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上 >>愚公移山 >>
《秋水》《愚公移山》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7-28


《秋水》《愚公移山》 


二. 教学目的: 

《秋水》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愚公移山》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三. 教学重、难点: 

《秋水》 

1、掌握并巩固“泾、涘、望洋、少、轻、殆、大方”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2、理解并掌握庄子文章的主观创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广泛内涵。 

3、理解庄子思想的特点。  

4、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作品。 

《愚公移山》 

1、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2、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秋水》 

一、走进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三、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①②③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当他看到自己水势浩大,冲决而行,使人“不辩牛马”,觉得自己力量无穷,是对自我的不切实际的评价。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当他发现到了海边,那海水更其壮观,“不见水端”,寥寥数语,一片无际无涯的水的世界,让他大吃一惊。不得不承认自己水势太小了,故有此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更为此前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汗颜。也使他有了新的认识,亦即世界的无限。  

    ④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⑤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⑥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⑦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⑧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总结、扩展 

人要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知耻近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但是,如果知人论世,我们发现,庄子的本来创作意图不是如此的。我们学的只是《秋水》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 

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但是,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大于形象”,具有丰富的内蕴。我们一方面要全面地解读它,另一方面又要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  

  

五、启迪思维  

庄子作品在先秦诸子中可谓独领风骚,清人金圣叹曾把《庄子》与《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并称为“六大才子书”。那么它在文学上的特点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想象奇伟瑰丽、比喻妥贴自然、语言整饬优美,并成为其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庄子》对后世作者如稽康、阮籍、李白、曹雪芹,甚至对现代作家鲁迅、郭沫若,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战国诸子中,《庄子》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最巨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文学工具的语言,《庄子》对后世乃至现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语言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仅其词汇就有诸多流传至今。例如《逍遥游》中的“鲲鹏”,毛主席诗词就直接引用过多次。“君行吾为发浩然,鲲鹏击浪从兹始。”(见《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另外,还有大量成语,如“变化无常”、“沉鱼落雁”、“害群之马”、“枯鱼之肆”、“濠上之乐”等。 

  

《愚公移山》 

一、走进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郑人。道家之书,世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三大代表,但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了。也是由于他有脱俗的心境,所以剧郑圃四十年而人不识,藏形众庶之间而国君不知。他说:“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雍(yōng) 

  

三、小结词句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同措,放置。) 

5、虚词 






  

四、解析文章 

1、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2、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叟”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 

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五、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结尾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违背阅读寓言的本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朗读下面各句,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 河阳之北(    )                     2. 吾与汝毕力平险(    ) 

3. 投诸渤海之尾(    )                 4. 始一反焉(    ) 

5.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6. 固不可彻(    ) 

7. 而山不加增(    )                   8. 无陇断焉(    )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甚矣,汝之不惠。 

A. 河阳之北                B. 跳往助之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告之于帝 

  

(四)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 甚矣,汝之不惠。 

3. 帝感其诚。 

4.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 1. 反问句2. 陈述句3. 判断句4. 被动句 

B. 1. 反问句2. 倒装句3. 被动句4. 陈述句 

C. 1. 疑问句2. 陈述句3. 被动句4. 判断句 

D. 1. 疑问句2. 倒装句3. 判断句4. 陈述句 

  

(五)填空: 

1.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 文中河曲智叟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________。 

愚公斥责智叟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反驳智叟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秋水》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试题答案】 

(一)C 

(二)3. 之…于  (其余略) 

(三)C 

(四)B 

(五)1. 《列子·汤问》  寓言 神话故事  寓言 

2.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鼠目寸光,逃避困难;大智若愚,有坚强的毅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7
《愚公移山》教案26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学案6
《愚公移山》翻译题(带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5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备课教案26
《愚公移山》教案25
《愚公移山》课文说明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4
《愚公移山》说课稿3
《愚公移山》教案23
《愚公移山》学案4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23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教案22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教案2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0
《愚公移山》教案19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8
《愚公移山》人物形象解读
《愚公移山》知识巩固
《愚公移山》教案17
《愚公移山》教案16
《愚公移山》一词多义
《愚公移山》词性活用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