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言文阅读 >>
《荀子·君道》《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4-04-0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
(节选自《荀子·君道》)
材料二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 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奏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而使丕失职秦之六不至若此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注]①馘(xù):脸。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之乱A虽成于二世B然使始皇知畏C此四人者D有以处之E而使不失职F秦之亡G不至H若此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社稷,代指国家。“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B.胥,片刻。不胥时,即不待时。与《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的“胥”意思不同。
C.之徒,这些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之徒”意思相同,此意还有“之伦”“之属”。
D.布褐,粗布短衣,形容贫穷的生活方式。“解褐”特指贫苦的平民连粗布短衣也穿不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荀子认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想要军力强大国家稳固,想要求得安逸快乐,必须回到人民上来。
B.苏轼认为,正因为六国君主残害百姓的程度远不如秦始皇和秦二世严重,所以百姓无人起来叛乱。
C.秦始皇认为,依靠法律可以天下大治,官吏只要遵守大秦律法即可加以任用,有才无才并不重要。
D.苏轼《六国论》中优秀人才被弃置山野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观点,与苏淘阐发的六国破灭的缘由完全不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14.关干“君道”荀子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BDF【解析】断句应为:“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而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应重点辨析“知畏”“此四人者”之间的动宾关系。
11.D【解析】“解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    
12.B【解析】“远不如”错误,因果关系也不恰当。据材料二,“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可知,六国君主残害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
13.(1)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形全都在他这里积聚,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危削,危弱,衰危;举:全,都;是,这;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吞并天下以后,他就认为客卿已无用处,于是便依靠法律而不再任用人才。(既:已经,……以后;以……为,认为;任,凭借、依靠或任用、信任。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荀子认为,君主要爱护百姓,为百姓谋利,才能国家稳固,自身安逸。(1分)②苏轼认为,君主要善加任用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人,(1分)不可使他们弃置乡野,危害天下。(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主,就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亲近、不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危险削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危险削弱以至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要等多久就会衰败死亡的。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那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
材料二: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遭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三)
《六国论》pptx课件(57页)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六国论》《教战守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思维导图(5张)
《六国论》课文注释
《六国论》《阿房宫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六国论》情景式默写练习
《六国论》pptx课件(45页)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苏洵、苏辙《六国论》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ppt课件(68页)
《六国论》ppt课件(62页)
《六国论》ppt课件(55页)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六国论》ppt课件(很适合中职共98页)
《六国论》ppt课件(17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阅读练习及答案1
《六国论》导学案6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六国论》教学设计7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5
《六国论》导学案4
《六国论》表格式导学案3
《六国论》修辞手法
《六国论》近义词的运用
苏洵和《六国论》学案(含答案)
《六国论》ppt课件(18页)
《六国论》讲学案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导学案2
《六国论》教案(含课课练)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六国论》ppt课件(8页)
《六国论》ppt课件(37页)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ppt课件(22页)
《六国论》说课稿2
《六国论》ppt课件11
《六国论》ppt课件10
《六国论》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