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中考题库 >>现代文阅读 >>
季羡林《登庐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季羡林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11-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登庐山(有删节)(21分)  季羡林
①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②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我很后悔,在年轻读中国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④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⑤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雄伟。
⑥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诡奇。
⑦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⑧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     
⑨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
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0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5、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说绿是庐山的精神和灵魂?(5分)
6、体会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
7、作者在文中改写苏轼的诗,有什么作用? (4分)
8、结合全文内容,仿照⑤⑥两段,在第⑧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写两个字,概括庐山的特点。(3分)
9、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贬低苏轼是为了抬高自己。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答案:
5、(5分)因为在庐山,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
6、(4分)“猛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松柏层层叠叠、随势而上、满眼皆是的特点,富有动感。
7、(4分)进一步强调了绿是庐山的精神和灵魂的特点。
8、(3分)秀润。(“秀润”为作者原文,下段中有提示,学生回答意近亦可酌情赋分。)
9、(5分)这一说法不正确。苏轼的诗表现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特点,并借景说理,而本文则从绿的角度来赞美庐山,二者叙述的角度不同,所以难分高下。作者在本文中引用并改写苏轼的诗,意在强调庐山绿的特点,并没有贬低苏轼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季羡林、茅盾《黄昏》对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我的童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来自南极的植物》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厦门质检)
《希望在你们身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雾》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季羡林《海棠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老猫》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忘》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季羡林《幽径悲剧》阅读练习及答案(高中题)
季羡林《表的喜剧》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忘》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论压力》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清塘荷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神奇的丝瓜》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雾》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一个永恒的教书匠》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二月兰》赏析
季羡林《谦虚与虚伪》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知足知不足》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园花寂寞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简介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