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 >>
格非《评点者的角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格非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05-26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评点者的角色
格非
①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文字镶嵌于原作的文本之中。对于阅读而言,它的强制性是一望而知的:读者不可能在阅读作者正文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增殖出来的文字完全无动于衷。一般而言,批评者的文字往往通过回目前的前批、题诗,回目后的总评,以及镶嵌于所谓正文中的眉批、旁批、夹批等手段编制进正式文本,从而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割。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正文之外特殊的“附加信息”。
②追溯这一形式的来源,学术界见仁见智,已经有了不少重要的研究。然而我觉得它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有着相当深的关联。比如说对《春秋》经的阐释而形成的三传,使得《左传》、《谷梁》和《公羊》与经文一并传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并非仅仅是“经”的附庸,它在对“经”的质疑、补充或解释的过程之中,也使自己变成了完全自足的文本。甚至我们今天在阅读《春秋左氏传》的时候,出现了完全颠倒了的关系:即经文(原作)往往成了“传”的附庸或参照物。
③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从功能上看,评点者不仅像现代批评家那样对原作修辞、手法和结构作出某种评论性的意见,也会对作者隐含于文本中的许多奥秘和未发之覆加以揭示,从而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甚至,他们会在批评的过程之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感慨与兴叹,对世道人心发表评论性意见。兴之所至,有的评点者竟自己会讲述一个与正文毫无关系的故事,从而使得读者不得不停止对原文本的阅读,而进入评点者的故事。所有这些内容,评点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强行将之编织进文本,与作者的原创意图本无牵扯。但这些评点文字在原作的第一文本之外形成了第二文本,或次生文本,它对于读者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由于采取了交织镶嵌的方式,次生文本本身也构成了读者的阅读对象。另一方面,评点者的文字不断地指涉原著的修辞或寓意,不论这样一种指涉是否妥当,都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
甚至有一种批评者,他们与原作者是至亲好友,熟知创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那么,批评者的评点不仅对文本意义洞幽烛微,而且会关涉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此外,一般读者或文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信手涂鸦,在书中的眉页之间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如果假设此人拥有的本子恰好是一个孤本或善本,那么这位无名读者随手写下的意见也会随着本子的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而且读者在传抄过程中,也有随手篡改文字的“恶习”,这就使得衍文和错讹不断,有时甚至难以通过考辨加以还原。
⑥由于“评点”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本存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西方叙事学意义上严格的作者——批评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三者界限并不那么明确,同时它与现代版权法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概念也迥然不同。
⑦由此看来,在中国古典小说自写作至被阅读的过程中,评点者既是读者,也是批评者,也兼有了作者的功能。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他所面对的文本因不是单纯的作者正文,既有评点者的次文本,也有许多无名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这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对话关系。读者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同时进行对话,这也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时性”行为,而真正的作者意图则被浓缩成了一个典故——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既不突出,也非不存在,它被作为文本意图的有机部分,通过多重解释放置于一系列复杂的对话中,经过读者的反复阐释得以显现。
⑧对阅读的强调而形成的“读者理论”,在西方大致是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新的命题,而在中国小说的阅读经验中,这种开放性的阅读从来都是一种习惯和常识。
3.第①段中加点词语“附加信息”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项作为隐含的前提条件能支持第④段画线部分论证(   )
A.与原作者关系越近,掌握的创作细节就会越多
B.原作者的至亲好友,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C.有一部分评点者,常会给原作者提供写作建议
D.了解原作者的创作细节,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5.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春秋三传”为例,论证了经文反而成为“传”的附庸或参照物
B.评点者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C.对孤本或善本的评点,会随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
D.读者的评点使阅读变成一种“共时性”行为,构成全新对话关系。
6.有人认为,第②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来源”的论述不够充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具体分析。
7.小浦在阅读《红楼梦》时,发现小说第八回“黛玉出场”有两个不同的版本,颇有疑惑。你认为哪个版本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谈你的看法。
【版本一】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摇摇(评点:摆摆)地走了进来。
【版本二】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摇摇摆摆地走了进来。

 

 

答案:

3.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或增殖的批评者的批注文字。 4.D    5.D    6.同意,第②段以“春秋三传”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这一观点。但特点的相似性,不能自然得出两者间的溯源关系。“春秋三传”是经文和传之间的阐释关系,而本文是古代小说,文体并不一致。而且,“传”作为“完全自足的文本”,与第①段所述评点文字“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割”的特点并不相吻合。因而论述是不够充分的。
不同意,第②段以“春秋三传”为例,通过对其具体特点的描述,如“传”在对“经”的质疑、补充或解释过程中,使自己变成了完全自足的文本,甚至使“经”成了“传”的附庸或参照物,阐明了评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来表明其与评点这一形式具有高度相似性,从而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因而论述是充分的。
7.版本一好。“摇摇”写出黛玉的身材纤细窈窕,行动如弱柳扶风,而“摇摇摆摆”,让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有了轻浮之态。点评“摆摆”显得画蛇添足,不符小说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使原本对文本之意有补充和画龙点睛的点评成了错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题)
《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罗素《“无用的”知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为什么弗洛伊德在现代社会受欢迎?》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2年上海市高考题)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赵鑫珊《哲学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中国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帆《“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的浙东脾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声音会被模仿,声纹还可靠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鱼《论王石头的重要性和非重要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作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上海市高考题)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涌流和学习》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态文学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时中《人生意义何处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