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上 >>愚公移山 >>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则》 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15



《愚公移山》、《故事三则》

    三维目标:
  1.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 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掌握“方”、“聚’、“许”、“增”、“且”、“焉”、“毛”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l)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译全文。着重弄清几个通假字,如:“反、惠、亡、厝”,并翻译难句。
    (2)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区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注重课外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从而获得文化的补益和人生的启迪。
    (4)把握本义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题目解说: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州(jì)                  父(kuí)
    断(lǒng)           石(kòu)
 
  2. 字形辨识
    遗(yí)遗产              冀(jì)冀州        彻(chè)彻底            娥(é)娥眉
    遣(qiǎn)派遣   翼(yì)机翼              沏(qī)沏茶            饿(è)饥饿
 
  3. 词语补注
    阴阳:古代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 内容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移山的原因。交代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高度、广度和所在地,突出移山难。
    第二段写移山之艰。叙述了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中的艰苦劳动。
    移山的原因——塞  迂
    移山的目标——通豫南,达汉阴
    移山的办法——投诸渤海之尾
    移山的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三段写移山的高潮,突出愚公移山之坚,批驳智叟的愚。
    第四段写移山的结局,两座大山终被移走。
 
    结构图示:
   
 
    人物形象:
    愚公:寓言成功的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特色赏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l. 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 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 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本文把愚公和智叟加以对比,不仅具有讽刺效果,而且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智叟的“笑而止之”以及“甚矣,汝之不惠”,是对愚公的讥笑和责难,企图阻止愚公移山,其口气相当严厉。他轻视愚公的“残年余力”,挖苦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责难他“其如土石何”,在他看来愚公简直无能至极。然而愚公的反驳却无容质疑,反而使得智叟的讥笑和责难显得滑稽可笑。与智叟“笑而止之”相反的是,愚公“长息曰”,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愚公首先指出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进而批评他“曾不若孀妻弱子”。最后以有力的论证阐明道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弄得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头“亡以应”,落得个讥笑别人却反被嘲讽的下场。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句段品鉴: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写法探究:
    (1)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这篇寓言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分完整。如写移山的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写移山路途的遥远“寒暑一反”。移山办法的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的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语言简练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难点探究:
  1.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2.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1. 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所以愚公要移山。他相信大山可以移走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 寓意是: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坚决斗争,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对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我们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了任何困难或阻力,都要勇敢地面对,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战胜它。
 
    第二题:
  l. 反——返  2. 惠——慧  3. 亡——无  4. 厝——措
 
    第三题:
  1.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第四题:(略)
    第五题:(略)
 
《故事三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诸、丧、食、袂、辑、啖、危坐”。
    (2)掌握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3)理解三则故事的寓意。
    (4)学习主人公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5)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了解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
    (1)在准确理解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通畅翻译全文。
    (2)共同探究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3)课外阅读《左传》、《世说新语》里的文言故事,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魅力。
 
    预习导引:
  1. 作者简介
    (l)《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礼记》简介。
    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其性质为先秦儒家言礼之丛书。现今《礼记》即小戴记。
    (3)《元史》简介。
    《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从1206年到1370年,共165年的历史。由宋濂、王祎主持修撰。
 
  2. 背景资料
    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3. 题目解说
    《人有其宝》这则故事,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题目的意思是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赞扬了子罕不贪。告诉我们“不贪”比玉更宝贵。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选自《礼记·檀弓》,意思是不吃带有侮辱性的东西,启示人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
    《许仲平义不苟取》这则故事,选自《元史·许衡传》,意思是许仲平“不取”不义之财,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苟取。
 
  4. 知识链接
    许衡对汉、蒙文化交流融合功不可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子(hǎn)  蒙(mèi)  辑(jù)  (dàn)
 
  2. 字形辨识
    贪(tān)贪污                袂(mèi)联袂
    贫(pín)贫穷                 决(jué)决心
 
    屦(jù)辑屦                            敖(áo)黔敖
    履(lǚ)革履                          熬(áo)熬夜
 
  3. 词语补注
    一词多义:
                                     
 
二. 内容解读
    结构图示:
   
   
   
 
一. 《人有其宝》
    宋人献玉,是因为觉得此玉珍贵。“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玉人”自然是识宝的内行,内行“以为宝也”,此物自然价值连城。在宋人眼中,如此宝玉才真能匹配子罕。然而,在子罕那里,此玉却成了一块人品的试金石:面对唾手可得的宝物,神色自若,毫不动心,子罕的高尚就在于“我以不贪为宝”,两相比较,子罕的赤子情怀喷薄而出,跃然纸上。
 
二. 《嗟来之食》
    此文一开头就交代故事背景,“齐大饥”三字似乎看到了齐国因天灾而饥号遍野的惨苦景象,也为“饥者”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当“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的“饥者”出现时,黔敖应该说并没有表现出故意的轻视,“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也只是“习惯”而已。但饥者却“扬其目而视”反应强烈,谢绝施舍,“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三. 《许仲平义不苟取》
    此时的许衡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难民而已。许衡有吃梨的充分条件:长途跋涉又是酷暑天气,非常渴,加之梨树在路边无人看管。此时这个过路人吃个梨解解渴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何况大家都这么干了,法不责众嘛。但许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干渴的他坐于缀满水灵灵的梨树下,坐于都在汁水四溅地嚼梨者旁,如果此时装清高一是难度太大,二是没有必要。只能是一贯品性使然,这种守“义”只能是发乎真性,存乎“吾心”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对弟子的要求,元人许衡一生在仕途与布衣间多次交换角色,时时处处皆谨遵这一原则。摘梨解渴乃小事小节,但许衡却无动于衷,皆因心中有“主”。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
 
