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9-01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死攸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
B.《乡土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在于它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搁置许多长篇大论。
C.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D.台湾水墨画大师欧豪年呼吁,两岸应进一步增进交流,共同为中华文化添枝加叶,让中华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独放异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结合“国家命运”“大抉择”分析,使用正确。
B项,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结合“《乡土中国》的价值”“这些问题的提出”等分析,使用正确。
C项,畸轻畸重:偏轻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偏向一个方面。结合“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分析,此处主要讲对经济和环境问题需要平衡,不能有偏重,使用正确。
D项,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结合“两岸应进一步增进交流”“共同为中华文化”分析,此处望文生义。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项,“过誉”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称赞表示客气的话,这里用错了对象。
B项,“不才”是谦称自己,不能用于对方。
C项,“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对方。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答案】3. B    4. B    5. 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不合语境。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适合语境。排除A、C、D三项。第二处修饰“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和“旅游胜地”不搭配。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表明还没有去。和后面“成为消费热点”不对应。第三处,从容不迫,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非常有信心。此处哪个词在语法和句意上都能通,相对语境,踌躇满志更能表达“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的状态。第四处,经历劫难,经历很多磨难。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经历劫难”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内容对应,“劫难”对“风雨”。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故选B。
二、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8礼治秩序》节选文字,完成题目。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有改动)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6. B    7. D    8.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说法不准确,原文观点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项,整句表述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表述不符。
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故选C。
三、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选摘自《光明成》,2012年01月5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50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中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
(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釆访稿,2017年12月16日)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
“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骐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摘自新华网,2017年12月19日)
9.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通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种地人搬不动地土,庄稼行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10.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一项的是(    )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个,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
C.“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的哲学很符合生命最优解。
D.可以预见,台湾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11.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
【答案】9. B    10. C   
11. ①传统村落开发套路化,粗鄙化,单一化严重,对情感和文化价值重视不够。②传统村落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被年轻人抛弃。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错,表述过于绝对,文中是“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要死抠字眼。
A项,“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范围错误。不是所有复查的村落,都具有这几种价值。
B项,整句表述理解错误。数据仅是调查样本的统计结果,而非这整片区域的具体情况,且“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推断没有根据。
D项,“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预见过于绝对化。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注意根据材料四中的重点句子“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概括答题要点。
四、语言文字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你的理解。
二十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虚名(名声,功利)    (2). ②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鉴赏文段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就是对别人的评价很看重,别人的评价是一个人外在的名声,由此得出是注重虚名或名声,这是一个人功利的表现。“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就是看重自我认同,自己是否有价值感。自身的价值就学者来说就是有创新并服务于社会,从而体现自己的真价值。据此分析出句意。
1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50个字以内),并拟个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


(1)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维持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会现象。   (2)示例:啃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划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换面中的“文字”,体现的“怀疑”,然后分析“诚信危机”。
画面有三个人,一男一女两个成年人和一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个抓着老人的脚,一个抓着老人双臂,将老人拧成“麻花状”,被拧成“麻花状”的老人身上在往下滴“水”,“水”滴到老人身下放着一个盆里,盆上写着“父母积蓄”四个大字。原来漫画中成年人是孩子,孩子把父母当作衣服来拧,其实是在压榨父母的积蓄。围绕这一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漫画的寓意。得出漫画寓意后,紧扣住漫画的主题内容——老人的儿女将老人拧成“麻花状”,拼命想榨干老人的积蓄给漫画拟写一个标题即可。不论是写漫画的寓意还时给漫画拟写标题,都要注意对于字数的要求,比如本题,对于漫画寓意字数要求是“50个字以内”。

标题: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练习
文件大小: 21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重要概念解释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141页)
《乡土中国》习题汇编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34页)
《乡土中国》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5
《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本色》pptx课件(17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
《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堂实录片段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4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6张)
《乡土中国》练习题合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3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ppt课件3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1
《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