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下 >>哈姆莱特 >>
《哈姆莱特》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09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  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3.   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3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2.背景资料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重要的艺术典型之一。

二、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吮舐(shǔnshì) 砧石(zhēn) 蜥蜴(xīyì) 颈部(jǐng) 哀恸(tòng) 憎恶(zēngwù)害臊(sào) 

共枕同衾(zhěnqín) 傀儡(kuǐlěi) 觊觎(jìyú) 酣睡(hān) 

2、字形 

恭维 颠沛 身无长物 受之泰然 甜言蜜语 貂皮 阴谋诡计 共枕同衾 树梢 变幻无端 

3、词义

身无长物: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

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

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

唯我是问:这是一个宾语前置词,即“问我”。

三、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根据情节的发展,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即戏前安排,戏中表现,戏后状态。情节丰富,精彩场面层出不穷。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为了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戏上演前,哈姆莱特亲自导演、安排好友注视奸王,自己则装疯卖傻,旁敲侧击。经过一连串的试探,终于认清了奸王的真面目。

2.主旨感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莱特的名言,在各种打击之下,是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在节选的“戏中戏”部分,哈姆莱特给了读者一个回答:要生存,要奋斗。

3.写法点击

⑴台词语言生动丰富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从文中找出几则例子,评说这些台词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创作的戏剧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主要运用了诗化的语言和比喻的手法来表达突出的感情。如:

“不,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舐愚妄的荣华,在有利可图的所在屈下他们生财有道的膝盖来吧。听着,自从我能够辨别是非、察择贤愚以后,你就是我灵魂里选中的一个人,因为你虽然经历一切的颠沛,却不曾受到一点伤害。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泰然,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是有福的。给我一个不为感情所奴役的人,我愿意把他珍藏在我的心坎,我的灵魂的深处,正像我对你一样。”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再如:“嗨,让那中箭的母鹿掉泪,没有伤的公鹿自去游玩;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这是哈姆莱特的戏表演完后的一段词,表达了他心中的担心得到印证后的心情。

“戏中戏”中台词更是诗的形式,而且非常华丽:“日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滚滚地球,月亮吐耀着借来的晶光,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环航,自从爱把我们缔结良姻,许门替我们证下了鸳盟。”“愿日月继续他们的周游,    让我们再厮守三十春秋!可是唉,你近来这样多病,郁郁寡欢,失去旧时高兴,好教我满心里为你忧惧。可是,我的主,你不必疑虑,女人的忧伤像爱情一样,不是太少,就是超过分量。你知道我爱你是多么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忧心。越是相爱,越是挂肚牵胸,不这样哪显得你我情浓?”

⑵戏剧冲突激烈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论断有关。戏剧要能“演”,也就必须有“戏”,要能够以自己强烈的戏剧性吸引观众。当然,获得戏剧性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无论如何,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总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也是戏剧性的最集中的体现形式。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首先提出完整戏剧冲突理论的是黑格尔。以后的美国戏剧史研究者布罗凯特说:“一个剧本要激起并保持观众的兴趣,造成悬疑的氛围,在要依赖‘冲突’。”老舍也指出:“写戏须先找矛盾与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在冲突中人物的性格将被淋漓地刻画,戏剧的主题也会被深刻地揭露。因此,对于戏剧冲突的观察和理解,是解读戏剧文学文本的关键,戏剧冲突在戏剧文学中有不同的表现,或表现在人物与自然力量之间,或表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或表现在人物与社会力量之间,还有的表现为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斗争等。

本课的矛盾冲突集中在哈姆莱特与其叔父即王上身上。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莱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致死的原因,因此他下决心要查清真相,为父亲报仇,也是为国家力挽狂澜。他因此安排了这场演出,目的是为了试探他叔父的反应。戏的内容是根据老国王梦中所述而编,可以说和克劳狄斯毒死其亲哥哥完全合拍的。这里有完整的戏中戏的表演,也有大段大段的台词,既活画出了老国王与王后的深厚感情,目的也是为了刺激哈姆莱特的母亲。果然,克劳狄斯看完戏后,再加上哈姆莱特的解释,他终于忍耐不住了。

哈姆莱特  他为了觊觎权位,在花园里把他毒死。他的名字叫贡扎古。那故事原文还存在,是用很好的意大利文写成的。底下就要做到那凶手怎样得到贡扎古的妻子的爱了。

奥菲利娅  王上站起来了!

哈姆莱特  什么!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

王    后  陛下怎么样啦?

波洛涅斯  不要演下去了!

国    王  给我点起火把来!去!

