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名著复习 >>
人教版《课程标准》十部名著导读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4-11


会员:闪电 友情提供

《课程标准》十部名著导读

1  《朝花夕拾》导读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初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祖父被拘,父亲一病不起。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辗转奔波。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以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后结成小说集《呐喊》、《彷徨》。鲁迅中后期的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深入地剖析了各种社会问题,充满着韧性的战斗精神。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二、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大学。这10篇散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1927年广州“七·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又将这10篇回忆散文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朝花夕拾》。
三、思想内容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鲁迅以小时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了无限的童趣。其目的是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实际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否定。《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无常》中,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对乡间迎神赛会的活无常的装束和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无常鬼对“下等人”、“乡巴佬”的同情,从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狗·猫·鼠》借童年的对隐鼠的喜爱和对既有媚态而又暴虐的猫的憎恶,表现了对守旧势力的痛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们鼓吹的中庸之道,抨击那种对敌人宽容敷衍,姑息养奸的错误态度。《父亲的病》通过具体形象记述了父亲的病为庸医所误而致死的过程,勾勒了清末绍兴的几位所谓“名医”的恶劣行经,揭露他们贪婪、昏庸、诈骗、奸滑的丑恶灵魂,隐含着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也隐含着作者对救国真理的探索和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世风的憎恶和反感。
   2.《朝花夕拾》中着力表现作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的人间真情,表现了鲁迅在人格的铸造和思想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阿长与<山海经>》中着重描述了阿长的勤劳、质朴以及对鲁迅的关怀。“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三亨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而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同样令作者没齿难忘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而《藤野先生》则深深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浓浓的师生之情。《范爱农》以情致意切的笔调,记叙了他与范爱农的认识、交往以及成为挚友的经过,使作品染上了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如:长妈妈、寿镜吾、陈莲河、衍太太、范爱农、藤野先生。这里略作陈释。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父亲的病》中写了绍兴城的 “名医”陈莲河,他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化花样,置医德、医风而不顾,肆意敲诈,出乖露丑,骗术败露,溜之大吉。正如鲁迅所说:“S城的人的脸早经看熟,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父亲的病》与《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我”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些苦痛”。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且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几件极平常的事情,就显示出了衍太太灵魂深处的自私、奸猾。
范爱农有着倔强耿介的性格,他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的细节,表现了他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五、艺术特色
    1.作为叙事性散文的《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诵古诗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寥寥几笔,一个旧学老先生读书痴迷入神的形象跃然纸上。
    2.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抒情往往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且以平实的文字表现,却显得非常深刻。比如,《范爱农》一文的末尾:“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淡淡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对亡友的深切的感情。
   3.鲁迅是一位社会性很强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轻松的说笑话,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两段平淡的叙述,就把当时一些留学生的心态、作为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都表达出来了,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   《繁星·春水》导读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出生于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家庭。冰心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元老,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五四”时期第一个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系列“问题小说”是《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最后的安息》、《超人》、《往事》等。冰心的小说清新、隽永,情节单纯,寓意深邃,富有生活的哲理和诗意。20年代初,冰心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思想活跃,同时她受到日本短歌和俳句,特别是泰戈尔的短诗《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表现零碎思想的小诗。为了收集零碎思想的火花,她随时随地将涌溢出来的思绪,用三言两语的形式写下来,创作了《繁星·春水》诗集。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是散文。较早的一篇《笑》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有名的用白话写成的散文。后来的《梦》、《往事(二)》、《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都能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母爱和童贞之类的内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冰心散文文笔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充分发挥和吸收白话、文言的长处,显示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冰心不仅是一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卓越的教育家。
二、作品主题
   《繁星·春水》共收录了小诗350余首,冰心称它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却有一条鲜明的线索加以贯穿,即对母爱、童贞和自然的歌颂。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在《繁星·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我们都是自然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冰心爱大海,由对大海的热爱,扩展到对大自然的爱。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冰心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苦苦探寻着世界与生命之谜,在这种种探索中诗人不无对自己以“爱”来战胜“憎”的理想是否能实现产生的怀疑,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也在诗集中表现出来。
三、艺术特色
《繁星·春水》在艺术表现上是“五四”时期白话诗歌创作的亮丽风景,其艺术特色是:
1.短小精悍,真实自然,在看似随意地挥写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是冰心小诗的又一特色。冰心说她当初“写这些三言两语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在写诗。”但读过这两本诗集的人无不感到它饱含浓烈的诗情画意,有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情趣。
3.想像的丰富和联想的开阔,词句的清丽和笔力的准确,都是冰心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
             


 3   《西游记》导读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他一生性情诙谐幽默,酷爱野史奇闻,使他能借助神话故事抒发对现实的不平与愤慨,曾自称“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他的著作,今存的有《西游记》和《射阳先生存稿》。
二、写作背景 
《西游记》写于嘉靖年间,虽然采用了传统题材,却是时代的产物。吴承恩生活的弘治到万历时期,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十分黑暗的时期,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开始出现,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思想意识开始活跃起来。吴承恩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十分愤慨,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沉痛感叹。

