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名著复习 >>
高考复习: 名著导读《资治通鉴》《梦溪笔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12-05


《资治通鉴》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 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故又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1039)进士,历签书苏州判官、馆阁校勘、同知谏院等。神宗即位,为翰林学士,以反对王安石变法,乃求外任。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后改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余年,编修《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书成,迁资政殿学士。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尽废新法。不久病逝,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文多史著及章奏书状。巨著《资治通鉴》不仅于史料“网罗宏富”,而且构思精密,语言简洁洗练,“叙之井井,不漏不烦”(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既对历史作客观记载,亦不乏文学情采。其中“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章节,犹为世所传诵。其他如《谏院题名记》《乞罢陕西义勇札子》《陈三德上殿札子》等,内容充实,感情执着强烈。《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虽不以词章为重,论其气象亦包括诸家,凌跨一代”。其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雨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亦清新疏淡。论诗专著《续诗话》,品第诸诗极精密,有独到之处。著述宏富,除主编《资治通鉴》二九四卷外,其他主要有《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六卷、《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等传世。生平事迹见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司马温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三六。明司马露、马峦编有《司马温公年谱》六卷,清顾栋高编有《司马温公年谱》八卷、《遗事》一卷。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书名用“资治通鉴”,是表明编撰的目的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提醒后世的统治者要以历史的得失为借鉴,更好地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管理。其中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西之战等许多篇章,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史学佳作。下面是一些经典篇章的介绍。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讲述的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操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曹操以强大的兵势,不战而使刘琮投降,企图顺江东下,一举而并江东。但他对孙权的实力估计过低,对孙、刘联盟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因而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在孙、刘方面,军事力量虽远不及曹操,但双方都有远见卓识的决策人物,如诸葛亮、鲁肃、周瑜,都力主抗操。在强敌面前,周瑜、黄盖等人也能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制敌之短,充分发挥了南军擅长水战的优点,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情绪,采用诈降、火攻,一举袭破操军。
《资治通鉴》在记载这一战役时,采用了独特的叙述视角,不是从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状况,而是抓住了决定这一战争胜败的关键点去分析透视,将鲁肃如何与孙权定计、吴蜀如何定交、诸葛亮如何智激孙权等事一一道来,于末尾再才交代战争的结果。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国主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在全国征兵。八月,苻坚从长安启程,秦军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从各地一齐向南进发。这时的苻坚非常骄傲,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
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玄率水陆军共八万余人迎战。苻坚听说晋军攻到,便与苻融登上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又望八公山(安徽寿春北)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不免有些惊恐。谢玄派人要求苻坚把阵地后移,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袭击,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又有人在阵后连呼苻坚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晋军乘胜追击,秦军死者相枕于路。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逃回淮北,及到洛阳,检点余众,不过十余万人。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作品价值】
借鉴价值
《资治通鉴》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的目标极为明确,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正道,要为统治者总结历史得失成败,帮助宋代君主更好地继续统治。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强化了政治方面的内容,总结政治管理经验,重视礼制和民生,分析用人和用权,讲究权变和平衡,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执政参考书。历代执政者、名臣、学者都非常重视这部书,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对于普通人,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学习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虽然时代不断变迁,但像诚信、宽容等基本价值是永恒不变的。《资治通鉴》中的诸多历史真实故事会使我们对于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领悟。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学术价值
司马光是一个集政治、思想、学术于一身的大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选人用人,创作了学术巨著《资治通鉴》,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史学来说,《资治通鉴》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创造了「通鉴学」;对文献学来说,司马光等提出的制作丛目、考异等方法,具有独创性;对文学来说,《资治通鉴》叙事逻辑严谨,善于营造气氛,遣词造句准确;对理学来说,《资治通鉴》中的重要思想推动宋明理学的发展;对政治学来说,《资治通鉴》中的史论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管理功能。



 