哈姆莱特的怀疑终于变成了现实,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才有了克劳狄斯要杀掉哈姆莱特的情节。

4.重难点解惑

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的形象常常是人们谈论这一悲剧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个人物既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崇尚人的理性的特征,又有宫廷贵族后代悲观、忧郁的消极一面。在剧中,作者集中揭示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他对现实的悲观认识的冲突。剧中他的四次独白,表现了他在复仇之前的心理斗争。在开始,他对父亲的突然去世深感悲痛,对母亲的快速转嫁疑惑不满。当他听到鬼魂的话时,他一方面半信半疑,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犹豫和软弱而感到自责。他利用戏班在皇宫中上演阴谋杀兄夺妻的戏贡扎古之死证实了叔父的恶行,于是他决心为父报仇。他意识到,他的复仇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正义的伸张,同时他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怀疑自己是否能担当如此重任。在他误杀宫廷大臣后,他被遣送往英国,他叹息复仇计划出师不利,感到新王已经看出他的敌意必致他于死地。于是他不顾一切,利用与雷欧提斯决斗的机会与新王决一死战。哈姆莱特的悲剧结局有宫廷斗争险恶复杂的一面,也有他自身性格局限的原因。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悲愤与失望、苦闷与彷徨,批判了丑恶的现实,也揭示出哈姆莱特悲剧的必然性。

课文节选部分正是揭示了哈姆莱特的“要生存”的一面。虽然从全剧来看,哈姆莱特有很大的软弱性,但在节选部分却是反映了他的智慧和勇敢。为了查清凶手,他想出让戏班进宫演戏的主意,这也反映了他谨慎的一面,虽然怀疑,也有父王的托梦,但他没有轻信,而是从事实角度亲自去调查、核实。当然这样的调查也是非常危险的,他调查的不是别人,而是当今的国王,他的叔父,又是处在宫廷斗争的旋涡之中,因此,没有相当的勇敢精神是不敢这样做的。

四、教师引领探索

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现实性与浪漫性?

我们首先看看它的现实性。

虽然《哈姆莱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当时英国的现实。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

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社会的暴君,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君王。我们以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儿时好友,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旧的封建关系已经被瓦解了,统治集团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恶习的影响,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正是由这样一批统治者形成的。

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汇进了浪漫主义的因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作者的笔触,通过巧妙运用对白,透视出了人物的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另外,通过想像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

 

《哈姆莱特》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吮舐(shǔnshì) 砧石(zhēn)   蜥蜴(xīyì)   颈部(jǐng) 

B.哀恸(tòng)  憎恶(zèng’è)  害臊(sào)   共枕同衾(zhěnqín)

C.傀儡(kuǐlěi) 觊觎(jìyú)   酣睡(hān)    着想(zhuó)

D.暂时(zàn)   和稀泥(huò) 同仇敌忾(kāi) 深邃(suì)

2、指出下列词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 

A.恭维 颠沛 身无长物 受之泰然 

B.树梢 貂皮 阴谋诡计 共枕同衾

C.陨落  针砭  蓬荜生辉   流言蜚语 

D.悖谬  炫目 变换无端 甜言蜜语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威尼斯商人(节选)

莎士比亚

公  爵  ……你看他最近接连遭逢的巨大损失,足以使无论怎样富有的商人倾家荡产,即使铁石一样的心肠,从来不知道人类同情的野蛮人,也不能不对他的境遇发生怜悯。

夏洛克  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了您吗?……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我的回答了吗?

巴萨尼奥  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  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  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  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5、夏洛克对“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回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不能举出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一句话中,“不能”是由于什么?“不愿”又是由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上文可以看出夏洛克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憎恶zēngwù) 2、D(“换”应为“幻”) 3、B(A冒号具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用在此处,与后文的“所以说”重复,应将冒号改为句号;C“北海边”后的句号应删去,在引号后加逗号;D连续问都应该用问号。)4、B(A成分残缺,应在“教育”后面加上“支出”等内容;C搭配不当,“畅通”后宾语“内容”搭配不当,可在“民意”前加“充实”;D介词“对”使用有误,应删去。)

二、5.因为他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6.“不能”举出理由是因为这样做是他“天生的癖性”;“不愿”举出理由是想掩盖自己恶毒、凶残的报复心理。7.冷酷无情,残忍,善于狡辩。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哈姆莱特》pptx课件(30页)
《哈姆莱特》ppt课件(38页)
《哈姆莱特》ppt课件(75页)2
《哈姆莱特》pptx课件(25页)
统编版必修下《哈姆莱特》pptx课件(65页)
《哈姆莱特(节选)》课堂检测练习
《哈姆莱特》知识点
《哈姆莱特》教案8
《哈姆莱特》作业练习
《哈姆莱特》ppt课件(39页)
《哈姆莱特》习题讲解ppt课件
《哈姆莱特》ppt课件(75页)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7
《哈姆莱特》导学案4
《哈姆莱特》学案3
《哈姆莱特》ppt课件(21页)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p3音频朗读
《哈姆莱特》说课稿
《哈姆莱特》教学实录
《哈姆莱特》课堂实录
《哈姆莱特》教案6
《哈姆莱特》教案5
《哈姆莱特》ppt课件(41页)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ppt课件7
《哈姆莱特》ppt课件6
哈姆莱特人物分析
《哈姆莱特》ppt课件5
《哈姆莱特》教案4
《哈姆莱特》ppt课件4
《哈姆莱特》导读及练习题
《哈姆莱特》同步练习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剧本部分台词原文和译文
《哈姆莱特》读后感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
《哈姆莱特》ppt课件3
《哈姆莱特》练习
《哈姆莱特》ppt课件2
《哈姆莱特》ppt课件1
《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