三、内容简介
1.故事梗概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共一百回,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 “正果”。
2.作品主题
《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的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的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同时启示人们: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的战胜一切敌人。
四、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大致分为三类:天界神佛,多数呆滞古板;人间从天子到百姓以至僧侣,形形色色;山野魔怪,变幻多端,光怪陆离。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活动,展现了人间的美和丑,善与恶。
孙悟空:又称孙行者,曾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被唐僧救出,受观音点化保护唐僧前去西天取经,是唐僧的大徒弟。虽然有时淘气,但是唐僧的紧箍咒使他平静。他能有七十二般变化,他惩恶扬善的心从未改变,虽然曾受到唐僧的冤枉,但并不因此厌恶唐僧,也一直恭恭敬敬的保护唐僧,非常忠实。 他是小说中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大闹天宫”,自诩为“齐天大圣”,取经路上始终是斩妖除魔的主力,最后得到了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有两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精辟的道出了这位神猴的本质特点。他还自命不凡,高傲逞强,时时使他在斗争中表现出轻敌的弱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真英雄。最能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聪明;《三打白骨精》可见他的嫉恶如仇,除恶务尽。
猪八戒:又称猪悟能,原为上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月宫的嫦娥被贬凡间,在云涧洞被唐僧受服。他性情懒惰,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淳朴,能劳动,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沙僧:又称沙悟净, 原是卷帘大将,但因为打碎一只瓶子下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十分勤劳,总是挑担,识水性,在流沙河被收服。武艺并不算高强,但也勇敢的打头阵。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
唐僧: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集于一身。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吉凶难定”,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另一方面,他不辨真假,乱施善心,胆小软弱。如《玄英洞唐僧供状》一回写他在妖精威逼下,被吓的“战战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饶命,饶命’”!
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子,后因吃了唐僧的白马,在鹰愁涧被收,在取经路上一直陪伴着唐僧。
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五、艺术成就
《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有着无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施展其超人的本领。其中的许多人物,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书中流传至今的名句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丧人。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山不碍路,路自通山。   见鞍思骏马,滴水想亲人。    任他设尽千般计,难脱天罗地网中。

4    《水浒传》导读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祖籍苏州,进士出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学生。又传施耐庵曾在张士诚义军中做幕僚。

二、作品主题
1、内容简介
《水浒传》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广大农民在贪官逼迫下,无以为生,纷纷占山为王,结盟起义的历史史实,记述了起义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书到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各路英雄啸聚梁山,力量由弱到强,重要人物(宋江、李逵等)都已出场;书到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百零八将领组成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起义队伍;书到八十回,“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梁山义军两败童贯,三败高俅,至此起义发展到鼎盛时期;书到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义军为朝廷所用,成为屠杀其他起义军的工具,梁山将领死伤流放逃离,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2、作品主题
①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品具体刻画了高俅、蔡京、杨戬、童贯为首的封建官僚贪赃枉法、互相勾结、 无恶不作,但这些贪官的总后台就是徽宗皇帝,昏君佞臣组成的统治集团压迫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②歌颂农民起义英雄。  
一百零八位头领个个都是勇武智慧、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反抗黑暗的封建统治,对抗腐败的官府,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③揭示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招安”是起义失败的直接原因,也体现了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具有浓厚“忠君”思想,他们又是梁山义军的主要领导,影响和左右着义军的发展趋势,宋江上梁山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梁山泊上高悬“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
故“招安”是其必然选择,失败是起义的必然结局。
④严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三、艺术特色
1、生活化、个性化的刻画人物
作者紧扣阶级出身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在行为中表现人物性格。李逵、武松、三阮、刘唐、张顺等下层劳动者,深受官府恶霸的迫害,反抗意识最强烈,走上梁山也最容易。而林冲、宋江、卢俊义、杨志等官吏上梁山的道路则比较曲折: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生活优越,有地位,有娇妻,他是在被高俅逼得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上梁山的;杨志,杨家将之后,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是在先失化石纲、后失生辰纲、功名无着的情况下走上梁山的;而卢俊义被赚上山后从来就没安下心来,宋江则带着梁山的一班人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断送了梁山起义。
人物的性格是在具体环境和行动中得以表现的。如林冲一出场就置于妻子被高衙内调戏的冲突中,使得他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性格发生的彻底的变化;又如鲁提辖一亮相就碰上了金氏父女的哭泣,为展示鲁提辖的疾恶如仇、仗义疏财、武艺高强、精明机智做了铺垫。
2、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作品耐读
细节常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且使作品极具感染力。如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紧抓“热”、“渴”二字,完成一系列铺垫,才使心细的扬志误入圈套,充分体现出“智取” 二字。又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冲买酒时将火炭盖了,来时草厅已被大雪压塌,林冲探身入摸,火种已被雪水浸灭,为后草料场被大火燃烧必是奸人所为作了铺垫,耐人寻味。
3、《水浒传》的语言颇具特色
《水浒传》的语言主要是以山东一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锤炼,简洁明快,生动含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状人叙事,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如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与青面兽扬志比武,观看者各有不同:“看呆了”是文官出身梁中书情态,“喝彩不迭”是众军汉的叫好,“好斗”则是大将们的赞许。

