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 >>
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5-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E.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2)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
(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8分)
 
 
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
    (A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错;B项“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D项“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不当)
    (2)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做铺垫;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4点得6分,答出3点得4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3)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每点2分,共6分)
    (4)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
    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观点3分,能结合文本探究、理由充分3分,探究思路清晰2分,共8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阅读练习及答案(俄罗斯)
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以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pptx课件(59页)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2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7
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1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题)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0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pptx课件(22页)3
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之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22页)2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思维导图
《列夫·托尔斯泰》pptx课件(40页)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21页)
《列夫·托尔斯泰》授课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31页)2
《列夫·托尔斯泰》pptx课件(19页)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9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35页)
《列夫·托尔斯泰》字词拼音及解释
《列夫·托尔斯泰》pptx课件(39页)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20页)
《列夫·托尔斯泰》增补版ppt课件(25页)
列夫·托尔斯泰《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29页)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45页)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17页)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64页)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8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5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创意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31页)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19页)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方案
《列夫·托尔斯泰》作业本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wav音频朗诵
《列夫·托尔斯泰》表格式教案8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2篇)
《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教学模式操作卡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ppt课件(28页)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