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
《屈原列传》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06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过程]     
一、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汩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祀结束时的送神曲。
 
二、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廉颇蔺相如传》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分析: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三、文本研习
  1、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共写了三件事:因才能卓越被重用、屈原初次被疏远、因上官进谗被疏远,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关于第二大段。 
(1)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汩罗。
 
3、关于三、四两大段。 
(1)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汩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汩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汩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分析: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关于《离骚》的简介。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净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4)关于整段的难句。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上“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茞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5)关于这段的思路: 
——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汩罗。
 
4、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关于这两段的行文思路: 
——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3)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5、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 
(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憔悴”、“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明确:“哺,“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扬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确:“察察”、“ 汶汶”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2)讨论: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作品中的渔父要屈原怎样做?
明确: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要屈原同流合污
屈原为什么不按照渔父所说的去做?
明确:“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
 
6、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7、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惨(dán) 枯(gǎo) 濯(nào) 憔(cuì)
B. 惨(dàn) 枯(gǎo) 濯(nào) 憔(cuì)
C. 惨(dá) 枯(gǎo) 濯(zhuō) 憔(cuì)
D. 惨(dá) 枯(gǎo) 濯(nào) 憔(cuì)
 
2、下列词语书写与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疾痛惨恒(dá)         濯淖污泥(zhuó)
哺糟啜醨(bǔ)            从容淡静(cōng)
B. 搏闻强志(qiáng)      谗谄蔽明(xiàn)
靡不毕见(xiàn)          眷顾楚国(hüàn)
C. 怀瑾握瑜(yú)         旧事填膺(yì)
莫不逾侈(yú)            积年不徙(xǐ)
D. 差肩而坐(chā)        不觉莞尔(wán)
膛视而笑(táng)          犹尚殗殜(yān)
 
 
3、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又前而为歌
③而自令见放为
④王使屈平为令
⑤竟为秦所设
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何辞为
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A. 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
B. ①⑤⑧/②④⑥/③⑦/⑨
C. ①⑤/②④⑥/③⑦/⑧/⑨
D. ①⑤⑥/②④⑧/③⑦/⑨
 
4、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的词与例句加黑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使使秦受地(    )
A. 其土石何
B. 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 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D. 邂逅不意,便就还孤
(2)不知计所出耳(    )
A. 荆轲笑武阳
B.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 成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D. 但欲求死,不复利害
(3)其文约,其辞(    )
A. 斯人,吾谁与归
B. 亦雁荡具体而
C. 童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
D. 仲尼没而言绝
(4)一篇之中三志焉(    )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
B. 听妇前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D. 女行无偏斜,何意不厚
 
5、下列各句中均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
①进兵北略地
②又前而为致曰
③其后楚日以削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⑥群臣怪之
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 ①③⑤/②④/⑦
C. ①②③⑤/④/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⑦/⑥
 
6、选出下列句中“乃”字词性不同于其他之句的一项:(    )
A.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 而乃以手共搏之
 
7、选出下列句中“以”字做副词用的一项:(    )
A. 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 皆白衣冠以送之
 
8、以下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 被明月兮佩宝璐
B.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C. 外人颇公孙布被之讥
D.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E.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F. 将军身被坚执锐
G. 幸大雪璐岭,被南越中数州
 
9、找出下列黑体字中用法含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A. 怀王怒,不听,走赵,赵不内。
B. 何国变,宁南死
C. 河曲智叟以应
D. 生之有时而用之
 
10、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    )
A.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1、下面各句中黑体词语其意义,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则不同,找出全都不同的一组:(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北蛮夷之鄙人
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何必劳神苦思,代有司之职役哉
⑦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⑧仆所以留者
A. ①③④⑤⑦⑧    B. ①③⑤⑦
C. ①③④⑥⑧      D. ①③⑦⑧
 
12、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A. 现在,作事不讲信用,那么,秦国是不可以信任的。
B. 现在空手而去,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C. 现在要去到不讲信用的秦国,那是不可亲近的。
D. 现在,我就要动身了,你却不信任我,那么,我又怎么可能接近秦王呢?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A. 可是将军的仇报了,然而燕国见陵一战的耻辱怎样消除呢?
B. 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恨报了,燕国受欺凌的耻辱也除掉了。
C. 然而那么,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的国恨也洗雪了。
D. 是的,这样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被欺凌的国耻也洗雪了。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A. 那文章被称做短小的文章可指的都是大事,提到的同类事物都是周围的小事可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
B. 它的文句都是些琐细之辞,但它的含义非常远大,所列举的比喻虽都是眼前的近事,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
C. 其中的文句虽短小,但含义却极大,所举的例子虽多,属身边小事,可内在含义却极其深远。
D. 它的文章短小却都是暗指国家大事,列举的例子虽属身边小事,却表现出了极其深远的意义。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A. ……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坏话攻击屈原。
B.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数说屈原的短处。
C. ……上官大夫编造谎话向顷襄王进谗,大肆攻击屈原。
D.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攻讦诋毁屈原。
(5)(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A. (怀王)军事上受挫折,地盘被剥削,灭亡了他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B. (怀王)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割裂,丢掉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C. (怀王)士兵被挫败,土地受剥夺,失掉了他的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D. (怀王)士兵被挫败,国土被割裂,失去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料。
 
13、填空:
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即            时人。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人放在一起立传,除了因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定关联外,也是因为作者对他们有着共同的敬仰、同情,而且,作者也通过为屈、贾立传而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      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所以,该传用       的方法来写人记事。
②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他创作了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    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诗作      ,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佳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
③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    )
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试题答案】
1. D           2. C        3. C
4. (1)C(2)B(3)D(4)B
5. C            6. C        7. A        8. F
9. A     10. B       11. A      
12. (1)B(2)B(3)B(4)D(5)B
13. ①贾谊  西汉  汉武帝  夹叙夹议  ②《离骚》、“骚体”、《天问》  ③D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屈原列传》背诵指导
《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屈原列传》pptx课件(55页)
《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案8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屈原列传》pptx课件(44页)
《屈原列传》情境式默写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屈原列传》情景默写
《屈原列传》教案7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导学案4
《屈原列传》教学反思(2篇)
《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有关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作文:不屈的魂
作文:一念千年——记屈原
关于屈原的作文:汨罗江,只为你流淌
关于屈原的作文:屈原情
关于屈原的作文:用苇叶包裹屈原
《走近屈原》ppt课件1
《走近屈原》教学设计2
《走近屈原》教案1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列传》ppt课件8
《屈原列传》教学实录
《屈原列传》教案6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教案5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ppt课件7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教案及练习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4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
《屈原列传》原文和译文
《屈原列传》ppt课件6
《屈原列传》ppt课件5
《屈原列传》练习ppt课件4
《屈原列传》rm音频课文朗读(男声)
《屈原列传(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屈原列传》教案2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