四、人物形象
李逵:纯朴真诚,鲁莽憨直,反抗精神最彻底。
相关情节:黑旋风斗浪里白跳、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李逵打死殷天赐、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李逵元夜闹东京、李逵寿张乔坐衙、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鲁智深:疾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智——“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相关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打闹五台山、花和尚打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打闹野猪林、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鲁智深浙江坐化。
武松: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敢作敢为
相关情节: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打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林冲:武艺高强,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忍无可忍没有退路时才坚决反抗
相关情节: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水寨大并火
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美满的小家庭,幸福自足,这样的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安于现状。当妻子受高衙内调戏时,他息事宁人;在刺配沧州时,他仍不反抗;直到高俅施展赶尽杀绝手段时,才认识敌人的残忍、狠毒,在忍无可忍时才痛下杀手,手刃陆谦、富安,上梁山造反。他的性格发展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坚决反抗。
宋江: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攻读经史,胸怀大志;身在公门,精明练达,深通谋略;又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具有领袖的气质和才干。但他忠孝思想根深蒂固,想封妻荫子,青史传名,以致带领梁山义军招安,起义失败。
相关情节: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宋江智取无为军、宋公三打祝家庄、宋江大破连环马、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宋江三败高太尉
吴用:下层知识分子,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梁山泊军师,能谋善断,是梁山义军的首脑核心和梁山事务的决策者,对梁山兴起起奠基作用,多梁山的发展壮大起关键作用。
吴用——智慧的化身
相关情节:吴用智取生辰纲、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吴用使时迁盗甲、吴用智赚玉麒麟、吴用智取大名府、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杨志:武艺出众,有家传的忠勇,生性耿直,不向恶势力低头,有仕途理想
“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身上流着杨家“忠勇”的血液——不肯上梁山“将父母遗体玷污了”;对仕途孜孜追求,“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被高俅所不容,大半辈子颠沛流离。
相关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杨志押送金银担、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燕青:心细,忠心,理智,义气,体貌英俊,心灵机智,勇力过人
相关情节:燕青智扑擎天柱、燕青月夜遇道君
石秀:有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重情重义,敢作敢为,勇悍机智,人称“拼命三郎”
相关情节:石秀智杀裴如海、劫法场石秀跳楼
刘唐:直爽莽撞,没有心计
相关情节: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智夺生辰纲

五、人物比较
李逵、鲁智深比较——

①李逵、鲁智深二人武艺高强、粗鲁豪放,但有不同。
李逵:他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常是上身赤条条,抡起两把开山板斧杀将过去,不避刀矢。性格直爽并带有一定的稚气,他常常不把权威、正统放在眼中,不止一次大嚷“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透露出农民的朴素意识。陈宗善来梁山招安,他夺过圣旨,扯得粉碎——他的反抗性最彻底。
鲁智深:是个莽撞的胖大和尚,但他粗鲁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粪窖旁遇一伙寻衅的泼皮,他识破诡计后,把为头的一脚踢下粪窖,以震慑其余。又如拳打镇关西,先故意刁难,说明来意,再痛打,有理有节;打死郑屠后又不动声色地逃脱,正说明其机智。——鲁智深出身行伍,做过地方军官,多年与封建官吏打交道,了解统治阶级的狠毒狡猾,有丰富的处世经验,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成熟老练。


