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 | 成语词典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翻译 | 小学语文 | 本站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下 >>单元练习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复习要点及检测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6-07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复习要点及检测
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课文,丰富文言语感,培养文言素养。
   2.理解部分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充实文言仓库。
   3.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这套教材的第一、二册,已编选了几十篇文言文,意在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文,同时又都是古代散文。因此,本单元只选四篇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只有在真正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鉴赏。一般说来,能流传至今的古代散文,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或立意高远,或形象鲜明,或语言优美。我们今天鉴赏古代散文,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二是古代散文的语言特点。在所选的四篇课文中,这两点都比较突出。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若干特点。
   与本单元相对应,《语文读本》第三册也有古文单元,可以视为本单元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建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使之受到多方面的熏染和陶冶。另有一篇《怎样分析古代散文》的文章,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一些分析古代散文的具体方法。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仅供阅读和分析古代散文时参考。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文学文化知识
   1.表 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如《出师表》。
   2.赋 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如《阿房宫赋》。
   3.序 文体的一种,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写在文章前边的叫“序”,在文章后边的叫“跋”。序可分为书序(例如《〈呐喊〉自序》)和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4.李密(公元224—278) 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城县东)人。曾任蜀汉尚书郎,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
   5.韩愈(公元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6.柳宗元(公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曾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著有《河东先生集》。
   7.苏轼(公元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
   8.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的八个散文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课文名句背诵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5.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6.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三)古文运动与韩、柳、苏的散文风格
   中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于散文,到秦汉时期的各体单篇散文,文学色彩愈来愈浓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继承了汉赋的发展轨迹,逐渐形成了“骈四俪六,锦心绣口”的骈文,并很快繁盛起来,这便更增强了散文在修辞、音韵等方面的艺术审美价值。但是,由于骈文过分重视形式的华丽纤巧,其内容往往空洞贫乏,势必要日趋僵化,并且阻碍散文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便共同倡导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在革除形式主义文风,恢复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愈在散文方面的主张,绝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和革新,他主张学习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言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也是创作上的重要实践者,是我国文学史上出色的散文家。他把新型的“古文”广泛地运用于政沦、书启、赠序、杂说乃至祭文和墓志铭等各种文体,形成了雄健浑厚、气势磅礴和明快犀利,曲折自如的风格。与叙事紧密结合是韩愈长篇抒情散文的特点。《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套,用自由的散体抒写悼念亡侄的哀感,于琐屑的叙事中融注了呜咽梗塞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叹,文笔凄婉流转,感情真切动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古文运动的另一位主将柳宗元的散文也是丰富多样的。他的寓言讽刺散文和人物传记散文,对现实的认识和批判比韩愈要深刻,对人民的同情比韩愈还强烈。代表作有《蝜蝂传》《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三戒”等等。他是继郦道元之后的又一位刻画山水的能手。但是,他的山水游记不是纯客观地写景状物,而是渗透着自己痛苦的感受和抑郁的情怀,形成了寓情于景,托物寄兴,意境幽邃凄清,文笔清新冷峻的风格。《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愚溪诗序》用自嘲的笔法表达了孤愤郁结的牢骚,忽而写景,忽而抒情,忽而议论,转换变化,情文相生,显示了他圆熟活脱的语言艺术,为后世所传诵。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古文运动的优秀继承者。他在散文创作上,不仅重视思想内容,更重视艺术价值。他的议论性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明快,文笔犀利,他的叙事、抒情、写景散文,更为精美,常被后人作为典范。他的前、后《赤壁赋》,描写江山如画的胜景,境界开阔,充满诗情画意,而作者俯仰古今,感慨平生之状,也宛然可见,可谓景、情、理相交融,语言之妙更是难以言状。
   (四)文言句式与虚词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助词“者”“也”构成判断句。
   ①“……者……也”式
   《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也”式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者,……”式
   《游褒掸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④“……者也”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
   ①《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五人墓碑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病梅馆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⑤《鸿门宴》:“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①《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龟肉。”
   ②《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
   《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5)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句
   动词作谓语时,如果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这个句子就是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在动词后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
   《五人墓碑汜》,“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见、受”引出动作,“于”引出主动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形式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对自己怎么样。今之”见谅”“见教”等即为此用法)
   ③用介词“为”引出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被动。
   《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赤壁之战》:“恐为操所先。”
   《鸿门宴》:“不者,若属背且为所虏。”
   ④用“被”表示被动。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2)动词兼表被动
   《六国论》:“洎牧以谗诛。”(诛:被杀)
   《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谪:被贬)
   3.疑问句
   (1)用疑问代问(谁、孰,何、曷、胡、安、焉等)表疑问。
   《五人墓碑记》:“谁为哀者?”
