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上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8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3-10-26


《为中化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难点)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从少年到老年的系列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物。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为他落泪,自发为他送行。他活着时生活朴素,他离开时两袖清风。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外交界的佼佼者,他的名字叫——周恩来。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伟人呢?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过渡:这节课上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相机解释“中华”“崛起”“之”的含义。
明确:“中华”指中华民族,“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之”是文言词汇,这里可以理解为“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2)课题质疑: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文章时代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提示: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在有疑问的句子旁打上问号。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范、魏”均可作姓氏,可结合同学的姓名进行记忆;“肃”可用组词的方式帮助理解字义;“赞、训、斥”可用反义词字义来解释字义。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清晰”与“模糊”的图片在视觉上的差别,再举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是否清晰的实例,讲述“清晰”的意思。
(2)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
提示:可出示中国租界的图片(如上海外滩),由现今的旅游胜地引入历史,说明这些地方是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几乎等同于他们自己的国土,从而明确“占据”的含义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3)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提示:前者可查字典,后者可联系上下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立志读书;疑惑不解;目睹惨剧。)
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时候回答谁的什么问题时说的?(周恩来在一次修身课上回答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说的。)
C.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
(2)合作与交流。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理由,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远大志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课文中讲述的那段惨痛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已经比较遥远了,可能同学们一时半会儿也很难真切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心情。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沿着他那句铿锵有力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探寻时代的痕迹,感受伟人的崇高志向。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三件事,在阅读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理想。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多么铿锵的一句话,多么坚定的一句话,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和无数仁人志士的奔劳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得以成立,我们才能迎来现在的美好生活。现在,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喊出这句话,通过阅读深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提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用横线画出文中学生们读书的目的。
B.用波浪线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展示,讨论句理。
(1)分析“第一件事”,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
A.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位同学”是谁?你从“清晰而坚定”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和本节课开始时的引语,再次强调故事的主人公是“周恩来”。提示学生联系前文他“默默地坐”“若有所思”的表现,体会周恩来这一回答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且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B.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决心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C.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一段句式有何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是一个设问句,前面的问句紧承上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后面一句引出周恩来,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2)分析“第二件事”,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
A.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为什么不能随便去?为什么惹出麻烦会没有地方说理?)
提示:联系上一课对词语的理解,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租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B.中华不振哪!(“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提示: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沉重意味。
(3)分析“第三件事”,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和别处“大不相同”表现在哪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带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热闹”,一个是外国人非常多。然后,提示学生注意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生活异常艰辛,与这里反差极大;同时,在这片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却远远多于中国人,简直就像是另一个国家,真是国不成国。最后,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
B.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这个女人”遇到了什么问题?结果怎样?你读完后心情如何?)
提示: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妇女是怎样哭诉的?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外国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原本”“谁知”“不但不”“反而”这些表示转折的词语,理解中国巡警为什么会如此仗势欺人、欺压百姓,进而深刻体会什么叫“中华不振”。
C.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所见所闻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3.读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体会想要分享给大家?
提示:学生对于中国曾经的屈辱历史和周恩来的博大胸襟、远大志向感受会比较深刻,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体会。同时,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名人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启示,珍惜现在的生活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4.回味品读课文,提升自我。
小结:同学们,正是因为有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我们中国才最终赶跑了帝国主义,并建立起和平而美好的新社会!我们要牢记前辈们的奋斗,以他们为目标,努力学习,争取长大后创造更美丽的未来!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的那个问题吗?今天,老师也来学学魏校长。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你们又是为什么而学习的呢?
1.开展“小练笔”活动,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提示:读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自己的梦想与读书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自己受到什么触动而想发愤读书?想清楚读书对自己的影响,再用有条理的话写下来。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背诵、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名人风采,激励自我。本课教学设计计划两个课时,按照基础与赏鉴的阅读顺序进行划分,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清思路,调整顺序。课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先描写周恩来课堂上的表现,再回溯他产生这种想法的缘由。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初步体会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之后,重点进行原因分析,把原因讲解透彻再返回去引导学生重新体会周恩来课堂上的表现,由此深化学生对其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的感受。二、紧扣重点,多读多悟。本文的核心就是“中华不振”,因此抓住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相关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合理想象,揣摩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作为最直观的典型事件,更需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设身处地,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的不凡之处。三、介绍背景,补充知识。课文的社会背景离现在比较远,使用图片、文字和视频信息进行补充,可以把单薄的感受变得形象生动,有效提高学生对那段历史的客观认知,从而较为轻松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四、联系现实,加以深化。本次教学不能止步于对“中华不振”的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从对伟人的钦佩转化为对自己的反思。因此我选择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谈读书目的,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年(4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年(68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5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基础知识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图片素材(1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mp3音频朗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