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中考试卷 >>中考诗词名言复习 >>
2019年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九年级)
作者:MissCFF  上传者:MissCFF  日期:21-06-06


2019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九年级)
【周南期末】
村行
唐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村行》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看出王禹偁诗歌简淡清新的风格。
B. 诗歌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地点是山间小路,事情是诗人骑马穿行在山间小路之上。
C.“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从正面着墨,读来饶有情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D.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议论。前句设问,后句作答。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E.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
11.诗的颔联和颈联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野的优美景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案:10.CD(4分)
11. (4分)示例:万壑有声与数峰无语,动静对比,沉寂幽静(1分);棠梨叶的红与荞麦花的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1分);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1分)。(任答出两点得2分)
共同描绘出一幅清新宁静、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山村晚景图(2分)。

【长郡期末】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牛羊下来久”写出了羊儿、牛儿“咩咩哞哞”地叫着匆匆往回赶,日暮时分,回到村子里已经很久了。
B.“各已闭柴门”,写出了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觉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
C.颔联写出了夜晚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诗人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深藏着极浓的悲郁。
D.诗的首联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E.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11.“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案:10.A E 
11、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2分):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1分)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1分)
【雅礼期末】
越中览古[来源:Z_xx_k.Com]
——唐·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一首怀古诗,写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时诗人的所见所闻。
B.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接下来诗人选取的是越王勾践得胜,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C.“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一个“尽”字,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
D.“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王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
E.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11.请赏析“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4分)
                                                                                                
                                                    
答案:10.AD(A“词人的所见所闻”不当,应为“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D给吴王送西施发生在越王勾践灭吴国之前。这是越王灭吴后归朝之后的片段,写的是越王自己沉溺于声色之中。)
11.“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写诗人眼前所见实景: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1分)这与“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班师回朝,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场景啊,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如写借景抒情,酌情给分)(2分)全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或告诉后人:胜利后的骄奢、淫乐只能是新的失败的开始,任何表面的辉煌都只会给后人留下笑柄。(意思接近即可)(1分)
【明德期末】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①
岑参(唐)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②。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③。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诗题一作“武城春寒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武威,即凉州。晋昌,即瓜州。两城均在甘肃境内。②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③敝裘:破旧的皮衣。敝:破损;裘:用皮毛制成的御寒衣物。
10.下列对诗词的解析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歌题目交代了时节和地点,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的关切、欢喜,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绪。
B.首联写边塞登楼之所见,大雨压城,黄鹂鸟飞上了城楼躲雨。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句诗人情感含而未发,似有苍凉,彰显含蓄之美。
C.颔联“乡愁”一字点明全诗主旨是思乡,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全诗主要是围绕思乡之情展开写作的。
D.颈联化用李白《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一句,抒发了年华已逝的感伤。而“青春换敝裘”则写出了功业已建但青春不再的惆怅。
E.尾联含蓄而意味深长,有听闻朋友已到瓜州的欣喜。全诗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仍在边塞,归期未知的伤感。
1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4分)
                                                                                                
                                                    
答案:10.CD(C错在这首诗并不是围绕思乡之情展开,主要是表达对朋友的关切,其次才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思绪;D错在功业已建,由诗歌颈联可知,诗人功业未建。)(4分)
11.本句诗,“飘”和“挂”用得极好,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意象(1分)。飘,飘飞;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形象地写出了客泪之多(1分)。挂,悬挂。边疆的柳树上似乎也挂满了思乡的哀愁,形象地刻画出了乡愁之浓厚(1分)。二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浓厚的思乡之愁(1分)。
【明德期末联考】
鹧鸪天·送人
[宋]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此时,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唱彻《阳关》泪未干”一句,借用了唐人《阳关三叠》的典故,暗含“送别”之意。
B.“功名馀事且加餐”一句的意思是“功名”是“馀事” ,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
C.“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 ”就只取“离”字义 ,“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D.“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一句主要表达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
E.这首词,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力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1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广益期末】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楚角:楚地的角声。②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③殊:犹,还。
10.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诗在题材上属于思乡怀远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我们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十五从军征》则为古体诗。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在押韵、平仄、对偶上均有严格要求。
B.“灯”和“角”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孤灯”、“楚角”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灯”和“角”都起到了渲染冷清的意境、烘托思乡之苦的作用。
C.“芳草”在古诗词中多指代春天、美好的青春等,颔联却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
D.全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诗人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尾联前半句点明所思的内容,后半句以景结情。
E.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两联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议论,论中寄慨。
1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案:10.B E 【解析】B《破阵子》不为思乡之作。E项诗歌后半部分是记叙,写了等候故人和遥寄书信的事情,应该是“‘后两联叙事,事中寄慨。
11.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1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清瑟”人的情感与动作,(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的情景,(1分)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哀凄的情感基调(1分)。抒发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无限悲伤之情(1分)


