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选择性必修下册 >>
论语的主要思想(文化经典阅读部分)
作者:zhangxizheng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10


文化经典阅读部分
    文化经典阅读部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述孔子及其少数弟子的言论行事,集中反映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传世《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等二十篇;片名只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两三个字,若开头是“子曰”则取语录中的头几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南)。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仁爱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在《论语》中,谈论“仁”有58章,用“仁”字109次。孔门弟子多次向孔子请教“仁”,但孔子每次解答都不一样,共有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讱爱人、立人、达人、好人、恶人、博施、济众、有勇、无怨、不忧、不佞、克己复礼、先难后获、杀身等二十几种释义,几乎包括了人间的一切美德。其中,“仁”最核心的解释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其他大多是针对性的解释。
    在《论语》中,“爱人”是仁的本质,蕴含着孟子所说的“自爱”“亲亲”“仁民”“爱物”四个层次。但孔子并不纠缠于仁的概念定义,他更重视的是“为仁之方”,即如何培养仁德。孔子认为,“忠恕”是“爱人”的基本方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以待人,二者体现了对自己的高度自律和对他人的充分尊重、关心和体谅。此外,孔子重视行仁的环境,认为“里仁为美”;强调立志求仁、不懈努力的重要性,认为“未见力不足者”。孔子还把行仁与守礼联系起来,强调要“克己复礼”;把行仁与孝悌联系起来,认为孝悌是人之本……总之,孔子把最高的道德理想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为仁行动,使受教育者在追求“仁”的道德理想中能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德。

论修养
    一部《论语》,约一半的篇章在论说品德修养。孔子培养学生,就是要让他们成为君子,成为仁人。在《论语》中,他提出要塑造君子人格,这种人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修身准则,也是中国历史上激励志士仁人追求自我完善的光辉典范。
    为了塑造君子人格,《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和道德修养方法。在进德修业方面,孔子要求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孔子强调先进修德业后学习技艺,通过学习实践,具备全方位的德才,以期名扬于世。孔子提出仁智勇这三种最高的品德标准,认为仁者要智勇兼备。他强调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过则改;强调自身的多学、多思、多见和多闻;强调要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抵御诱惑;重视道德实践,注重实效,反对空谈;强调终身修炼,反对功亏一篑、半涂而废。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孔子强调容貌要谦和严肃,脸色要正派庄重,说话要得体合宜,心境要安宁而不傲慢,态度要庄重而不与人争吵,与人相处要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在道德要求上,孔子强调要“三戒”“三畏”和“九思”,戒除个人的欲念,心存敬畏之念,处处严于利己,宽以待人,以直报怨,贫而无怨。对善德善行,孔子给予高度赞颂;而对失德、恶德之人,孔子则公开表示憎恶之心。

论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他甚至认为,靠道德和礼的教化,有时比政令刑法还更加有效。他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国的作用,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勉励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地位贵贱,家境贫富,天资贤愚,地域远近,品质优劣等,只要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一视同仁,教导他们。这种教育主张,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广大平民,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且德才兼备的志士和君子,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始终把道德的修养放在首位,勉励学生立大志,求大道;同时,他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个方面的知识技艺)来教授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培养才能。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能因材施教,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即重视言传,也重视身教;他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启发式教育,对学生循循善诱;他认为学无常师,经常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论礼乐
    “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应该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完成人格修养和社会之治。他尊奉的礼是周礼,提倡的乐是《韶》乐和《武》乐。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原有的整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尊重。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为了实现周礼所强调的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正名”主张,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君臣夫子各安其分,各尽其职。孔子反对各种失礼非礼违礼行为,对臣弑君子弑父这种严重破坏周礼、破坏国家秩序的行为予以强烈的谴责。
    在孔子看来,礼追求的是秩序,乐追求的是和谐,礼和乐只是工具、形式,和谐仁爱才是根本。所以孔子再三强调礼要注重诚笃恭敬的实质,而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的铺张奢侈。为了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对各种不符合礼仪的言行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时时处处严格按照礼仪行事。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的美善标准,对弟子的礼乐之治实践给予鼓励和支持。

论天命
    天命观,是关于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论语》中的“天”字用了19次,有时指自然的天,有时指宇宙万事万物的主宰。《论语》中的“命”字用了21次,其中言天命的只有少数几个。《论语》中,孔子直接言天命的,只有两次:一是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一是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在孔子看来,作为宇宙主宰的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和主宰人祸福的力量,因而被人误解时,他指天以发誓;身处逆境时,他谈天以自坚;遭困惑时,他对天浩叹。孔子认为天不可欺,强调行事要光明正大,仰对苍天而心无愧疚;孔子不怨天尤人,强调用达观的态度去对待人事的否泰。孔子承认天命,认为“天命”主宰着宇宙,是人所不能选择和决定的,要求对天命心存敬畏之心。孔子不听天由命,尽管在现实中推行自己的主张处处碰壁,但他始终保持积极用世的心态,“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于鬼神是否存在,孔子并未多加评说,也不反对别人对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他更关注的是如何为现实服务。

论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尽管《论语》全书中只有这一章提到“中庸”二字,但《论语》所记的孔子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包括孔子“仁义礼”结合的思想体系,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因时制宜的出入进退和待人接物的活动等,都贯穿了中庸思想。“中”是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顺其自然)而不变。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正,孔子高度赞美尧舜“允执其中”的治国方法,强调治理天下,处理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首先要中正,要做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它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对貌似中庸,处处搞折中主义的老好人“乡愿”,孔子斥之为“德之贼”。在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上,孔子主张“和而不同”,承认矛盾和差异,强调各种矛盾的和谐共处。在人际关系上,孔子强调适可而止,不可则止,不自取其辱。中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孔子自称“无可无不可”,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
 
论其他
    孝是道德的伦理基础,是仁的起点。孔子把孝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有严格的要求:第一是“养”,即在物质生活上高度关怀和用心赡养、护理父母。要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第二是“敬”,即孝顺父母,在外表上和颜悦色,真诚自然,从而使父母内心欣慰,精神愉快。第三是做到“无违”,即对父母,一切必须按照礼的要求做。
    孔子认为,提倡“孝”可以预防犯上作乱,求得政治上的稳定。“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言语是人们最方便灵巧的交际工具。孔子认为,言语不仅有成事的功能,而且还有传达的功能。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也就是说,知言才能知人,言语具有传达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发挥言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必须遵守一些准则。概括起来,有信实、慎实、笃行、德操、恰当等准则。言语交际中,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当,所以孔子总是教导人们,说话必须谨慎,并以此作为对君子的一项基本要求。
    孔子还把一个人的言语同他的德操联系起来,认为君子应当首先修养自己的德操,然后再应用精当的言语。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中国戏曲的角色
《童年》知识点
《白鹭》课堂笔记
《子衿》知识点
《祖父的园子》知识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知识点归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知识点归纳
《式微》《子衿》知识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
《庭中有奇树》知识点归纳
《龟虽寿》知识点
《青山不老》知识点
“揠苗助长”还是“拨苗助长”?
《骑鹅旅行记》知识点梳理2
《藏戏》主要内容
《夜色》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水浒传》书名的怎么来的
《报任安书》基础知识梳理
《作为生物的社会》知识点总结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
《谈中国诗》知识点
《囚绿记》知识点整理
《赠从弟(其二)》知识点
《庭中有奇树》知识点
《梁甫行》知识点
《咬文嚼字》知识点
《月夜忆舍弟》学习要点
李商隐《无题》知识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合集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合集
高考语文中如何做文化经典研读题ppt课件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