   《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
   《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2)用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等)表疑问。
   《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
   《庄暴见孟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用否定词(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璧,可予不?”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游褒掸山记》:“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
   二、单元测试
   (一)
   1.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xū)之秋 幽邃(suì) 坻(chí)石 斗宿(sù)
   B.荇(xìng)藻 标识(zhì) 子嗣(sì) 瓦釜(fǔ)
   C.山川相缪(liáo) 蜉蝣(fúyóu) 泯(mín)灭 贾(gǔ)人
   D.翌(yì)日 妍媸(chī) 着(zhuó)墨 鄜州(fúzhō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幽邃浅狭 喜笑眷慕 不绝如缕 沧海一粟
   B.杯盘狼藉 瓦斧雷鸣 荇藻凌乱 皂隶之俗
   C.窈窕之章 倚歌而合之 壬戍之秋 乐观旷达
   D.冥顽不灵 洗盏更酌 嘻笑怒骂 响彻云际
   3.对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抱无涯之戚(忧伤) 泛(在水上漂浮)舟于赤壁下
   衔(怀着)哀致诚
   B. 善鉴(照)万类 侣(以……为伴)鱼虾而友麋鹿
   正襟危(端正)坐
   C. 靓(妆饰艳丽)妆丽服 不省所怙(依靠) 辍(离开)汝而就
   D. 负土累(堆积)石 举酒属(劝人饮酒)客
   遗(遗失,丢失)世独立
   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②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④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5.与“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中的“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D.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6.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能久存乎?
   A.其然乎?其不然乎?
   B.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C.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7.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A.零丁孤独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C.鳏寡孤独 D.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8.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省略句除外)( )
   例句:惟兄嫂是依
   ①莫我若也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③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④皆山水之奇者
   ⑤唯才是举
   A.①⑤ B.①④ C.②③ D.②⑤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中秋为尤胜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C.(1)和(2)相同,(3)和(4)不同。
   D.(1)和(2)不同,(3)和(4)相同。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2)不知尚可识余言否耶?
   (3)汝识之乎?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B.(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C.(1)和(4)相同,(2)和(3)也相同。
   D.(1)和(3)不同,(2)和(4)也不同。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畏倾船而敛裾
   (2)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3)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A.(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B.(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C.(1)和(2)相同,(3)和(4)不同。
   D.(1)和(2)不同,(3)和(4)相同。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认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在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通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八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2.对下面两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筮仕,决以蓍 决:折断
   B.弃疾间与之游 游:交往
   C.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幸:幸运
   D.州罹兵烬,井邑凋残 兵:士兵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 B.弃疾因论南北形势
   C.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D.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义端一夕窃印以逃
   A.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①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B.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①即众中缚之以归
   C.
   ②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①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
   D.
   ②臣乃敢上璧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勇武的一组是( )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②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即众中缚之以归
   ⑤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辛弃疾曾占卜自己的仕途,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B. 辛弃疾曾劝说义端投奔耿京,但义端却窃得耿京的大印逃跑了,耿京为此大怒并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被迫离开义军南归。
   C. 辛弃疾曾率人直闯金营,将杀害耿京投降金的张安国活捉。
   D. 辛弃疾在南宋为官时,多次通过对策和撰文力陈收复中原大计,但因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附:参考答案
   (一)1、B 2、C 3、D 4、D 5、C 6、C 7、C 8、A
   9、C 10、A 11、B
   (二)12、D 13、B 14、D 15、C 16、B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会员中心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栏目推荐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题库
  高中题库
 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六单元提高训练2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综合检测
人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测试
高二下一、二、五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