【师大期末】
东屯①北崦②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②崦:山。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白首。
E.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11.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0.CE
11.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肖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
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唯惟见鸟未逢人”,衬托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国家、民生的深深忧虑。诗人回首“战地'“黄尘”,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青竹湖期末】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葱,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②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①刘孝绰(481-539):南朝粱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②幸:表示希望之辞。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这些诗句犹如电影中的镜头,伴随着由绿葱、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组成的背景的不断转换,展示出了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
B.诗人在表现素蝶时,还融入了感情色彩,既写它飞花舞叶的喜悦,也写它映日顺风的欢快,更写它受鸟雀追逐的悲哀,从而表现了它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
C.“素蝶”中的“素”既表示品格高洁,又暗示命运坎坷,同时还表达了它不能像彩蝶那样风云际会,意气风发的遗憾。
D.这首诗如果没有最后两句,那不过是一幅蝴蝶写生而已,但作者在最后两句中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诉说希望百花不要凋零,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E.一二句中的“绕”、“隐”两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素蝶在花丛中飞来舞去,悠闲自在的状态。
11.请结合诗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10.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表述错误,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向往和对未来的不安;C诗句没有表达它不能像彩蝶那样风云际会,意气风发的遗憾”,从'嘉树欲相依看出诗句表达的是它不能象彩蝶那样风云际会,洋洋得意,而必须寻求一个有力的保护者才有前途绿蕙'是草丛不是花丛,避雀隐青薇意思是素蝶被飞来的鸟雀冲散,躲避在青青的花叶之中,不是悠闲自在;故选AD。
1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二句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诉说希望百花不要凋零,好的树木是欲相依起舞之处。同时,在这两句中诗人假托蝴蝶的口吻,对蝴蝶的前途绐岀了答案:它所向往的是一株花繁叶茂、生机无限的'嘉树'以求庇护依托。通过某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素蝶向往嘉树以求庇护依托,作者认为寻求一个有力的保护者才有前途。诗句透露出了诗人内心对未来的不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依恋 
【周南月考】
江行
宋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①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②声。
【注释】①杪,miǎo,树枝的细梢。②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这是一首律诗,诗歌的前三联主要写诗人自己的旅途所见,最后一联用听觉写自己的感受。
B. 全诗以清新明丽的景致,浅显平易的语言,巧妙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C. “蒹葭苍苍”勾起了世人对伊人的思慕和追寻,而在此诗中则是引发了作者的“旅情”。
D. “暝色”为丛丛蒹葭增添了苍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和疑问。
E.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呢?是因为船歌风格粗犷、声音悲凉,难以入耳。
1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案:10、BE【解析】B项“清新明丽”应为“凄迷忧伤”。E项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1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1分)。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断雁”“新月”“潮生”这些景致(或把颌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1分)抒发了羁旅之情、思乡之感(2分)。
【雅礼月考】
一剪梅·咏柳
明·夏完淳①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②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③。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④,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①夏完淳:明末(南明)诗人,十四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继续抗清,后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金沟:御沟,御河。③陈宫、隋宫:即陈朝、隋朝宫殿。④翠蒙蒙:指柳色青翠,如细雨蒙蒙。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词为咏物词,首句“无限伤心夕照中”一反大多数咏物词的以描写为主的陈调,而是借夕阳中无言低垂之柳来抒心中之情。
B.“金沟御水自西东”一句虚写,眼前那自顾自流淌着的水,似乎也暗喻着故国的逝去。
C.“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借古喻今,寄寓着作者难以言尽的兴亡之叹。
D.“飞絮无情,依旧烟笼”一句用语直白,无情柳亦是无情人。
E.夏完淳的诗词多显高昂的抗战之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文辞华美而慷慨雄健,本词亦是这一诗风的代表作。
1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4分)
                                                                                              