5   《骆驼祥子》导读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北京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早期在英国创作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29年于新加坡创作了童话《小坡的生日》,1932年写了长篇讽喻小说《猫城记》;1933年写了长篇小说《离婚》,1935年完成《骆驼祥子》,1937年又写成了《我这一辈子》,是〈骆驼祥子〉的姐妹篇。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贫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提出了城市贫民摆脱悲惨命运的问题。抗战爆发后的代表作主要是《四世同堂》。建国后,老舍主要致力于话剧创作,有《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由于创作勤奋,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老舍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骆驼祥子》的问世,使他登上了创作途程的第一个高峰。1951年12月,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作品简介及主题
《骆驼祥子》开篇首先为书名作了清楚的交代,说明这里所要介绍的不是骆驼,而是人力车夫祥子,因为祥子曾经用三匹骆驼换了几十块钱,因而落下了“骆驼”这样一个外号。祥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部小说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作为描写的重点和结构中心的。小说以20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奋斗和堕落过程,真实地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指出了企图走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是注定要失败的,黑暗的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低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
小说围绕着祥子的生活经历,还写了一些别的人物和当时社会的畸形面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黑暗社会的人间图画。祥子的妻子虎妞扭曲的心理,车厂主人刘四对车夫的残忍霸道,曹先生所受到的政治迫害,小福子因生活所迫而一步步走向毁灭,小马祖孙等人力车夫的凄凉光景,大杂院、“白房子”等处的悲惨景象等等,都有力地衬托出了祥子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和批判意义。
小说通过祥子思想性格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首先,祥子的悲剧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诉。小说从多方面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在农村,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祥子一家倾家荡产。被迫来到城里后,仍逃脱不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这一切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们都是黑暗的旧社会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尚未觉悟的个体劳动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任凭他如何拼命挣扎,都摆脱不了苦难命运。旧制度、旧社会不但吞食了祥子的车子和积蓄,还吞噬了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奋发向上的意志。
其次,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作为一个尚未觉醒个体劳动者,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只要自己省吃俭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个人奋斗却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尖锐矛盾。从作品的具体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拼命奋斗中,他所抵御的决不是孤立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一张无边黑暗的罗网。
三、艺术特色
1.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以祥子为中心,以祥子的希望、奋斗、挣扎、毁灭为主线,采用了多侧面立体式的结构方法,极为自然地把市民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生活画面和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图景交织错落地组织起来。这样既突出了祥子,又写出了祥子所生活的社会。老舍在作品中采用这种结构方法,是由于抓住了祥子是人力车夫这一工作特点。人力车夫的活动场景不可能固定在一个点上。祥子为了生活,只要能得到收入,有人顾他拉车,不管是哪里他都是要去的。这样一来,祥子的活动舞台便扩大了。不仅其他人力车夫由于工作性质、社会地位的关系自然要与祥子发生联系,而且“比他的地位高的人”,如车厂老板刘四爷,大学教授曹先生,有两个老婆的杨先生等等,也都因为车的联系和祥子有过或长或短的接触,并从不同侧面对祥子的命运、性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随着祥子的足迹,作者还把北京市民社会的各个角落,如小茶馆,大杂院,车厂子,下等妓院,街头巷尾……极为自然地组织到作品中来,把当时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等畸形景象,巧妙地描绘出来,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二十年代初期北平市民社会的真实生活画卷。
2.寓必然于偶然之中,使故事情节富有生动的戏剧性。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在写祥子的不幸遭遇时,几乎都是含有偶然性质的。如祥子苦干三年才买上一辆车,拉上不到半年,就赶上了军阀混战,城内到处传着城外打仗的消息,但都没见谁出了什么事。于是,祥子想:“危险?难道就那样巧?”然而就这一次却偏偏被祥子赶上,连人带车都被掠去。孙侦探敲诈祥子,也完全出于偶然,他本来跟踪的是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本来无此计划,祥子本人也没有往这上面想,然而祥子却付出了最大的牺牲,曹先生却平安地躲过去了。和虎妞结合,祥子根本没有想过,如果一旦要娶,“就必娶个一清二白的姑娘”,然而他却恰恰被虎妞给缠住了,而他们的结合来的又是那么突然,那么快,所有的人几乎都没有这个思想准备。表面看来,这一桩桩一件件完全是偶然发生的,是猝不及防的。实际则都是必然的结果。因为祥子的地位太低下了,谁都可以欺侮他,任何灾祸随时都可能降落在他的头上。这正如老舍在作品中写到的:“对了,祥子是遇到‘点儿’上,活该。谁都有办法,哪里都有缝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为他是个拉车的,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由于一系列含有必然因素的偶然事件的横空飞来,突然降临,不仅使故事情节显得曲折生动,富有戏剧性,而且加深了作品主题的深刻性,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3.在展现人物内心活动时,往往把描写、叙述、议论融为一体,把作者的情感熔铸其中,这是《骆驼祥子》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再加上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在每次打击和不幸突然降临时,祥子的内心虽然充满愤怒和不平,但他说不出。这时候,作者往往在细腻描绘祥子激烈内心活动的同时,便情不自禁地加进一些叙述和议论,或直接为祥子抒发不平,或帮助祥子进行控诉、辩解,或对祥子进行谴责。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当祥子得知小福子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上吊死了之后,心理感到非常难过,他走到坟地,“泪一串串的往下落”。从此,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这时作者写到:“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有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这里既有对祥子的同情、辩解,对社会的控诉和诅咒,也有对祥子的批评和责备。我们一看便知道这是老舍在说话。这种在描写之中插进叙述和议论的方法,一方面使祥子许多没有说出的话得到了补充,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泾渭分明的爱憎,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力量。
4.对北京人民口语的纯熟准确的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物的性格得到鲜明生动形象的表现,是《骆驼祥子》的一个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作品中,不论叙事、写景、人物的对话,还是作者的议论,完全采用经过加工的地道的北京口语。既不晦涩,也不华丽,但却处处显得亲切有味儿,新鲜活泼。作者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1)运用北京市民的俗白而浅易的口语。作者写祥子从军阀部队逃出来以后喝馄饨时,“热汤像股线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完全用北京市民的口语,口中含汤的细节,热汤传身的感觉,引起了生命存在的心理体验。
(2)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作者写祥子夜行的神态是“眼往平里看,脚擦着地走”,“由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写祥子夜行的心理:“他仿佛刚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了,像将要灭的蜡烛,连自己也不能照明似的。再加上四周的黑暗,使他觉得像在一团黑气里浮荡。”写得非常真实,同时又很精致。
(3)诗意特征。老舍的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使小说洋溢着一种诗意。如在《骆驼祥子》中,写到:“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那辆车也真可爱,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者一直背,它都马上就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别扭的地方。”愉快的心情,喜爱的性情,自豪的感觉,溢于言表,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就要飞出。作家创作时的激情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四、人物形象
(一)祥子
初到北平的祥子是一个勤劳、纯朴,充满青春活力的体面、要强的青年。他有着健康的体魄,他“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对生活具有骆驼一样的坚韧的生活耐力,他是人力车夫中的佼佼者。在同行中,他不甘人下。他拉起车来,跑得非常稳,使座客感到既快又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他善良又正直,有着美好的内心世界。他拉车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当他在曹宅拉车,由于意外的事故翻了车,车把摔断了,主人摔伤了,虽然他自己伤的比曹先生还重,但他却十分过意不去。他想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赔偿,表现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当他被孙侦探敲诈后,对曹家放心不下,又冒着生命危险回曹家看看,最后临走时,还让曹家的邻居看看他没拿曹家的一点东西,表现了他正直、清白的品德。有一次,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看到人力车夫老马因饥饿而昏过去时,便主动买来十个羊肉包子送给老马,表现出他对同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
由于悲剧命运的接踵而至,随着他对生活的希望的破灭,他的美好的品德、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他从匪兵那里跑回来,再次拉起车来时,为了多挣钱,早日买上新车,他不顾个人的名誉,拼命地拉。“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现在,他不大管这个了,他只要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虎妞的死,给他的打击更为沉重,他开始抽烟、喝酒。拉车虽然是他惟一的指望,此后他也不那么热心了,开始懒惰了,脾气也大了,“对车座,对巡警,对任何人,他决定不再老老实实的敷衍”。在巡警的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谁也不敢惹他,“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占便宜,甚至为了几个钱不惜出卖人命。最后连他的外表、形貌也变得猥琐、肮脏,“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成了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人家打他,骂他,他也不管,只注意地上“看有没有值得拾的烟头儿”。这个勤俭要强的人最终堕落了,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善良正直、吃苦耐劳的祥子,他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愿望,被生活的现实碾成了粉末,黑暗的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
(二)虎妞
虎妞的思想性格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好人或斥之为坏人。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后来成了车夫祥子的妻子。她生长在剥削家庭,深受剥削成性的父亲的影响,长期是父亲的经管车厂的助手。她好逸恶劳,养尊处优,讲吃讲花,市侩气十足。但她泼辣,能办事,因此她的贪得无厌的父亲便不让她出嫁,留在家里当特殊的帮工。另外,由于她长相丑陋,虎头虎脑,性格又粗暴,也无人问津,这就使她形成了变态心理。她没有家庭的欢乐,只有失去青春的苦闷,于是也就要到车夫中间去寻求快乐了。他看中年轻老实的祥子,死缠着祥子,并因此和父亲最后决裂。应该说,虎妞有使人厌恶的、应当批判和否定的一面,也有令人同情、可以肯定的一面。



