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八年级下 >>《灯笼》 >>
《灯笼》教案6
作者:youchouwangzi  上传者:youchouwangzi  日期:20-05-28


4* 灯 笼吴伯箫
◇教材分析◇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   犬吠(fèi)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燎原(liáo) 幽悄(qiǎ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了解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特点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3.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三、了解灯笼文化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红灯笼是传统民间艺术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代表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事”和“情”交织在一起,并行而下,从不同的方面都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从文化和情感上进行分析)
明确: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步骤二: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默读第8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明确: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所以“朱门”代指豪富贵族人家。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3.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宪宗元和八年(814),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十月,雨雪不止,李愬趁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做了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作者的这种爱国情怀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就像吴伯箫关于灯笼的回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试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挤着”一词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请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步骤二:反复阅读,体会写法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2.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写小孩子喜欢火及“我”与“灯笼”结缘之多,既写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两段紧密联系,中间段落为回忆和想象,可见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步骤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
本文第10~11段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抒发一腔积郁。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第10~11段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同时,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作者的内心殷切希望可以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具凝聚力的精神,来一起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三、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附:【板书设计】

笼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课后反思◇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要让学生了解到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我提前安排学生搜集灯笼的一些信息,唤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在课堂讨论环节,看到一些平时不太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积极举手发言,我由衷地高兴。本节课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标题: 《灯笼》教案6
文件大小: 26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youchouwangzi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吴伯萧《灯笼》读后感
《灯笼》说课稿
《灯笼》思维导图(5张)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灯笼》pptx课件(34页)
《灯笼》预习知识点
《灯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灯笼》同步练习2
《灯笼》知识点总结
《灯笼》知识点梳理
《灯笼》pptx课件(29页)
《灯笼》pptx课件(25页)3
《灯笼》ppt课件(25页)2
《灯笼》ppt课件(24页)2
吴伯萧《灯笼》原文阅读
《灯笼》音频朗读
《灯笼》知识点练习
《灯笼》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陈忠实《灯笼》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灯笼》提高练习题
《灯笼》导学案2
《灯笼》综合练习题
《灯笼》ppt说课稿课件
《灯笼》练习题
《灯笼》ppt课件(23页)2
《灯笼》教学设计5
《灯笼》教案4
《灯笼》同步练习
吴伯箫《灯笼》教学反思
林莽《乡间的庙会》阅读练习及答案
《灯笼》基础练习
《灯笼》ppt课件(28页)
《灯笼》导学案
《灯笼》pptx课件(23页)
《灯笼》学案
《灯笼》pptx课件及教案
吴伯箫《灯笼》课文原文阅读
《灯笼》教学设计3
《灯笼》pptx课件(20页)
《灯笼》pptx课件3
《灯笼》表格式教案2
《灯笼》ppt课件2
《灯笼》ppt课件1
《灯笼》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