《梦溪笔谈》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定元年(1040)随父至闽中。至和元年(1054)为沭阳县主簿。嘉祐八年(1063)举进士。治平元年(1064)为扬州司理参军,三年居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熙宁七年(1074)修起居注,次年为回谢辽国使,颇壮国威。九年权三司使,次年为蔡確诬劾罢。元丰五年(1082)为龙图阁直学士,后贬均州团练副使。绍圣初复官,二年卒于润州。“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四库全书总目》)。文章“典则”,“有古作者之遗范”(同上)。著《梦溪笔谈》质朴无华,明快精当。游记文如《苍梧台记》等则清新俊秀。诗亦清俊高迈,富于意境,如《夜登金山》《鄜延凯歌》等皆是,《姑孰溪》等小诗则清新明丽。沈括著述甚丰,《宋史·艺文志》曾著录二十二种(今人胡道静又补十八种)。惜亡佚甚多,今存者仅《梦溪笔谈》《长兴集》等。生平事迹见《宋史》卷三三一。今人张荫麟有《沈括编年事辑》,又有胡道静《沈括事迹年表》等传记资料。
【内容简介】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各卷依次为“故事(一、二)、辩证(一、二)、乐律(一、二)、象数(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机智、艺文(一、二、三)、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一、二、三)、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作品价值】
从内容上说,《梦溪笔谈》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该书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相 关 练 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太子家令晁错对策高第,擢为中大夫。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错又上言宜削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上虽不尽听,然奇其材。诏曰:“间者数年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减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民未尽农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帝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认同无为政治思想,与民休养生息,使得西汉初期社会呈现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生息的好局面。
B.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根本大业,他认为农民辛勤劳作还要缴租税,就和商贩没有区别了,提议免除租税。
C.汉文帝治国善于反思自己,当他了解百姓严重缺乏粮食,就反思出现这些失误的根源是自己愚蠢。
D.汉文帝明于用人纳言,对晁错的进言他并没有照单全收,对于自己的困惑他敢于交给朝廷要员广泛议论。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馀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用斜线(/)给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文字断句(限6处)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就反思出现这些失误的根源是自己愚蠢”错误。“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思是:朕愚蠢而不聪明,不知道出现这些灾害的祸根是什么。
参考译文:
这一时期,文帝自身谦逊自守,而将相大臣都是老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以导致秦灭亡的弊政为鉴诫,论议国政讲究以宽厚为本,耻于议论别人的过失,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俗。官吏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己的生业,府库储蓄每年都有增加,人口繁衍。六月,文帝下诏书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为重要。现在那些辛苦勤劳的农民,还要缴纳租税,这样做,使从事农耕本业和从事工商末业的人没有区别,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九月,下诏令各位侯王公卿郡守推举贤良能直言极谏的人,皇上亲自问策。太子家令晁错对策得到高等,升任中大夫。晁错为人刚直而又严峻苛刻,因辩才而得到太子的宠信,太子家里称他为“智囊”。晁错又上书文帝,谈论应该削减诸侯王的实力以及应该改的法令,上书共计三十篇。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意见,却对他的才能另眼相看。文帝下诏说:“近来连续几年歉收,又有旱涝和疾病的灾害,朕十分担忧。朕愚蠢而不聪明,不知道出现这些灾害的祸根是什么。估计土地没有比以前减少,而统计百姓的人口也没有比以前增加,按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来计算,现在比古代还要多,但百姓的粮食却严重缺乏,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源在哪里?莫非是由于百姓之中从事工商末业而损害农耕本业的人多,造酒大量耗费了粮食,六畜吃得太多了吗?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我不知道哪个是最主要的。可以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官员、博士共同议论这个问题,有能够帮助百姓的意见,可按照各自的思路,去做深远的探讨,无所隐瞒地全都告诉我!”晁错向皇上进言说:“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是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皇上听从了他的进言。
2.士卒疲惫饥饿,遭到炎热湿气侵袭而死亡的有很多。西南夷又数次反叛,发动军队攻击汉士卒,使得汉朝花费巨万金钱却仍然没能开凿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罢”,通“疲”,疲惫;“离”,通“罹”,遭到;“反”,反叛;“兴击”,发起进攻。
参考译文:
那时,巴、蜀四个郡,正在开凿山路通达西南夷,士卒所需粮饷要运送千余里。开几年,路仍不通,士卒疲惫饥饿,遭到炎热湿气侵袭而死亡的有很多;西南夷又数次反叛,发动军队攻击汉士卒,使得汉朝花费巨万金钱却仍然没能开凿成功。皇上非常担心,下诏命令公孙弘前往视察。公孙弘回来向皇上奏报,极力地诋毁西南夷没有什么用处,皇上不听信他的话。
3.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最后确定答案。首先“以……为”固定结构,所以从“野马”后面断开,“也”和“耳”是句末虚词,所以从它们的后面断开,“如…….又如”句式结构相似,故从“野马”和“水波”后面断开,“即……也”判断句,应在“即”前断开。
参考译文:
《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种事物。古人就称野马为尘埃,如吴融说“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说“窗里日光飞野马”,都把尘埃作为野马,恐怕是不对的。野马乃是田野里的浮气,远远望去如同马群,又好像水波,佛书所谓的“如热时野马阳焰”,就是这东西。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高中古文化常识集锦及专题练习
高中必修教材古代文化知识清单
2023年北京市十区高三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2023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练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训练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高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
2023届新高考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数字有关的文学常识(100题)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名著阅读汇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六大类148道
高中名著导读
2022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常见错误
2022年上海市高三一模《红楼梦》题型汇编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竞赛题
2022届高考模拟最新试题汇编:古代文化常识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21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试题分类名著阅读汇编
2021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21年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红楼梦》阅读汇编
2020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名著《红楼梦》、《论语》汇编
2021届新高考各地高三试题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读书知识竞赛试题150题(高考文常必备)
2021届高考复习:古代文学常识复习填空练习
《平凡的世界》知识点梳理
古代文化判断题100练
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知识点汇编
高考名著阅读简答题汇编
高考名著《红楼梦》复习ppt课件
历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2017-2019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教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文学、文化常识
高考历届古文化常识真题探究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终极预测50题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梳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
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含例题)
2018年高考复习系列--专题:文化与文学常识
历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文学与文化常识(2015-2017年)
高三名著阅读主要答题方法归纳总结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2017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45页)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