6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
一、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 1660年生于英国,父亲是伦敦的一名商人。 1674年,年轻的笛福就开始学习当一名牧师。但他并不适合牧师这种工作,因为,正如他所创造出来的英雄鲁宾孙一样,他的生活充满了冒险与刺激。1683年,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这次的经历,再加上一名曾经在海上遇难的苏格兰水手的叙述,提供了笛福写作《鲁宾孙漂流记》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题材。虽然《鲁宾孙漂流记》一直到笛福将近六十岁时才出版,它依然为笛福带来历久不衰的声誉。还为笛福带来历久不表的声誉。继《鲁宾孙漂流记》的成功之后,接下来的五年之中,笛福又陆续写了四本书,包括《生命》、《冒险》、《红牌船长的海盗生涯》及《疫年大事记》。笛福逝世于1731年4月,享年70岁。
二、写作背景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三、作品简介及主题
本书歌颂了劳动,赞扬了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精神。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小说问世后主人公鲁滨逊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及坚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文学形象。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他很喜欢航海和冒险,因此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作用呢?
    现在首先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活山羊蓄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小麦,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孙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鲁滨孙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孙在恐怖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终于看到二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宰杀了其中一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孙住所的方向。鲁滨孙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的两个野人。鲁滨孙给被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也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有一天清早,鲁滨孙被“星期五”喊醒,原来有一艘英国船只正在附近停泊着。他发现这艘船上发生了叛乱,水手们绑了船长。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四、人物形象
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絮。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孙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鲁滨孙又是个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星期五”本是个野人,是勤劳、对人真诚的人,被鲁滨孙从土著人手中解救并教化后,又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成了“文明人”的奴隶。后来鲁滨孙和“星期五”一起又解救了“星期五”的父亲,帮助一个被叛变的水手抛弃了的船长,并巧施计谋,夺回了他的船只,然后鲁滨孙用这只船回到欧洲。回国途中他的勇敢机智更通过戏弄狗熊等细节表现了出来。
五、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塑造的鲁滨逊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艺术形象,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虽然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现在,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7   《格列佛游记》导读
一、作者简介
江奈生•斯威夫特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斯威夫特早期通过改编古代神话,揭露宗教的罪恶,写作了《木桶的故事》。中年参加政治活动,并任托利党《考察者》报主编。晚年任教堂主持牧师。他同情并赞助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攻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写了大量的政论文和讽刺诗,著名的有《小小的建议》、《一个温和的建议》等。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是其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十八世纪的英国,农民生活恶化,抵抗贵族圈地运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总之秩序更迭,党争激烈,政治腐败,同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也带来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也刺激了人们物欲的膨胀。——构成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主旋律。