    特色赏析:
    《人有其宝》故事短小,却含义隽永,成功的关键在于叙事的取舍得当。从整个事件来看,头绪应该说是较为复杂的:既有献玉就会有献玉的原因,就该有对“玉”的细部刻画,就应该有见面时的寒暄……但是故事却都一一回避,除开必须交代的人名之外,只用“得玉”、“献”、“弗受”几个词语就将整个事件叙述的明明白白。这不能不说叙事者笔法的高明。
    但作者却也并非一切都“简”,虽然字数不多,却有几处描写:一是“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二是子罕的回答。这些语言描写,前者表现了“玉”的珍贵,后者则表现了子罕的品行与操守,可谓“点睛”之笔。
    《嗟来之食》故事不足100字,却生动的刻画了“饥者”的丰满形象。关键在于细节刻画的成功;“齐大饥”,交代了背景,表现了饥饿的程度;“蒙袂辑屦”,则刻画了饥者的困窘处境;“扬其目而视之”,更是让饥者“硬朗”的神韵跃然而出。人物对话虽然只有简单数言,却也字字珠玑,有着深厚的意蕴:“嗟,来食!”显黔敖的神态;而饥者的回答既交代了饥饿的原因,又表现了人物的精神。这种白描的手法看似简单,却余香悠悠。
    《许仲平义不苟取》选自《元史》,带有浓郁的史传笔法。即使只有简单的几行文字,也要展示得淋漓尽致。几个精当的动词,便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渴”后加一“甚”,表现客观条件的艰难,“争取”写尽众人“吃”之“贪”;“独危坐”写许衡之“静”。
    对比手法的使用,是成功的又一原因。既有行为的对比:众人“争取”,许衡“危坐”;也有语言的对比:众人认为“世乱”“无主”,许衡却坚信“吾心独无主乎”。在对比中人物品质精神得以凸显。
 
    句段品鉴:
    (1)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品析:子罕首先从正面阐明自己以不贪为宝物,宋人以玉为宝物,说明两者区分宝物的标准不同;接着从反面说明两者都丧失了宝物;最后说明不如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可见,子罕是在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2)扬其目而视之曰。
    品析:“扬”、“视”两个动词,传神地刻画了饥者虽饥得慌,但对别人轻蔑自己的言行,却十分反感,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动作描写,突出了饥者的硬朗与坚毅,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3)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品析:“众”与“独”数量的对比,“取”与“坐”动作的对比,更表现了许衡自重、自律、自爱的为人标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许衡“不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为下文叙述许衡不取不义之财作铺垫。
 
    难点探究:
    怎样评价黔敖和饥者的各自行为?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考点指津:
    【例】如果某一天,你成为了富者,你对那些少数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将打算怎么办呢?
    考点说明: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课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思维点拨:文中叙述的是黔敖对饥者带有轻蔑侮辱的语气进行施舍,结果饥者拒食而死。但作为富者的你,也许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首先是待人的语气、神态,其次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参考答案:先应分析少数孩子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原因;其次,解决好孩子们的后顾之忧,真心实意地给以帮助,并进行跟踪调查、回访等。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人有其宝》强调了人应以“不贪为宝”;《嗟来之食》强调做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许仲平义不苟取》歌颂了自省自律的精神。对我们的启迪是要学习古代仁人志士“义不苟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尊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第二题:
    ①用  把;②食品、食物   让……吃;③保存、保有  拥有;④如果   如
 
    第三题:
  1. 之于  2. 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3. 推辞   4. 端正  5. 难道
 
    第四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愚公移山》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 )               穷 )                 妻(
    B. 智 )               始 )               罚(
    C. 回( )               负 )                    阻
 
  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翻译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5. 解释文中加“____”的词。
    曾:________    穷匮:________
 
  6. 这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各自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找出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
    例:本在冀州南,河阳北。
    A. 河曲智叟笑而止曰。
    B. 甚矣,汝不惠。
    C. 汝心固,固不可彻。
    D. 曾不能毁山一毛。
 
  8. 请翻译“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世间本没有神,但本课作者却以神话结尾,这有什么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则》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 )                            蒙 )                 
    B. 敖( )                     子 )                   
    C. 蒙 )                    之( )                   
    D. 黔 )                        辑 )                   
 
  2. 下列加线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献子罕                       之于
    B. 吾心无主乎                难道
    C. 从而焉                       推辞
    D. 衡独坐树下自若         危险
 
  3. 翻译句子
    ①以示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许仲平义不苟取》,完成4~6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4. 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尝(    )                  啖(    )
 
  5.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B.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C.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D.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6. 翻译句子。
    ①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愚公移山》
  1. B            2. C               3. B
  4. (1)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阻。
    (2)甚至连魁父那座小山丘都平不了。
    (3)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5. 竟然   穷尽
  6. 语言描写   突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性格。
  7. D
  8. 你太不聪明了。
  9.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2. 思路提示:此题可以从当时的生产力状态及人们的想法来谈。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来谈。如: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作者采用这样的结尾,就让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否则,愚公挖山究意怎样,人们就不得而知。如影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是“化蝶”;这样就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
 
《故事三则》
  1. C            2. D
  3. ①把它给琢玉的人看。
    ②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③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危坐于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4.    
  5. C
  6. ①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吃它,是不能这样做的。
    ②梨可以没有主人,难道我心里也没有主人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7
《愚公移山》教案26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学案6
《愚公移山》翻译题(带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5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备课教案26
《愚公移山》教案25
《愚公移山》课文说明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4
《愚公移山》说课稿3
《愚公移山》教案23
《愚公移山》学案4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23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教案22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教案2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0
《愚公移山》教案19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8
《愚公移山》人物形象解读
《愚公移山》知识巩固
《愚公移山》教案17
《愚公移山》教案16
《愚公移山》一词多义
《愚公移山》词性活用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