                                                                                             
                                                                                                                                                                         
答案:10.AC
11.此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词人写道,柳树的长条短叶,柔软青翠又生机蓬勃,对于西风东风,似乎都无动于衷;(1分)以乐景写哀情,柳越是苍翠,越是无动于衷,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就越深刻(1分);此句寓家国之痛于写景咏物之中,表达对国家倾覆的无限伤心,情景相生,耐人寻味。(1分)
【师大月考】

孤 松
贝琼
青松类贫士,落落惟霜皮。
已羞三春艳,幸存千岁姿。
蝼蚁穴其根,乌鹊巢其枝。
时蒙过客赏,但感愚夫嗤。
回飚振空至,百卉落无遗。
苍然上参天,乃见青松奇。
苟非厄冰雪,贞脆安可知?
1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诗歌的第一、二句将青松比作贫士,展示了一株落寞悲伤、孤僻、不合群的松树的形象。
B.在“已羞三春艳,幸存千岁姿”句中,运用拟人手法,青松以争艳三春为“羞”,而以留存千年为“幸”,两相对照表现出青松以孤傲态度面对千秋万代的人生态度。
C.“时蒙过客赏,但感愚夫嗤”中一个“嗤”字,展现了大多数人对青松耻笑轻蔑的态度,这里的“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
D.诗歌前面部分以“抑”为主,但从“回飚振空至,百卉落无遗”句始,笔锋突转为“扬”,尤其将“百卉”与“青松”在烈风之下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青松之“奇”。
E.诗歌以问句作结,表现出诗人对冰雪摧残百卉的不满和批判,同时对冰雪打压之下的青松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11.咏物诗一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结合诗句,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答案:10.AE(选对一项得2分)
11.①素朴高洁。“类贫士”“惟霜皮”,即使蝼蚁和乌鹊都可以随意“穴其根”“巢其枝”,可见其素朴。没有百花的娇艳,以媚俗为“羞”,表现其不慕虚荣的高洁品质。
②孤傲。“存千岁姿”,“落落”寡合,可见其保持人格独立和孤傲,不被世俗的人所理解。
③坚贞。“回飚”到了之后,百花凋零,只有青松仍傲然挺立可见其坚贞。
⑩自信。“苟非”一句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冰雪,青松就没法展示其襟怀了,表现了其对自我品质坚定的自信。【评分说明:概括主要特征,结合具体诗句作答。每一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青竹湖月考】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联写诗人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远到近、自下而上,有层次地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山的点点秋色。
C.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
D.颈联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实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和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春天就可以欣赏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E.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感到闲适愉悦。但是想到“堆案无馀地”,一种苦闷之情油然而生。
1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
【明德月考】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①
岑参(唐)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②。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③。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诗题一作“武城春寒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武威,即凉州。晋昌,即瓜州。两城均在甘肃境内。②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③敝裘:破旧的皮衣。敝:破损;裘:用皮毛制成的御寒衣物。
10.下列对诗词的解析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歌题目交代了时节和地点,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的关切、欢喜,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绪。
B.首联写边塞登楼之所见,大雨压城,黄鹂鸟飞上了城楼躲雨。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句诗人情感含而未发,似有苍凉,彰显含蓄之美。
C.颔联“乡愁”一字点明全诗主旨是思乡,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全诗主要是围绕思乡之情展开写作的。
D.颈联化用李白《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一句,抒发了年华已逝的感伤。而“青春换敝裘”则写出了功业已建但青春不再的惆怅。
E.尾联含蓄而意味深长,有听闻朋友已到瓜州的欣喜。全诗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仍在边塞,归期未知的伤感。
1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4分)
                                                                                         