三、作品主题
1.内容简介
作品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写了格列佛的四次游历——小人国(利立浦特)游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游记、飞岛国(勒皮他)游记、慧骃国游记。既描写了异域的风土人情,又将自己对时世政治、人性的感受认识融于叙述议论中,在厌恨和悲观的背后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①小人国游记
格列佛乘坐的“羚羊号”在太平洋上遇风暴,被风浪刮到利立浦特岛上。岛上的人很小,风俗也奇特,国王用跳绳的方法选拔官吏,谁跳得高便可做大官。佛林奈浦跳得最高,做了财政大臣。这个国家有两个政党,一个政党穿的的鞋跟高些,一个政党穿的的鞋跟低些, 两个政党仇恨很深。利立浦特常和邻国不来夫斯古发生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利立浦特国王改变了吃鸡蛋的习惯,不是先磕破鸡蛋大端,而是要人们先磕破鸡蛋小端。
②大人国游记
格列佛乘坐“冒险号”前往北美,在布罗卜丁奈格岛找淡水时被巨人抓获当作小怪兽展览。格列佛与国王一起讨论许多政治问题:格列佛讲述英国近百年发生的大事,国王认为全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流放;格列佛建议帮他制造枪炮火药来巩固国防,国王很反感,认为发明杀人武器的人是“人类的公敌”,并说“谁要能使本来只生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他还指出格列佛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
③飞岛国游记
格列佛乘坐“好望号”,在马来亚一带遭海盗袭击,到了飞岛国。飞岛国的统治者过着阳光雨露、衣食富足的生活,而下层的人民却过着缺衣少穿的苦难生活。飞岛国的人很注重科学研究,他们设计从黄瓜里提取出阳光,用实验法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用猪耕地,利用蜘蛛结网,用风箱打气治病——他们是一群空想、不尊重科学规律的“万能学者”。格列佛后来又到了巫人岛,这里的长官精通魔幻术,能把死去的人招来,格列佛见到许多历史名士,了解了古人自由、勇敢、公正的美好品德。
④慧骃国游记
格列佛任“冒险家号”船长,航行到北美,水手劫船,格列佛被弃置在慧骃国。这个国家慧骃(马)是统治者,耶胡(象人类一样的动物)是畜类,“仁慈和友爱”是这个国家的两种美德,它们共同遵守的格言是发扬理性,以理性来治理国家,教育下一代,它们节制、勤劳、运动、清洁、互助。格列佛向慧骃国王谈起百年欧洲君主战争,战争起因是君主认为自己统治的地面不够大,人口不够多;大臣贪污腐化,转移人们对国内行政事务的不满情绪。
2.作品主题          
作品寓意深刻,揭露英国丑恶政治现实和不良的人性是作品两大主题。①对十八世纪英国社会进行了全面辛辣的讽刺和否定,批判英国君主专制腐败,揭露党派纷争,讽刺无才无能投机钻营的政客,反对殖民掠夺,否定不义战争,表达了自己对仁慈理智贤明君主的赞扬和对清明政治的呼唤。 ②批判人性弱点:贪婪、伪善、无信、残暴、怨恨、嫉妒、淫欲、阴险、野心,表达对仁慈、友爱、理智、真诚公正、勤劳、清洁等美好人性的礼赞。
四、艺术特色
作者用虚构的手法,用夸张、对比、反语的修辞,用幽默讽刺的语言,使小说生动含蓄耐读。
1.利用虚构和幻想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的英国现实,作品的情节故事与英国的社会现实紧
密结合,采用象征影射,将讽刺的矛头直指腐败英国政府和丑恶的社会现实。如小人国用跳
绳来选拔官员,影射了英国君主的腐败无能和执政官吏的无才无德、投机钻营;用高跟党和
低跟党之争来暗指英国的两大执政党托利党、辉格党间的争斗;博学、理智、仁慈的布罗卜
奈格国王,理智、贤明、仁慈、公正的慧骃国国王都是开明贤能君主的化身。
2.用夸张、对比、反语等修辞,使语言更生动幽默,更富有讽刺的力量。如将慧骃与耶胡作对比,凸显了理智、仁慈、友谊的人性的可贵和贪婪、无信、,嫉妒的丑陋。运用大量的反语使作品思想内涵得到形象而生动的体现,如介绍格勒大锥:懦夫立了伟大的战功,阿谀奉承的人最诚实,出卖祖国的人竟具有了古罗马人的优良品质,信神的人最虔诚,告密者最诚实,以此来讽刺否定丑恶的社会现实。同时,幽默的语言风格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人物形象
佛林奈浦(财政大臣):猜忌、阴险、狠毒、狡诈。 相关情节:格列佛的仁怀宽厚和俘获不来夫斯古国舰队的军功受到小人国国王的赏识,佛林奈浦就大为恼火,并怀疑格列佛与自己的妻子通奸,就联络其他大臣设谋陷害、大加污蔑,最后迫使格列佛逃往不来夫斯古。
斯开瑞士(海军大将):嫉妒、阴险、狡黠。  相关情节:小人国的国王野心勃勃,在与邻国不来夫斯古战争中,格列佛涉过海峡把不来夫斯古国大部分舰队俘获过来,从此格列佛受到小人国国王重用,斯开瑞士就大为不满,与财政大臣合谋谋害格列佛。
布罗卜丁奈格国王:是位博学、理智、仁慈、治国能力强的开明国君。 相关情节:布罗卜丁奈格国王博学多识,性情善良,他用理智、公理、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厌恶格列佛所说的卑劣的政客、流血的战争。
慧骃国国王: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类。
相关情节:慧骃是有理性、公正而又诚实的马
耶胡:是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是人性凶狠残暴、伪善无信、怨恨嫉妒、阴险卑劣、野心贪婪弱点的体现。


