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七年级上 >>《寓言四则》 >>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08


“短文两篇”( 《枭逢鸠》《穿井得人》)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安:疑问代词,哪里。
徙x‹:迁移,搬迁。
枭xio:一种形似猫头鹰的大鸟。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去?子,对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准备。之,到。
犹:还。
溉g„i汲jŠ:洗涤东西和打水。汲,水下面井里往上面打水。
闻而传之:听到(这件事)后去传布这件事。闻,听到。而,顺接。
国人道之:国都的人都说这件事。国人,指国都的人。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国的君主听到了。于,被。
得一人之使:需要一个劳动力使唤。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今江苏沛县人。皇家后裔。20岁担任练官,汉元帝时因多次上书批评时政,检举宦官专权误国,两次被捕入狱、罢官。汉成帝时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在校理图书中,他编著了《说苑》、《新序》、《列女传》等类书。还撰成了《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还著有经学著作《五经通义》、《洪范五行传》等。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2、相关知识:
《说苑》为西汉刘向所编著,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17年)。流传中有所散失,后经北宋文学家曾巩等人校理,今本共20卷。即分20个门类,如“君道”、“臣述”、“贵德”、“尊贤”、“修文”、“谈丛”等。内容多为采辑前人和当时人各种书籍中(包括今已失传的古籍)的史事传说,格言警句。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生动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炼,清新隽永,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颇有影响。《说苑》的编著目的是劝善惩恶,弘扬教化,它虽被归入“儒家类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儒家的思想学说,还兼收诸子百家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枭逢鸠》这则寓言,通过袅的故事告诉人们:(1)事情由本质决定,不是因地点、环境决定。(2)没有自知之明,不在主观上改了自己的观点,只想从客观上改变环境,结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3)一个人沾染上坏毛病,如能力求改正,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若一味埋怨环境,迁怒别人既无济于事,也没有出路。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
二、文章脉络
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将其分为5节,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
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
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
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三、写作方法
《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d‡i(需要)d†(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按:丁氏原意是:需要一个人,念“d‡i”,而别人误认为是:得到一个人,念d†。)
四、参考译文
《枭缝鸠》
(有一天),枭碰见了鸠。鸠问枭:“您打算搬到哪里去?”枭说:“我打算向东方搬迁。”鸠又问:“为什么呢?”枭说:“家乡的人都厌恶我的呜叫声,所以我要东迁。”鸠说:“你(如果)能够改变你的呜叫声,那就行了;(如果)不能改变你的鸣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了,那里的人也会厌恶你的声音的。”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或洗涤衣物,所以常有一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好井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人听说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于是,宋国国君就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练习解答】
一、鸠对枭东徙的态度是不赞成的,因为他认为枭若不改变叫声,东徙就无济于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鸠的看法说出了事情的实质,是聪明的,对枭会有启发;而枭贸然东迁是草率的。另外换一个角度看,枭鸣是它的本性,如果它不鸣,则不为枭。所以枭鸣不一定有过。若碰到别处的“乡人”能理解、容忍它,也许它东迁不无道理。
二、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三、1.告人/曰:“吾/穿井/得(d‡i,需要)一人。”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d†,得到)一人。”
3.丁氏/对曰:“得(d‡i)一人/之使,非/得(d†)人/于/井中也。”
【类文品读】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常嬉为墓间之事。
(2)此可以处吾子矣。
2.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
3.《盂母三迁》与《枭逢鸠》两篇文章都谈到环境与人的关系,两文的观点似乎是相反的,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1、⑴经常把墓间的事当作游戏。⑵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环境与人的成长、成才有很大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发展,不好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学案3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案2
《蚊子和狮子》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2
《杞人忧天》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教案5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杞人忧天》教案3
《杞人忧天》知识点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1
《穿井得一人》教案3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蚊子和狮子》教案3
《蚊子和狮子》知识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教案4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杞人忧天》说课稿
《穿井得一人》说课稿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
2016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所有词语解释
2016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教案3
《杞人忧天》逐句翻译
《穿井得一人》教案1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杞人忧天》教案1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教案2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