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下 >>唐诗三首 >>
《黔之驴》《采莲曲》《爱莲说》《为学》《礼记一则》《卖炭翁》知识点
作者:jsxyszzzb  上传者:jsxyszzzb  日期:17-05-22


《黔之驴》《采莲曲》《爱莲说》《为学》《礼记一则》《卖炭翁》知识点荟萃
《黔之驴》译文: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扑击(驴)。(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就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1. 有关成语: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都用完了。黔驴之技:形容本领非常有限。庞然大物:庞然:巨大的样子。指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造句: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虎的性格特点:胆大心细、机智聪明、有勇有谋、勇猛果断、干净利落;驴的性格特点:愚蠢平庸、徒有其表、色厉内荏、虚弱无能、外强中干、装腔作势。驴的本领:一是“鸣”,二是“踢”。2.主题:本寓言采用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的手法,记叙了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的特点,揭示了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徒有其表、色厉内荏、虚弱无能的丑态,讽刺了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它告诉人们:(1)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2)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3)要坚持不懈,要知己知彼,要正确估计对手。(4)毫无自知之明而又肆意逞强,必然招致祸患;(5)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6)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虚荣和卖弄,不能华而不实,不能装腔作势、外强中干,否则自取灭亡;(7)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3.本文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对驴略写,对虎详写。(2)语言精炼传神:写驴,采用侧面描写(“庞然大物”)、神态描写(“驴不胜怒”)、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踢之”)等方法,表现驴愚蠢平庸、外强中干、装腔作势、色厉内荏,没有真才实学的性格特点;写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形象地表现了老虎胆大心细、机智聪明、有勇有谋、勇猛果断的性格特点。如“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样子,表现虎的小心谨慎的特点;“虎大骇,远遁”,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进一步刻画虎的恐惧心理;“往来视之”“进出前后”“荡倚冲冒”,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的特点;“虎因喜,计之曰”,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动作描写,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充分表现了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样子。它们逼真地描绘了虎惧驴、识驴、吃驴(或: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4.写出表明虎的心理和逐渐接近驴的过程的词语,分析其作用。答:心理:以为神--莫相知—大骇——以为且噬己——甚恐——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虎因喜——技止此耳。过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跳踉大㘎——尽其肉——乃去。作用:它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5.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塞翁失马、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拔苗助长、买椟还珠、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井底之蛙、愚公移山、守株待兔、杯弓蛇影。6.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采莲曲》原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1.本诗描绘了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欢乐的情景,表现了采莲女美丽活泼、勤劳能干、纯洁天真、欢愉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美好青春和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与向往之情。2.诗人采用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有色有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人美景美,意境清新优美,引人遐想。诗中“向”“开”“入”“闻”“觉”“来”展现了采莲女在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中若隐若现、忽出忽没的生动画面。
《爱莲说》译文:水里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1.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鄙弃,歌颂了君子正直高尚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点明了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为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伏笔。“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加深语意,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写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连,花之君子者也。”点明题旨。本文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为学》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难的东西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能力平庸,赶不上别人。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业成功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加倍地高于别人,我才思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如果舍弃不用,聪慧敏捷与愚笨平庸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孔子的学说,最终由靠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对于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倚仗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尚且未能成行。你倚仗什么去呢!”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羞愧的脸色。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那里。人们树立志向,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和尚吗?//因此,聪慧和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仗着聪慧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取失败的人。愚钝和平庸,可能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限制,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1.本文第一部分(1节)提出论点: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点出难和易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2-3节)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论证论点;第三部分(第4节)以立志为学总结全文,深化文章论点。2.文章以“为学”为题,为何却以较长篇幅写二僧人去南海的故事?答: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借事喻理,有力地论证了天下事无难易,事在人为的观点,强调“为”的重要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从哪些词句可见蜀之鄙去南海的不容易?答:“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4.穷和尚去南海为啥能成功?答:信念坚强、主观努力、“为之”的结果。5.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事在人为。6.“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答:原因:富者过分依赖外在客观条件,有“之南海”的主观愿望,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贫者随愿而动,信心坚定,意志坚强,坚持不懈,说到做到,仅靠“一瓶一钵”实现了愿望。启示: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坚持不懈,总会完成,而再简单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仅凭空想,怕苦怕累,也不会有什么收获。7.作者怎样看待昏庸与聪敏两种不同天资条件的?答: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8. 文章以“为学”为题,为何从天下事说起?答:因为天下事包括人之为学,由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将两者相提并论,强调为学的重要性。9.学习本文,你悟出了什么?答:(1)事在人为: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努力做,难的就变易;懒惰不做,光是空想,易的也变难。(2)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3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向上的进取心。(4)沉湎于幻想,一味空谈,最终会一事无成。10.富和尚两次问“子何恃而往”,但语气不同,品味其区别。答:前一句用问号,是疑问、探寻的语气,表现了富和尚的怀疑态度,后一句用感叹号,是轻蔑、不屑一顾的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
《礼记一则》译文: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能知道它的妙处。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才会自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的。《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的吧?1.本文告诉什么道理?答: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答: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卖炭翁》译文:有位卖木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根手指乌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呢?是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现在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因为心里担忧炭的价格便宜,就宁愿天气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天刚亮,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上路了。牛疲乏累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两个人骑着马轻快前来,是什么人啊?穿黄绸衣的是宦官,穿白绸衫的是差役。他们手持文书凭证,自称奉旨办货,拉转车头,吆喝着牛,往北面的皇宫方向而去。一车木炭重一千多斤,被皇宫来的使者赶着牛拉走了,老翁舍不得也没有办法。他们把半匹红绸和一丈花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木炭的价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注释、翻译
《卖炭翁》原文、注释、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卖炭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4
《石壕吏》教学案例
《石壕吏》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3
《卖炭翁》教学详案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卖炭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卖炭翁》备课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案1
《卖炭翁》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4
《石壕吏》教学设计11
《石壕吏》教案10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