8    《名人传》导读
一、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法国作家。奠定罗曼·罗兰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花了20多年时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瑞典文学院不顾法国政府的阻挠,决定授予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曼·罗兰发表了一系列反对战争的文章,为此他遭到诬蔑,不得不侨居瑞士多年。1944年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的罗曼·罗兰逝世。
二、写作背景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三、作品提要
《名人传》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个伟大天才传记的总称。下面我们分别对三部传记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贝多芬传》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父亲很早就对他进行严酷的音乐训练,贝多芬的童年很少感到温馨。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贝多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去维也纳,开始音乐创作。1796年,他的耳朵失听,这种疾苦一直伴随贝多芬一生。贝多芬还不断经受着情感的折磨,他绝望苦闷,甚至想结束生命。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对欢乐之声的热切渴望,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将个人身心的惨痛升华为一支又一支的乐曲,如《英雄交响曲》等。1806年贝多芬与布伦瑞克订婚。甜蜜的爱情对这位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他的《第四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都是这时的产物。与特雷泽的婚约最后幻灭了。1810—1813年,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上进入他的盛年,先后写作了《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等。人们把他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光荣。辉煌之后是暗淡。音乐口味转向意大利的风格,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又或者弃他而去,或者离开人世,贝多芬进入异常孤独寂寞的时期。他的耳朵完全聋了,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1824年,《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演奏,其激动人心的场面是空前的: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鼓掌,许多听众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贝多芬也在结束后感动得昏了过去。 1827年贝多芬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就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传》    1475年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生。六岁时母亲去世,便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 从小迷恋绘画,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1494年米开朗琪罗先后去了威尼斯和罗马,完成了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一举成名。1501年开始他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的创作,却遭到当时群众的误解。1505年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赴罗马,从此开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时代。教皇要他造一个能够和古罗马相称的陵墓,由于米开朗琪罗的仇敌的挑唆,教皇突然放弃建造陵墓的计划,而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米开朗琪罗为此债台高筑,又失去教皇的宠爱,最后他不顾教皇的命令,离开罗马。后被俘。尤利乌斯二世死后,大主教梅迪契不久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克雷芒七世委托他主持梅迪契家庙和坟墓的建筑,劝他加入教派。米开朗琪罗突然改变主意,拒绝教皇的薪俸,想丢下手里的工作。1527年佛罗伦萨爆发革命,米开朗琪罗做了守城工程的总领导。而当城市被教皇的军队围困时,米开朗琪罗又匆忙出逃。克雷芒七世饶恕了他,但他必须继续为教皇服务。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47年他又被任命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他认为这是神圣的事业,因此拒绝任何薪俸。但他的敌人百般刁难,以至米开朗琪罗最终未能完成。他的晚年是在极其孤独的境况下度过的。1564年米开朗琪罗在度过了他漫长而苦痛的一生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远的平静。
《托尔斯泰传》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出生在俄国。两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父亲离世。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服兵役。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重新开始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哥哥尼古拉的阵亡让他再次思考死亡问题。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别尔斯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1882年他参加人口调查工作,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满目疮痍,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根绝一切享乐,自己去锯木、煮汤、缝靴子,要用自己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面包,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这些行为,夫妇之间经常为此争吵。他后期的重要作品《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1900-1910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他的思想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1910年10月,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四、思想内容
苦难对“名人们”的折磨和“名人们”对苦难的抗争是《名人传》的主要内容。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为了突出英雄的这一本质,作品多侧面地去表现名人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而苦难在各人身上又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贝多芬的痛苦是一种命运痛苦,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受难则来自内心。在与苦难搏击的漫漫征途中,英雄们都显示了巨人般的力量、变苦为乐的生存勇气。贝多芬不愿向尘世的君主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内心极其苦楚的情况下孤独地挣扎。他们痛苦,但他们说:“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热。”他们的生命是一部又一部的悲剧,英雄在他们走向悲剧性的毁灭的顶点时,才真正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塑造。在英雄奋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毁灭,我们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正是在这种永不妥协的抗争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
五、艺术特色
1.《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曼·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罗曼·罗兰喜爱在客观叙述传主生平活动之前或结束之后进行抒情性的评论与赞美,这些评论、赞美或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是紧接客观叙述的自然生发,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传主,并增加了传记本身的情感强度。         
2.为了保证传记的真实性,罗曼·罗兰在写作中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读者都会经常地读到传主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第一手的资料。对于不熟悉传记文体的年轻读者来说,这样的写作风格可能会引起反感,因为它似乎妨碍了行文的流畅和统一。应该说,罗曼·罗兰的写作特点是由传记这一特殊的文类所规定的。
      

