑)好了,再读后两句,谁想读,自动站起来,(学生纷纷站起来。教师指站起的几位同学,暮江吟,开始。(学生齐读此诗)
  师:你们请坐下,“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可怜”是不是可怜的凡卡那个可怜?
  生:不是。是可爱。
  师: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古人是这么说话。可爱在什么地方,一起说。一起告诉我,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
  师:既然我让你们一起说,肯定有一起说的道理,不知你们悟到悟不到!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
  师:谁会说,谁就说。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两位女生站起)“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这么多的男子汉,抵不上人家两个小姑娘。(众笑)一起读,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齐)“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江边小草叶上的露珠像什么呀?
  生:珍珠。
  师:天上的月亮像什么?
  生:弓箭。
  师:没有箭,是像弯弯的弓。作者什么时候到江边的
  生: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
  师:就是黄昏的时候。什么时候才离开的?
  生:傍晚,晚上。
  师:天黑下来了以后,他才回家的。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分?
  生:黄昏。
  师:后两句写的是..
  生:晚上。
  师:初夜时分,是不是呢?一个黄昏一个初夜。这首诗里有一个字用得最好,哪个字?
  生:似。
  师:“似”没什么,就是像的意思呗!
  生:瑟,
  师:半江瑟瑟?这里表达一种颜色。你说。
  生:可怜。
  师:不对,它就是一个古语,可爱的意思。读读第一句。
  生:铺。
  师:比如我说一道残阳“照”水中,行不行?
  生:不好。
  师:如果说它“照”水中——你们坐的座位好比是江面。如果残阳“照”水中的话,这个太阳在哪儿呢?(教师高高举起持书的左手)在这儿是吧!那我再问一句:一道残阳“射”水中,这太阳在哪儿?
  生:更高。
  师:哦,在当空呢!这是直射而下。(教师把左手举得更高,到头顶以上)现在太阳在这里(教师弯腰,左手放低与学生手齐)你们是江面,这太阳(指手中的书)与你们(江面)几乎是平的,那么说它的光用哪个字最好啊?
  生:铺。
  师:好像你睡觉铺开床单一样。(教师用右手向学生座位伸展,表示残阳的光铺向江面)残阳把它的余光铺在江面上。柔和不柔和?
  生:柔和。
  师:因为太阳已经在这儿了(左手与学生齐),它只能“铺”开它的光芒,到这儿(举高左手)才能“照”,再往高才能“射”。如果要是“照”的话,“射”的话,还能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吗?
  生:不能。
  师: 行了,再背一遍。“暮江吟”,开始。(学生齐背此诗)
  师:“枫桥夜泊”再背一遍。(学生背此诗)
  师:怎么样,该下课了吧,以后再见。

  简评
  讲完这两首诗,我有一点感触,觉得好像老师没费什么力气,学生也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两首诗学完了。于是心中一动,杜撰了两首诗。其一:谈笑风生吟诗句,轻松愉快议古今。“少年不识愁滋味”,读懂张继夜泊心。其二: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暮江滨。未觉学诗何吃力,早随司马月下吟。过去也讲过古诗,便绝不会有如此的感觉。那时,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译完了,让学生抄下来,背下来,一个字都不能写错。因为大考、小考、升学考、毕业考、平时考、期末考,..那么多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这样教古诗,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了!学一篇课文,好歹还有个故事;学一首古诗,除去写就是背,背会了还要写,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古诗词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园圃中的一支奇葩。它具有特殊的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古诗却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实在太遗憾了。
  在这节课上,教师一心一意带着孩子们吟哦诵读,逍遥在诗的氛围和意境中。像在鲜花满地的芳园里散步,谈笑间点拨几句,打趣一番。学生们该会的会了,该懂的懂了,甚而与诗人一起“愁”一起“爱”,快快乐乐中,他们领略了古诗语言之美,含蕴之深。当然,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次机灵,每一次“装傻”,都有用意在内,全凭胸中有数,也全凭信手拈来了。

标题: 四年级上《繁星》课堂实录
文件大小: 19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ppt课件4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练习3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练习2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同步练习2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ppt课件3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ppt课件2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ppt课件1
四年级上《繁星》同步练习
四年级上《繁星》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繁星》课文原文阅读
四年级上《繁星》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繁星》教学设计2
四年级上《繁星》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上《繁星》教案1
巴金《繁星》mp3音频朗读
巴金《繁星》mp3音频配乐朗读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