                                                                                          
                                                                                        
答案:10.CD(C错在这首诗并不是围绕思乡之情展开,主要是表达对朋友的关切,其次才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思绪;D错在功业已建,由诗歌颈联可知,诗人功业未建。)(4分)
11.本句诗,“飘”和“挂”用得极好,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意象(1分)。飘,飘飞;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形象地写出了客泪之多(1分)。挂,悬挂。边疆的柳树上似乎也挂满了思乡的哀愁,形象地刻画出了乡愁之浓厚(1分)。二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浓厚的思乡之愁(1分)。
【一中月考】

【博才期中】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③敢爱死?寂寞壮心④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阗州(今四川阗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济时:即救时。④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1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诗题“岁暮”二字,不仅指“时序岁末”,而且喻指杜甫已入暮年,也喻指风雨飘摇的晚唐,一语双关。
B.首联中的“还”字既指战事永无宁日,也表达了羁旅漂泊的诗人对时局的失望、叹息。
C.“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的想象,他想象着朝中大臣到底会是谁来边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兴奋、对于朝中大臣的赞扬。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抒怀抱,后四句主要陈时事,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
E.本诗艺术手法很有特色,综合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
11.请赏析“鼓角动江城”一句中的“动”字。(4分)
                                                                                                 
                                                                                                   
                                                                                                      
答案:10.答案:CD。解析:C项表现的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儒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D项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
11.答案:动,意为使……震动,(1分)雄浑嘹亮的军鼓声和号角声,使江城都震动了。(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军队备战的紧张状态,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1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形势的担忧之情。(1分)
【广益期中】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③,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星芒: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全诗以乐观高产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艰难破敌的场面,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B.首联写“骏马”实际上是突出驾驭骏马的键儿们威武雄社,“出渭桥”而“鸣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追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C.颔联写汉地拉弓,匈奴地搭箭,“弯弓”“插羽”指开弓射箭,两个动作就描绘出从出发到克敌制胜的场面,省掉了得多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笔法洗练。
D.颈联写“星芒尽”、“海雾消”,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既写出了北地的自然景象。又象征战争的结束。
E尾联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抗击匈奴屡立奇功的典故,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战士们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从而获得朝廷重赏的愿望。
11.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在本诗中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感”,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试结合本诗分析。 (4分)
                                                                                                  
                                                                                                  
                                                                                                 
                                                                                               
答案:10.10.BC。A.“艰难破敌”在诗中没有表现。诗中恰恰相反,表现的是破敌之速也。D.“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错,这里用的是比喻,其实是大漠,胡地哪来的“海雾”呢?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E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11.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②对将士们勇敢杀敌,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战士们辞家赴边,冲锋陷阵,摧枯拉朽,大败敌人。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然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上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④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或自豪和满足之情)。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答一点2分,答到两点给4分先写情感类型,再写作具体分析为佳,序号答题意识一定要培养起来。结合诗句,但是不能照抄诗句。)
【明德期中】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散。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题以(       )(4分)
A.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运用工笔的手法,为我们简笔勾勒出一幅恬静可人的月夜图。
B.“忽”、“惭”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C.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蕴盎然。
D.诗人描写感受细腻,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自己无须友人亦能怡然自得的情感。
E.“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三、四句是说,披头散发今晚正在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1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送”、“滴”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10.AD
11.(4分)送,送来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荷风人的动作(1分)微风拂来,送来阵阵香气,是那样的清淡细微(1分); “滴”字既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富有动态感,衬托出环境的安静(1分)一“送”一“滴”,从嗅觉、听觉两角度来写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整首诗抒发作者的闲情逸致、内心的寂寥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想念之情。(1分)
【雅礼期中】
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此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诗歌的标题“岁暮”意蕴深长,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烟”代指边境战事,与后句“鼓角”相应,分别从视、听觉等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反衬时局的艰危。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大臣们纷纷请缨报国的羡慕与赞美,同时抒发了自己客居阆州无法报效国家的苦闷。
D.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朝廷谁请缨”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将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结合。
E.这首诗,前两联主要写时事,后两联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字字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
11.杜甫写诗“巧用常字,平中见奇”,请赏析“边隅还用兵”中“还”字的妙处。(4分)
                                                                                                 
