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九年级上(初三上) >>课文练习 >>
《白杨礼赞》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9


   白杨礼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z i:支配。
坦荡如砥d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y 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晕y n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c n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q :美而高。
恹y n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新人。在政务繁忙之际,他对文学创作仍念念不忘,曾写成反映新时代干部形象的小说《锻炼》等。后又着手撰写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黎明》,作为《子夜》的续集,但未发表。他于1981年去世。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说和散文著作。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3.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4),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三、写作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词语运用: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如写高原之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色,用“黄绿错综”等。
3、中心表达: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
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如课文第7段采用一组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的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突出作者的感情。
5、写作借鉴:
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四、问题探究
1、关于象征手法。
⑴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⑵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作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⑶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2、句段理解: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⑵第5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⑶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独特个性,接着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⑷“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练习解答】
一、1.“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写到了它的形美: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再从外形写到气质: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最后在抒情和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每次写完它的一个方面,作者都要点到它的“不平凡”,这样一唱三叹,逐层深人地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这样统一于白杨树身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农民相似”这样由树到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作者先写了白杨树的形美: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它有着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精神,显然这是人格化的描写。然后写它内在的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样我们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只是写“树”了。而是通过写白杨树赞美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因而他们在“神”方面是相似的。
二、1.“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做这道题,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可联系从平时坐车的感觉想开,体会车行之速。
2.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体会“涌”字的表达效果,可由“泪水从他的眼里涌了出来”中的“涌”写出了泪水之多,想到“涌出的感想”中的“涌”说明感想之多。
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略
四、略
【类文品析】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    写的《    》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你熟悉的某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1.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4.①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数目之多,花色之艳。②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表达出对丁香花富有生机,孕育生命的赞叹。 5.如:南京的雨花石,是出了名的,多少年来,人们到南京旅游,或多或少要带一些雨花石离去,因为它宁静、明朗、坚定、无我,就像人的一种精神。)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白杨礼赞》作者     ,原名     ,“礼赞”的意思   。
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4.填空:
作者采用      的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   ,歌颂他们      的精神。
5.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个方面具体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6.请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作简短的说明。
⑴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另一种味儿”指:
⑵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极强的生命力”指:
7、象征产生于联想,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请任选以下两个事物加以说明。
⑴小草:
⑵帆:
⑶粉笔:
⑷放风筝的线:
二、同步解读
⑴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珠,一珠,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达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⑷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⑸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 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珠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⑹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⑺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8.第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

9.第三段对白杨树的描写,请分析其描写的角度和中心。

10.第五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按下面的划分概括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11.第五段第一层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12.第五段第二层,文章用了四个反问句,其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13.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4.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5.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
A、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16.联系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请指出结尾与开头的关系和表达作用。

17.指出第二段和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三、美文赏读
    牡丹的拒绝
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欧阳修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后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蝎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的进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18.看牡丹为什么一定要到洛阳去?

19.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到洛阳而没看到牡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0.文章说“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联系全文说说牡丹的“个性”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1.牡丹“同人一样”,它“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人的“品位”是什么?

22.文章写当年“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的传说,对写现在的“牡丹拒绝寒冷”,有什么作用?

23.下边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般人写牡丹都是赞美牡丹的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而本文却另辟蹊径,赞美“牡丹的拒绝”,因而显得不同凡响。
B.文章描写牡丹先扬后抑再扬,一唱三叹,在曲折之中表现出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崇高品质。
C.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写法,但重点仍然是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D.“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说明“富贵”和“高尚”之间的距离并不大,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白杨礼赞》pptx课件(13页)
南方与北方的爱——《昆明的雨》与《白杨礼赞》合讲ppt课件
《白杨礼赞》pptx课件(39页)3
《白杨礼赞》ppt课件(32页)
《白杨礼赞》《根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杨礼赞》阅读练习及答案(七)
《白杨礼赞》ppt课件(14页)2
《白杨礼赞》pptx课件(5页)
《白杨礼赞》pptx课件(12页)
《白杨礼赞》pptx课件(25页)
《白杨礼赞》板书设计(6张)
《白杨礼赞》思维导图(20张)
《白杨礼赞》教案21
《白杨礼赞》pptx课件(26页)
《白杨礼赞》知识点
《白杨礼赞》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
《白杨礼赞》教案20
《白杨礼赞》ppt课件(21页)3
《白杨礼赞》指导教学书
《白杨礼赞》练习(教师版)
《白杨礼赞》ppt课件(17页)
《白杨礼赞》ppt课件(35页)
《白杨礼赞》pptx课件(16页)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字词拼音及解释
《白杨礼赞》ppt课件(3页)
《白杨礼赞》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白杨礼赞》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白杨礼赞》阅读练习及答案(二)1
《白杨礼赞》ppt课件(21页)2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9
《白杨礼赞》ppt课件(39页)2
《白杨礼赞》pptx课件(54页)
《白杨礼赞》pptx课件(40页)
《白杨礼赞》ppt课件(13页)
《白杨礼赞》ppt课件(38页)
《白杨礼赞》《囚绿记》基础作业ppt课件
《白杨礼赞》ppt课件(27页)
《白杨礼赞》教案18
《白杨礼赞》ppt课件(25页)
《白杨礼赞》ppt课件(19页)2
《白杨礼赞》pptx课件(19页)
《白杨礼赞》ppt课件(37页)2
《白杨礼赞》导学案3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