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梁晓声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6-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〇〇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蓉对穿着打扮的重视,对法国文学有超过一般法国人的见识,既符合其知识女性的身份,又符合她身处国外的孤独心境。
B.老先生对周蓉身份的追问,貌似尊重,实则疑窦丛生,这既是老先生固有观念作祟,又体现了周蓉海外谋生的艰难。
C.周蓉和老先生交流时,认为乔治·桑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表现了她对乔治·桑以及法国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D.周蓉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原因在于她一头乌发变成银丝,眼角鱼尾纹日渐细密,往日的青春难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蓉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有时为找不到交流对象而孤独,直接为后文写其与老先生热烈对话张本。
B.小说插入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穿着到气质进行了必要地交代,意在揭示老先生怀疑周蓉身份的原因。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周蓉列车上的一次偶遇,通过她与老先生的对话,表现了她心理、情绪的变化。
D.小说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手法,展现一位旅居海外的知识女性既想融入法国社会又心念祖国的复杂心理。
8.文中周蓉和老先生谈到乔治·桑的小说,二者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A(“直接”错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是她内心高傲的理由,“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是因为老先生对周蓉在列车上读乔治·桑的小说并说其有趣。)
8.①老先生认为乔治·桑的小说无趣,无趣在她的小说过时了,不能够吸引法国青年;
②周蓉认为乔治·桑的小说有趣,有趣在乔治·桑对继承传统与迎合现代的矛盾的敏感,并最早的在小说中揭示这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每点2分,共4分)
9.①鲜明地表达出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标题明确地表达了旅居海外的周蓉不愿和中国骨肉分离的情感;
②第三人称。标题用第三人称“她”作为叙述人称;
③陈述句。标题使用“主谓宾”句式结构,非常独特;
④标题用“觉得”二字,刻画了周蓉的真实心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梁晓声《落叶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梁晓声《母亲和我的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母亲带我去讨还小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禁足》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河南省中考题)
梁晓声《偷砖》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蝶儿飞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沉默的墙》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母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梁晓声《我的第一支钢笔》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灵犬有泪》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温馨的意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大象、小象和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眼为什么望向窗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崇文书店》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箫之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练摊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讹诈》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经典语录及名言
梁晓声简介
梁晓声《双琴祭》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鸳鸯劫》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孩儿面》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母亲养蜗牛》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不速之客》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藏书断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清名》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玻璃匠和他的儿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普通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康熙字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名言名句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