                                                                                                  
                                                                                                    
答案:10.AD  B不是反衬,而是直接描写。C.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E.无议论
11.(1)“还”副词,有“又”、“仍然”之意;这句诗的意思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对百姓对国家的担忧。(每点1分)
【长郡期中】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②夜猿鸣。
【注】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嗷:同“叫”,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E.首联写到“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交代事由。第三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11.请赏析“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l0.DE(此诗表达思乡之情,写得比较含蓄,不像《登幽州台歌》的写法,粗犷、直抒胸臆。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11.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莫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4分)
【周南期中】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③摩挲:用手抚摸。④钓舟:行舟。
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E.尾联借助细节描写突出了自己不舍的心情,同时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11. 有评论家认为“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是“不落众人窠臼,另翻新意”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0. AB 
11.答案示例:
构思一:新颖別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別”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写法二:虚实相生。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评分:答对一种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中“写法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一:
用“系”宇,不仅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颍而贴切。
语言二:运用修辞。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別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评分:答对一种得4分,共4分。其它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广益月考】
劳停驿①
北宋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②前。
【注】①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②鸟道:小道。言山高而险,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 
10.下面的理解或者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含义,例如本诗中的“孤舟”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舟”的都有一定的特定含义,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感情。
B.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首联为舟行之时的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的暮夜,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蜂头月圆,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布置巧妙。
C.颔联“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抬头看见船帆好似从树梢降落,远山顶上圆月当空。勾勒出了一幅峡江晚泊图。
D.全诗既直观的袒露胸襟,也借助写景委蜿含蓄的表达情感,其中“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综合使用了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
E.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11.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10.AB
【解析】A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本诗是被贬后的孤独,“仍怜”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C是从低到高。
11.①“荒”,荒芜;“瘦”,瘦瘠,贫瘠。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1分)③这两个字自然传神地描摹出被贬之地人烟稀少,荒凉冷落的特点。(1分)④寄寓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怜悯和关切(1分)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1分),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对于两个字的解释不作为得分点,但是讲评试卷时还是强调要写)
【麓山国际月考】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③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②剑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有“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③若为:怎能。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写实,而是夸张之词,虚写登山所见的景象。
B.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天万物由盛而衰,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
C.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就把诗人怀念亲友,寄情山水、消极遁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D.这首诗前两句“尖山”喻“锋芒”,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E.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御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1.“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0.AC  
11.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贬谪之恨,思乡之愁(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南雅月考】
望月①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标题有改动。
10.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本诗是一首七夕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分别描绘了望月的场景和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七夕之夜的图画。
B.第一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练,描绘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C.第二句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选取“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细致勾勒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月夜。
D.“湿桂花”也指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E.从情感表达看,诗人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蕴藉深沉的秋思。
