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必修下 >>六国论 >>
略谈《六国论》的题目和结构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2-10


略谈《六国论》的题目和结构 
兼与张全夫同志高榷 

张全夫老师写的《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教学经验1980年3月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以来,对中学教师的备课启发和帮助很大,是一篇有价值的经验之谈。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与不确之处。虽然瑕不掩瑜,缺不掩盈,但如能拭去这块美玉上的小斑点,同时补足缺陷,使该文由“弯月”变成“满月”,也许对同行们的教学更有好处。 
一、关于题目 
张文指出,《六国论》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这是对的。但作者却未指出,这个题目不仅是倒装句,而且是省略句。实际上,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文中明确指出:“六国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既然“六国论”三字包含了“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十个字的意思,为什么不指出题目是倒装句兼省略句呢?其实,这篇文章原题为《六国》,比课本上用的题目《六国论》还要省略。 
二、关于结构 
这是讲《六国论》时应该抓的重点,惜乎作者却谈的很少。文章第三部分的小标题虽然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讲清文章思路和字词句,作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但就这一部分而言,也是字词句谈得多,结构则只设计了一个结构图,告诉读者说:“我一边讲解,一边用结构图配合,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但文中对文章的内在关系和论证方法却未加说明。当然,应该承认张全夫老师设计的这个结构图是相当好的。据我所知,不少中学教师放大了这个结构图作为教具,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但在放大这个结构图时,却发现以下一些缺点: 
1.第一层下可标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并标明反证法。 
2.第二层没有标明分论点。如果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与“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就是分论点,那么二者显然上下倒置了。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论据应是“齐人与嬴、终继迁灭”、“燕用刺客、始速祸焉”、赵国灭亡、用武不终”,而非“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那么,把“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与“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上下调换一下就行了吗?行是行的,但仍不太确切。因为“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为主,不仅暗指韩、魏、楚三国,也影响齐、燕、赵三国。所以,“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我们的看法是不能并列,而应有主次之分。 
3.第三层前,结构图只标明“论证”二字,未标明论证方法。显然,“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再加上“不战而弱,至于颠覆”,用的是概述法,“齐人与嬴、终继迁灭”、“燕用刺客、始速祸焉”、“赵国灭亡、用武不终”用的是分举法。如能标明,更使人一目了然。 
4.第四层“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是假设,是比较论证,是否定论断,也是反证,应标明“反证”或“否定论断”。 
5.第五层“无使为积威所劫”之前最好加上“为国者”,并标明推理论断。 
6.第六层“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应加“如……,则……”成为“如从六国故事,则在六国之下”并标明假定判断和“教训告诫”。 
据上,文章结构图可修改如下: 

如前所述,张全夫老师文章的第三部分的小标题虽然是“从文章结构入手”,但除了设计出一个结构图之外,对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却一笔带过,未在文中加以说明。本文不揣冒昧,拟在对结构图进行修正之后,对一笔带过之处补充如下: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题的全称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大家知道,战国时七雄割据,战祸迭起,人心思一。所以,统一乃是历史的趋势。评论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从“秦胜六国之利”这个角度立论,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六国败于秦之弊”来立论。苏洵为什么选择后一角度来立论呢?主要是要以古讽今,借六国破亡之故事,讥议北宋对契丹、西夏作战不力,以赂求和的投降主义政策。所以,本文既是史论,又是策论。由于作者观点明确,针对性强,所以立论突兀,开门见山便以一个直言全称判断,从肯定、否定两方在完整而有力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对这个论题进行分析,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主要的)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次要的)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前者暗指韩、魏、楚三国,后者明指齐、燕、赵三国。两个分论点虽有主次之分和明写暗指之别,但六国殊途同归。归根到底,破灭之道都是一个“赂”字。 
文章接着披文讨源,对这两个分论点全面展开论证。 
先论证破灭之道“非兵不利,战不善”,而在“赂秦力亏”。其论据有三:一曰“大欲大患,固不在战”,二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三曰“不战而弱,至于颠覆”,都是用的概述法,未一一罗列具体事实。因为诸侯赂秦的史实,已是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对中学生来说,根据新旧知识联系和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语文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述,谈谈诸侯赂秦的主要事实,也是可以的。对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必要的。 
次论证不赂者“失强援”,而“不能独完”。其论据也有三点:一曰“齐人与嬴,终继迁灭”,一日“燕用刺客,始速祸焉”,一曰:赵国灭亡,用武不终”,都是用的分举法。事实比较清楚,容易为中学生所理解。虽然如此,笔者认为教师也不妨通过提问或讲述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有关文史知识联系。 
在正面论证上述两个分论点之后,作者为了使论证更充分,有说服力,又提出“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假设来反证,由反面进行比较论证,从而作出上述否定论断,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的否定部分的论断也是正确的。 
在以大量论据论证清楚中心论题之后,文章又水到渠成,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老苏抚今思昔,进一步运用推理判断,设想如果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将食之不得下咽。然而,可悲的是六国不但没有坚持合纵路线,而且与此相反,今日割一地,明日割一城,结果如抱薪救火,不战而弱,终至覆灭。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然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却又用类比证明法,以六国亡于秦之事对北宋赂契丹、西夏的投降主义路线进行讽喻和告诫。虽然最后这个论题是文章的余波,而且是假言判断,但正是这一点刺中了时弊。随后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正是苏洵的《六国论》高于其次子苏辙和后来其他人写的《六国论》的地方。 
这篇文章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现在仍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课本提示说此文最可取之处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确实不错。其结构之谨严,尤其值得学习借鉴。有人认为此文奠定了现代论说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是颇有道理的。 
以上看法也未必完全正确,愿提出来与张全夫老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商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六国论》pptx课件(57页)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六国论》《教战守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思维导图(5张)
《六国论》课文注释
《六国论》《阿房宫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六国论》情景式默写练习
《六国论》pptx课件(45页)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苏洵、苏辙《六国论》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ppt课件(68页)
《六国论》ppt课件(62页)
《六国论》ppt课件(55页)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六国论》ppt课件(很适合中职共98页)
《六国论》ppt课件(17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阅读练习及答案1
《六国论》导学案6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六国论》教学设计7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5
《六国论》导学案4
《六国论》表格式导学案3
《六国论》修辞手法
《六国论》近义词的运用
苏洵和《六国论》学案(含答案)
《六国论》ppt课件(18页)
《六国论》讲学案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导学案2
《六国论》教案(含课课练)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六国论》ppt课件(8页)
《六国论》ppt课件(37页)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ppt课件(22页)
《六国论》说课稿2
《六国论》ppt课件11
《六国论》ppt课件10
《六国论》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散文欣赏之《六国论》ppt课件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