9    《童年》
一、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稍后完成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列宁传》。他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许多作品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和政论文章。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二、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爆发前夕,高尔基被迫流亡国外,寄居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次,列宁到这里看望高尔基。闲谈时高尔基对列宁讲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流浪生活。当时列宁非常用心地听着,并对高尔基说:“您应该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这样,高尔基才拿起了笔。高尔基创作了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人间》(1914)和《我的大学》。这三部小说均采用自传体,描写高尔基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童年》反映了高尔基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人间》描绘了作者少年时代来到人间后苦难的历程,《我的大学》记述了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这些真实、详尽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从1871到1888年)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三、作品主题及简介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作品让读者了解了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阿廖沙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其母子的到来引起了两个舅舅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至死。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终生的朋友,最贴心的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使阿廖沙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四、人物形象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与此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五、影响
    作为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高尔基,他的一生正如他给自己取的名字代表着痛苦一样,从悲惨的痛苦开始,又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不同的是,少年时代的痛苦让他看透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促使他拿起笔开始了一个战士的历程。而晚年的痛苦则不同,他处在苏联社会的最高层,亲眼看着自己讴歌的时代正在发生着饥饿和不公,作为一个自认为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作家,心灵时刻经受着良知和正义的拷问。
高尔基是享有盛誉的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的创作开始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时期”(鲁迅语)。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开始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文学和我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一.作者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早期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出生在乌克兰维利亚村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4岁就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19年他加入共青团,并正式参加红军,驰骋战场,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员。1920年他重伤离队,伤愈后被派往基辅铁路工厂工作。1927年,全身瘫痪,1929年双目失明后他在一行行空格厚纸中摸索着书写,终于奇迹般的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的创作。为了表彰他的这一卓越贡献,1935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他是无产阶级最忠诚的战士,是真正的钢铁英雄。他顽强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的一生,就是“对火热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颂歌”(罗曼.罗兰语).
二.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重重危机。德国、波兰等外国军队蹂躏过的俄罗斯大地上,许多苏联人都遭受了失去亲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协约国帝国主义借着“保护俄国”的名义,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并勾结俄国国内的各种反革命势力,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苏联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和国内战争交织在一起。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狠抓红军建设,广泛动员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当时,许多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以钢铁般的意志忘我地投入艰苦繁重的工作。他们有的顾不上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一个普通战士的真实经历再现了这一段历史,描写了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三.内容简介
1.故事梗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述了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
  保尔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 
  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后来保尔与朱赫莱一起逃跑。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跳进冬妮亚的花园。冬妮亚和保尔产生了爱情。
  在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冬妮亚和保尔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便分道扬镳。
  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 体质越来越坏。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2.作品主题
作者通过对保尔·柯察金形象的描写,热情地赞扬了他为捍卫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的革命斗争意志和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品质。
 四.人物形象
保尔·柯察金:是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有鲜明的阶级爱憎感情。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异常坚毅顽强的斗争意志。他是美好的共产主义品德的化身,这不仅表现在他对革命的忠诚,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言行上,也表现在他对周围同志的关系上,乃至爱情生活上.保尔既是一名革命斗士,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他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军纪,在生活中、爱情上也有过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也曾一度动摇、绝望。他既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英雄,又是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人性英雄,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永恒强者. 
书中还刻画了朱赫来、冬妮娅、丽达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五.艺术成就与影响   
作者在塑造主要人物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等揭示人物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及其成长过程,保尔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了作品的结构与情节,而情节的发展又是建立在主人公生活的逐次描写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是生活的教科书,对青年影响之深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许多哲理性思考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生箴言,特别是他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早已成为千百万青年人的座右铭和树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这部小说长盛不衰,不仅因为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更因为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这一形象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很快成为全世界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一面旗帜,被一代代传承着。 
    保尔的故事,在中国应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保尔关于“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豪言,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诵过的。在一定程度上,保尔精神已经和雷锋精神一起,成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楷模。穿越历史地域时空,保尔身残志坚,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英雄气度和大无畏精神,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著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

作者EMAIL:624653890@qq.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初中7-9年级名著导读考点梳理
2023年中考复习专题——名著阅读
初中语文名著必考考点整理
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名著阅读(39页)
《骆驼祥子》知识点及相关练习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名著分类汇编——《红星照耀中国》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名著分类汇编——《昆虫记》
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名著阅读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名著分类汇编——《朝花夕拾》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名著分类汇编——《西游记》
四大名著16个思维导图
《水浒传》考点汇总及中考真题
《骆驼祥子》按章节专项练习
《西游记》100回每回填空题专项练
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专题
2022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骆驼祥子》《简爱》名著阅读训练
2022年福建九地市中考一检二检名著阅读汇编
2022年福建省中考名著阅读冲刺训练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104份)
2021年各地中考《西游记》试题汇编
初中名著导读ppt课件(62页)
中考名著导读相关考点整理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名著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书目
统编版初中必考十二部名著主要内容汇总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113份)
部编版上海初中名著阅读书目汇总
初中语文必考20本名著思维导图汇编
中考名著相关考点整理(46页)
中考名著导读《红岩》ppt课件(24页)
中考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pptx课件(部编版)
初中必读中外名著导读ppt课件(34页)
2020年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名著阅读ppt课件
2019年名著阅读与古诗词专题训练
名著《哈姆莱特》ppt课件(22页)
名著导读《水浒传》知识点
2019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名著阅读(18页)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中考名著《朝花夕拾》名著试题
2019年中考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18年安徽省中考名著导读专题复习提纲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真题汇编
2017年中考语积累与运用专题:文学常识与名著导读复习教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