11.请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加点字“落”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10.AE
11.“落”字,是“洒落”之意(1分) 它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新颖妥贴(1分)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1分) 表达了诗人蕴藉深沉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1分)
【雅礼月考】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
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③玉骢:良马。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4分)
A.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字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面“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11.试分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中“弥弥”“隐隐”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10.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E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1.叠词(1)“弥弥”形容浅浪“隐隐”形容层霄,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1),凸显诗人愉悦之情(1),富有音韵美(1)。
【青竹湖月考】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①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②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释】①飞鸟:比喻远行的人。②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以看到夕阳下的五湖春色。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首五言律诗着意写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送友人的离愁别绪,也隐含自己归隐田园的感情。
B.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也没有离别的话语和离别的行为。重点描写离别后的景象,将浓浓的离情别绪巧妙融入景中,曲折婉转。
C.首联写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却仍然在“望”,这样的表达,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D.颈联写友人的行舟远远地消逝在长江尽头,诗人想象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尾联想象友人站在汀州之上,对着秋水白蘋出神,心中充满愁思。
E.诗人借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天上飞鸟、岸边青山、汀州白蘋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11.请赏析颔联“没”“空”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10.BC分析:A无归隐田园的感情。D是想象诗人站立汀州之上而非友人。E汀州白蘋也是想象之景,而非眼前之物。烘托的是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12.”没”意为“隐没”“淹没”,暗扣“望”字,此句以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诗人凝神远眺,目光久久追随远去的有人,友人前去的路未可预知,不知道淹没在那里,一个“没”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和忧虑。(关键词“淹没”“前路未可知”“关切”“忧虑”)“空”,意为“只是”“仅仅”明写青山如黛,对着远去的朋友依依不舍,实为诗人远望朋友逐渐消失而内心空荡荡的,倍感寂寥落寞。(4分)
【师大博才月考】
江下初秋寓泊
杜荀鹤①
濛濛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
自别家来生白发,未寝星起谒②朱门。
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
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注释】: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仕途多不得志。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②谒 :拜见。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的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的背景。
B.首联通过描写“濛濛烟雨”遮蔽了江村的场景,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C.三四句叙事,叙写了离家后白发的诗人星夜起来去拜访权贵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对友情的珍视。
D.七八句中,诗人看到北飞的大雁、又听到猿的哀啼,他认为雁鸣比猿啼更为凄苦。
E全诗以“愁”情贯穿:有对漂泊在外的孤独感伤;有对家乡、对兄弟的思念有无人引荐、壮志难酬的苦闷。
11.“虚实结合”使得诗歌富含深意,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10.CD    
11.颔联:实写已有白发的诗人去拜访权贵,颈联由眼前的柳树联想到春天到来的景象,又想象自己就像漂浮的浮萍,终年漂泊无依,虚实结合,暗示了作者漂泊、不被重用的人生,写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独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标题: 2019年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九年级)
文件大小: 50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MissCFF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2023年上海市各区初三二模古诗文阅读汇编
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12页)
中考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2023年上海市各区初三一模古诗文阅读汇编
2023届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内古诗加点字注释
2023届中考语文课内古诗词文学常识
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古诗词阅读鉴赏(40页)
古代诗歌复习:爱上古典诗歌ppt课件
2023届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内古诗词文学常识填空
2022年上海市二模分类汇编:古诗文
2022年河北省中考必背古诗词40篇及历年真题考点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中考复习专题:古诗词阅读
诗词复习——李白专题ppt课件
初中古诗词常识
初中熟读背诵的古诗文ppt课件
初中熟读背诵的古诗文122篇(首)含译文(按年级分类)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类型及常见情感ppt课件
初中古诗背诵ppt课件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
第二轮中考古诗词曲鉴赏复习ppt课件
201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试题分类整理——诗词鉴赏
千锤百“炼”的智慧---古诗词鉴赏炼字专题
千锤百“炼” 的智慧————古诗词鉴赏“炼字” 专题ppt课件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ppt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打包40套,含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初中毕业古诗词曲理解性默写练习
2021届中考课内必背古诗文
2021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试题汇编——古诗文
2021年上海市各区中考二模汇编: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课件
中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
中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古诗词比较阅读》教案及课件
《对联诗词格律知识》练习50题
2005-2020年北京市中考古诗文汇编
2020年部编版七至九年级古诗词汇编
部编本初中语文的24个古诗词典故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